公元10世纪以前,中原王朝将边境游牧民族纳入版图,并以此实现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然而,这一传统自契丹民族崛起后发生转变。
公元10世纪,契丹民族建立了幅员辽阔的辽王朝,改变了中原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主导地位。自此之后,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并先后建立了四个古代封建政权。可以说,辽朝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通过研究了解契丹的崛起与建国,分析辽朝的特点及历史地位,有助于我们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
一、一元两制的政治特点
1、两制:因俗而治政策的诞生
辽朝一元两制的政体,源于因俗而治政策的出现。
该项政策的诞生则与契丹人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历史因素息息相关。
契丹人,作为东胡鲜卑的后裔,早年栖息于我国东北门户,大兴安岭地区。
从此处出发,向北则是蒙古部落崛起的漠北草原,向南则是历朝历代的军事重心幽州重镇,向东则可进入半农耕半游牧的女真族群文化区。可以说,契丹人的栖息地,正是中国古代三大民族文化区地交汇之地。
无论是南方汉人政权,还是北方游牧族群,均可以对契丹族群施以直接的文化影响。
这一点在我国史料中有非常明确的记载。
唐朝贞观年间,契丹部落正式归附于唐王朝,朝廷在契丹地区设置松漠都督府,契丹最高长官为当地都督,契丹自此纳入唐朝版图。
在此之后,中原文化对契丹族群产生了极为深刻地影响,许多契丹人甚至南下幽州,并与当地的汉族互相通婚融合,自此成为汉族中的一分子。
可以说,在唐朝时期,契丹人就已经拥有了汉化的基因。等到契丹正式建立王朝以后,契丹统治者已经正式汉化完成,并针对草原游牧民族推出了独特的因俗而治政策。
2、一元:胡汉一体体制的诞生
所谓一元政治,即在于统治者为追求封建集权统治,不在意究竟是汉制还是国制。
面向汉人,契丹统治者采用汉制;面向契丹族群,契丹统治者采用国制。
其根本原因在于辽朝的建立并非承袭上一代封建政权,而是由边境游牧部落联盟发展起来的。
耶律阿保机从传统的部落联盟,变更升级为一个封建政权,由族群转为国家,这一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阻力无疑是非常巨大的。
为了夺得部族军政大权,阿保机充分借鉴并学习了来自中原的各项军政制度,并结合自身特点创造独特的一元政治体制。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辽王朝的发展与壮大。综上所述,在辽王朝内部,一元与两制为其政治的主要特点。
一元两制彼此之间不仅不会矛盾,反而彼此互相依存,不仅实现了辽朝统治者由家变国的政治需要,同时还使得国内部族迅速汉化,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彻底适应汉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政权。
二、行政区划的一元两制
1、中央的一元政区体制
相较于中原王朝的政区划分,辽朝的政区管理体系极为复杂,并体现出非常鲜明的一元两制特征。
例如,在辽朝内部以南方汉人、游牧民族为主的中京道、上京道和东京道地区,辽朝统治者实行农耕、游牧、渔猎共同混合的聚居生产模式。也就是说,辽朝统治者实行该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让热衷于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的汉人,与热衷于游牧生产经济活动的契丹人,能够彼此卸下隔阂,加强彼此之间的认知度。
不仅可以推动民族融合,同时还能够防止某个单一民族势力壮大,威胁到统治者的对内统治。
与此同时,辽朝统治者对于内部的州县、部族政区,实行较为严格地管理政策。无论是州县制汉人,还是部族制契丹人,均受到中央枢密院的管辖。
综上所述,中央虽然实行一元政区体制,但对内管辖是非常严格的。2、汉人及部民的两制制度
辽朝统治者,由于其对内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
因此,不同于契丹游牧民族的部族体制,辽朝内部的汉人生活区,实行州县制度,地方最高一级建制为道,分别有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西京道和南京道,道以下分别设州县府等若干行政区划。
在游牧民族部族聚集区,辽朝统治者向下实行直辖式部族区与属国式部族区。
其中前者又可以被细分为大部族与小部族,大部族内部设大王府,小部族内部设司徒府、节度使司与石烈。
后面的属国式部族区,主要是经由辽朝册封的属国属部,属于是辽朝统治者对被统治部族的一种怀柔政策。由此可见,在辽朝内部,辽朝统治者对汉人及部族采取截然不同的统治政策,这也是因俗而治政策的具体体现。
三、分封职官的一元两制
1、两制代表:南北面官制
《辽史》记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在契丹势力崛起时,阿保机通过设置一种名为“汉儿司”的政治机构,以保证自己的对内统治。
然而,随着汉人的涌入,统治疆域的扩大,以往简朴的官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尤其是获得燕云十六州后,辽朝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处理各民族地区事务,必然要实行一套全新的统治体制。
即因俗而治的行政原则,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南北两套截然不同的行政体系——南北面官制。
在北方,行政体系内部实行传统的契丹官制,官职均由契丹贵族担任,也是辽朝的最高行政机构。由于所处地区位于皇帝御帐的北面,因此被称为北面官。
得到燕云十六州后,由于当地居民大多均为汉人。
辽朝统治者为了完善汉族官僚制度,仿照唐朝旧制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担任南面官的官员大多为汉人,主要起到管辖南方汉人的目的。
北方有北枢密院,主掌兵部;南方有南枢密院,主掌吏部。南北枢密院是辽朝的最高行政机构,同时也体现出一元化集权特征。2、枢密院与一元集权制
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一个主要特点便是内部权力机构的逐渐外朝化。
例如汉代时期的尚书台、唐朝时期的枢密制度,明清时期的内阁与军机处。
早在辽朝初年,统治者便在其内部设立枢密院,并以此遏制部族势力,专管国家军政枢机。
辽太宗驾崩后,部族势力的强大甚至可以影响皇位的继承。受此影响,继任的辽世宗耶律阮在南枢密院的基础上建立北枢密院,并派遣皇帝的内臣心腹前往担任枢密使。
此举的主要目的在于挑战传统的部族势力,令皇帝专管军政大权,从这一时期开始,辽朝这才实现了真正的皇权专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辽世宗的改革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因此,辽世宗最终死于部族内部的叛乱。
继任的辽穆宗一方面继续扩大皇帝集权,另一方面实行了极为严格的宫禁制度。
枢密院与宫禁组织,最终成为辽朝统治者的私人武装力量,并自此彻底实现了一元两制的中央集权政体。
四、辽朝的历史地位
在世界上,东欧、中东乃至阿拉伯的部分国家,在其文字中均将中国称为契丹。光从这一点上就能够看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辽朝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
在经济文化方面,辽朝虽然逊色于南方的宋,但在军事、政治上,辽朝却长期处于优势,在民族融合、文化发展等领域,辽朝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自此辽宋之间定下澶渊之盟,并自此结为兄弟之国后,双方近百年的时间里都未能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在这百年的和平年代中,契丹人得以积极开放我国北方边疆,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契丹人在奴儿干地带实行改土归流,为后世朝代对其进行统治奠定了基础。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北朝,辽朝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虽然常说唐宋元明清,但辽朝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
结语
契丹人以武立国,创下中国历史上首个由部族发展而来的封建王朝。
辽朝虽然最终未能彻底实现大一统,但其在北方的发展过程中,独自创造许多有利于维系自身统治的封建制度,像是一元二制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不仅如此,在西亚中世纪,自中国传播过去的火枪、火器,其前缀均带有契丹二字。由此可见,契丹民族在世界上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