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韩先楚回乡探亲,与乡亲们交谈后,拿起电话:传我的命令
创始人
2024-11-27 04:06:04
0

原标题:1981年韩先楚回乡探亲,与乡亲们交谈后,拿起电话:传我的命令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为在抗战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和元帅们授予了相应的军衔,在一千多个军衔中,上将军衔仅为57人,他们都是为新中国的事业立下汗马功劳之人。

在这57名上将当中,韩先楚便是其中一位。许多开国将军都拥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他们在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将敌人打得抱头鼠窜,很多人都觉得他们是冷酷无情的。但是了解到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面时,才发现铁血将军也有柔情。

韩先楚便是这样一个人,他铁面无私之下的善良与真诚都留给了党和人民。从他两次衣锦还乡的经历就能看得出来,韩先楚是个“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好将军。

所以在他去世后,家乡的父老乡亲给予了他十六个字既朴实又高尚的评价:身居高位,不忘乡亲,荣归故里,万代敬仰。短短几个字就包含了乡亲们对他的感激之情,那么他做了什么呢?

一腔热血入革命

在那个底层人民饱受折磨的时代里,许多生活于贫苦农民阶层的人都过着温饱不足的日子。1913年出生的韩先楚为了填饱肚子做过很多苦力活,但等级森严的旧社会让他觉得人生了无希望。

直到各地掀起起义和革命,才让他看到了曙光。那时候只要是反抗地主阶级的运动,就能看到韩先楚的身影。1927年的黄麻起义爆发后,他毅然决然的扛起了反抗的大旗。

当时与地主阶级做斗争的人基本被看成为人民英雄,像韩先楚这样在取得胜利后将地主的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的,更加受到大家的爱戴。乡亲们都觉得他们就是“救世主”。

可是仅仅打倒地主阶级是不行的,人民要想独立就得做好长期且艰苦的斗争。那时候他加入了乡里的苏维埃组织,充分了解到了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

后来随着共产党的不断壮大,韩先楚也终于找到了组织,一个跟自己参加革命目的相同的强大组织。1930年10月,韩先楚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进入了湖北孝感地区的游击队。

此后他便一直跟着组织在黄陂、孝感等地进行游击斗争,他担任团长和营长带领了十里八乡的革命者一起干。不久后,他带领的独立团正式编入红25军。

经过整编过后的军队有了更严格的纪律,同时也说明革命任务也越发的艰巨。1934年底独树镇的一场战斗,让韩先楚一战成名。

那次红25军在河南省罗山县遭到敌人的阻击,他们大部队本来打算从信阳越过平汉铁路,进入豫鄂交界的桐柏、枣阳一带转移战略目标,没想到却暴露了行踪。

为了掩护大部队实现转移,韩先楚带上人马在独树镇与敌人进行了一场恶战,当时战况之激烈一度让人以为要前功尽弃了,没想到韩先楚凭借着缜密且大胆的作战计划最终取得了胜利。

而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如此的“胆大妄为”还有很多次,就连同僚们提到他的作战方式都忍不住捏一把汗。

大胆的作战思路

战场上敌情瞬息万变,一个没有临场应变能力的领导者是很难取得胜利的。说到那些“不受控制”的作战计划,韩先楚的事例有很多,虽然不听指挥可能会导致战场失利,但他无疑是个幸运儿。

说到这个“光荣事迹”,韩先楚可有过连彭德怀的命令都敢违抗的先例。1936年的时候党准备向西面扩大根据地,所以让彭德怀率领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开启西征的事宜。

当部队开拔抵达定边城的时候,遭遇到了国民党军阀马鸿逵的一支骑兵营。前方探子的密报第一时间送到了韩先楚的手中,他立即与233团的团长王得荣、政委刘懋功研讨攻打定边计划。

经过阵前对敌方的观察来看,韩先楚发现对方打起了堡垒战,既不出兵,也不开枪,更没有逃跑。他分析之后认为敌人这样做,要么是害怕丢城之后无法向上面交差,要么是怕打不过。

之后韩先楚又考察了那里的地形,发现定边城墙虽然很坚固,可是不够高,只要架起云梯的话攻城不是难事。其他人也都认同他的分析,随后他们便一同拟定了周密的计划。

可是当他将作战计划打成报告递交给彭德怀指示的时候,彭总司令仅回复了十二个字:“置定边于不顾,继续绕道前进。”意思是让他们放弃攻城,绕过去即可。

彭德怀这样回复也是经过考虑的,因为城中兵力情况不明,如果贸然攻城的话恐怕会损失兵力,到时候就会影响后面的计划。

而接到回复的韩先楚也很郁闷,如果要开辟西部根据地,这个定边城是迟早要拿下的,现在不打恐怕以后就没有那么好的机会了。

那一晚几位领导人难以成眠,韩先楚也两难,如果打就是违抗上级命令,如果不打就错失良机。最终经过一阵思考之后,韩先楚才从牙缝中艰难的挤出一个字:“打”。

随后他便依照计划调动了233团、234团前往定边城附近准备进行攻城,最后经过激战后拿下了定边城。真是有惊无险,真所谓“艺高人胆大”,这次也是冥冥之中得到庇佑。

而像韩先楚这样“胆大包天”的作战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后期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战争中都见证他勇猛的一面。还有我国军事史上著名的“炮击金门”,他也是担任最高指挥员。

就连江青都说红军队伍中有两霸,一个是许世友,另一个就是韩先楚。而其中一霸的许世友在评价韩先楚的时候,也用了“有勇有谋”来形容,且说韩先楚是他“最钦佩的人”。

韩先楚勇猛的作战方式不仅令对手害怕,更令队友敬重。而且每一次他都能取得不俗的作战成绩,他也最终在战争中成长为一代名将。当他衣锦还乡的时候,乡亲们都纷纷将他视作家乡的骄傲。

为乡亲发声

自从韩先楚加入革命之后便鲜少回家,后来他曾两次回到过家乡,一次是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夕,也就是1949年四月;第二次便是1981年他回家乡探亲,每一次回来都收获不同。

1949年,在外征战了16年的韩先楚第一次回到久违的家乡湖北省红安县,此时的他已经是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他这次回来是有公务在身,是为了解放武汉而来。

不过在工作之余,他抽出一点时间回家乡走走看看。虽然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乡亲的音容笑貌也变了很多,但许多人还是第一眼就认出了他。

走在村口小路的时候,他遇到了童年时期的好友吴海洲。虽然多年未见,但吴海洲还是喊出了他的名字。而韩先楚则激动地冲上去抱住了好友说:“这么多年不见,海州你还是老样子”。

两人寒暄了一阵之后,吴海洲听说韩先楚是为了解放武汉而来,兴奋得拉上他朝村子里走去,一边走还一边喊:“韩老大回来了,咱们革命胜利啦”。

乡亲们听闻后纷纷放下手上的农活来看韩先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聊着,看着已经成为领导的韩先楚并无半点隔阂,还喊着他在村里时的小名。

韩先楚也热情的跟大家打招呼、嘘寒问暖,并告诉乡亲们革命就要胜利了,以后大家再也不用受苦了。看着乡亲们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韩先楚顿时觉得,在外漂泊十几年都是值得的。

1981年韩先楚再一次回到家乡,这次已经高龄68的他是专门回来探亲的,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回到这里。相比上一次,这次的变化更大了。

村里那些认识他的人很多都早已老去,韩先楚想到这就莫名的伤感。当他走到村口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在喊“祖宝”,这是他的小名,已经鲜少有人知道了。

韩先楚高兴的回头,看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不过他一眼就认出这是他的童年伙伴陈尊友。上次回来的时候,韩先楚并没见到他,如今再见已经隔了半生了。

两位古稀好友相聚后,陈尊友又领着他去见了其他儿时小伙伴。拜访了一圈后回来,韩先楚发现包括陈尊友在内,很多人日子都过得很不好,家里显得破败不堪。

特别是陈尊友,大冷天依然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手都冻得瑟瑟发抖,这让韩先楚看了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虽然革命胜利了,但是战争带来的贫穷还需要时间去治愈,但这是短时间内无法办到的。

回到招待所以后,韩先楚思前想后决定要为乡亲们做些什么,于是他拨通了一个电话:“传我的命令,马上送五万件军大衣到红安这边,费用从我工资里扣”。

不久后,装满军大衣的卡车开进了红安这里,分发到了那些贫困挨冻的乡亲手里。这也是韩先楚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所做的一点贡献,他希望有朝一日大家都能吃饱穿暖,因为这才是革命的意义。

结语

韩先楚为了革命奋斗了自己的一生,他在外立下赫赫战功并成为了军队中的骨干成员,受到许多将士们的敬仰。当回到家乡的时候,却又感怀那些逝去的岁月,是他对乡亲们的柔情。

与乡亲们的交谈让他明白革命最终的意义,而最让人感动的是,无论他走得多远,在他心里始终记挂着大家,践行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坚定信念。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今... 在浙江金华的朱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承载着家族记忆与岁月风霜的宝物,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币。朱先生的爷...
原创 孔...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神秘的时代,诸侯之间从未停止过的战争透着几分诡异,政治家、军事家蜂拥而出,给后世...
原创 中... 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前三名皇帝是谁? 第三名,明思宗朱由检。 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
原创 治... 关于电视剧《天下长河》中的第二主角陈潢,笔者已有文章《清朝治河名臣陈潢,许诺过三十年黄河清,为何最终...
原创 清... 在古代,皇帝的大臣们在称呼皇帝时常用“万岁”来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但这并不意味着皇帝真的能够活万岁。皇...
原创 玄...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的一个转折点,李世民破釜沉舟,在玄武门除掉了对手李建成与李元吉,逼迫李渊禅位,一...
原创 孙... 战国时期的天下就像一盘大棋,各国诸侯就像下棋的人,每一次的决定都有可能影响国家的兴亡,为了手中掌控更...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整个清朝铁帽子王都享受着很多的特权。但是在清朝覆灭之后,这些一直被大清...
原创 一... 一代名相陈廷敬,一代廉吏于成龙。清朝之时山西多富商,山西乔家更是富贵之名响彻整个大清。但是山西也多清...
原创 帝...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千古大帝李世民已经处于人生的最后阶段。 一、 临死前,李世民对太子李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