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为在抗战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和元帅们授予了相应的军衔,在一千多个军衔中,上将军衔仅为57人,他们都是为新中国的事业立下汗马功劳之人。
在这57名上将当中,韩先楚便是其中一位。许多开国将军都拥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他们在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将敌人打得抱头鼠窜,很多人都觉得他们是冷酷无情的。但是了解到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面时,才发现铁血将军也有柔情。
韩先楚便是这样一个人,他铁面无私之下的善良与真诚都留给了党和人民。从他两次衣锦还乡的经历就能看得出来,韩先楚是个“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好将军。
所以在他去世后,家乡的父老乡亲给予了他十六个字既朴实又高尚的评价:身居高位,不忘乡亲,荣归故里,万代敬仰。短短几个字就包含了乡亲们对他的感激之情,那么他做了什么呢?
一腔热血入革命在那个底层人民饱受折磨的时代里,许多生活于贫苦农民阶层的人都过着温饱不足的日子。1913年出生的韩先楚为了填饱肚子做过很多苦力活,但等级森严的旧社会让他觉得人生了无希望。
直到各地掀起起义和革命,才让他看到了曙光。那时候只要是反抗地主阶级的运动,就能看到韩先楚的身影。1927年的黄麻起义爆发后,他毅然决然的扛起了反抗的大旗。
当时与地主阶级做斗争的人基本被看成为人民英雄,像韩先楚这样在取得胜利后将地主的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的,更加受到大家的爱戴。乡亲们都觉得他们就是“救世主”。
可是仅仅打倒地主阶级是不行的,人民要想独立就得做好长期且艰苦的斗争。那时候他加入了乡里的苏维埃组织,充分了解到了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救中国。后来随着共产党的不断壮大,韩先楚也终于找到了组织,一个跟自己参加革命目的相同的强大组织。1930年10月,韩先楚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进入了湖北孝感地区的游击队。
此后他便一直跟着组织在黄陂、孝感等地进行游击斗争,他担任团长和营长带领了十里八乡的革命者一起干。不久后,他带领的独立团正式编入红25军。
经过整编过后的军队有了更严格的纪律,同时也说明革命任务也越发的艰巨。1934年底独树镇的一场战斗,让韩先楚一战成名。那次红25军在河南省罗山县遭到敌人的阻击,他们大部队本来打算从信阳越过平汉铁路,进入豫鄂交界的桐柏、枣阳一带转移战略目标,没想到却暴露了行踪。
为了掩护大部队实现转移,韩先楚带上人马在独树镇与敌人进行了一场恶战,当时战况之激烈一度让人以为要前功尽弃了,没想到韩先楚凭借着缜密且大胆的作战计划最终取得了胜利。
而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如此的“胆大妄为”还有很多次,就连同僚们提到他的作战方式都忍不住捏一把汗。大胆的作战思路
战场上敌情瞬息万变,一个没有临场应变能力的领导者是很难取得胜利的。说到那些“不受控制”的作战计划,韩先楚的事例有很多,虽然不听指挥可能会导致战场失利,但他无疑是个幸运儿。
说到这个“光荣事迹”,韩先楚可有过连彭德怀的命令都敢违抗的先例。1936年的时候党准备向西面扩大根据地,所以让彭德怀率领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开启西征的事宜。
当部队开拔抵达定边城的时候,遭遇到了国民党军阀马鸿逵的一支骑兵营。前方探子的密报第一时间送到了韩先楚的手中,他立即与233团的团长王得荣、政委刘懋功研讨攻打定边计划。经过阵前对敌方的观察来看,韩先楚发现对方打起了堡垒战,既不出兵,也不开枪,更没有逃跑。他分析之后认为敌人这样做,要么是害怕丢城之后无法向上面交差,要么是怕打不过。
之后韩先楚又考察了那里的地形,发现定边城墙虽然很坚固,可是不够高,只要架起云梯的话攻城不是难事。其他人也都认同他的分析,随后他们便一同拟定了周密的计划。
可是当他将作战计划打成报告递交给彭德怀指示的时候,彭总司令仅回复了十二个字:“置定边于不顾,继续绕道前进。”意思是让他们放弃攻城,绕过去即可。
彭德怀这样回复也是经过考虑的,因为城中兵力情况不明,如果贸然攻城的话恐怕会损失兵力,到时候就会影响后面的计划。而接到回复的韩先楚也很郁闷,如果要开辟西部根据地,这个定边城是迟早要拿下的,现在不打恐怕以后就没有那么好的机会了。
那一晚几位领导人难以成眠,韩先楚也两难,如果打就是违抗上级命令,如果不打就错失良机。最终经过一阵思考之后,韩先楚才从牙缝中艰难的挤出一个字:“打”。
随后他便依照计划调动了233团、234团前往定边城附近准备进行攻城,最后经过激战后拿下了定边城。真是有惊无险,真所谓“艺高人胆大”,这次也是冥冥之中得到庇佑。而像韩先楚这样“胆大包天”的作战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后期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战争中都见证他勇猛的一面。还有我国军事史上著名的“炮击金门”,他也是担任最高指挥员。
就连江青都说红军队伍中有两霸,一个是许世友,另一个就是韩先楚。而其中一霸的许世友在评价韩先楚的时候,也用了“有勇有谋”来形容,且说韩先楚是他“最钦佩的人”。
韩先楚勇猛的作战方式不仅令对手害怕,更令队友敬重。而且每一次他都能取得不俗的作战成绩,他也最终在战争中成长为一代名将。当他衣锦还乡的时候,乡亲们都纷纷将他视作家乡的骄傲。为乡亲发声
自从韩先楚加入革命之后便鲜少回家,后来他曾两次回到过家乡,一次是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夕,也就是1949年四月;第二次便是1981年他回家乡探亲,每一次回来都收获不同。
1949年,在外征战了16年的韩先楚第一次回到久违的家乡湖北省红安县,此时的他已经是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他这次回来是有公务在身,是为了解放武汉而来。
不过在工作之余,他抽出一点时间回家乡走走看看。虽然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乡亲的音容笑貌也变了很多,但许多人还是第一眼就认出了他。走在村口小路的时候,他遇到了童年时期的好友吴海洲。虽然多年未见,但吴海洲还是喊出了他的名字。而韩先楚则激动地冲上去抱住了好友说:“这么多年不见,海州你还是老样子”。
两人寒暄了一阵之后,吴海洲听说韩先楚是为了解放武汉而来,兴奋得拉上他朝村子里走去,一边走还一边喊:“韩老大回来了,咱们革命胜利啦”。
乡亲们听闻后纷纷放下手上的农活来看韩先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聊着,看着已经成为领导的韩先楚并无半点隔阂,还喊着他在村里时的小名。韩先楚也热情的跟大家打招呼、嘘寒问暖,并告诉乡亲们革命就要胜利了,以后大家再也不用受苦了。看着乡亲们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韩先楚顿时觉得,在外漂泊十几年都是值得的。
1981年韩先楚再一次回到家乡,这次已经高龄68的他是专门回来探亲的,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回到这里。相比上一次,这次的变化更大了。
村里那些认识他的人很多都早已老去,韩先楚想到这就莫名的伤感。当他走到村口的时候,忽然听到有人在喊“祖宝”,这是他的小名,已经鲜少有人知道了。韩先楚高兴的回头,看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不过他一眼就认出这是他的童年伙伴陈尊友。上次回来的时候,韩先楚并没见到他,如今再见已经隔了半生了。
两位古稀好友相聚后,陈尊友又领着他去见了其他儿时小伙伴。拜访了一圈后回来,韩先楚发现包括陈尊友在内,很多人日子都过得很不好,家里显得破败不堪。
特别是陈尊友,大冷天依然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手都冻得瑟瑟发抖,这让韩先楚看了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虽然革命胜利了,但是战争带来的贫穷还需要时间去治愈,但这是短时间内无法办到的。回到招待所以后,韩先楚思前想后决定要为乡亲们做些什么,于是他拨通了一个电话:“传我的命令,马上送五万件军大衣到红安这边,费用从我工资里扣”。
不久后,装满军大衣的卡车开进了红安这里,分发到了那些贫困挨冻的乡亲手里。这也是韩先楚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所做的一点贡献,他希望有朝一日大家都能吃饱穿暖,因为这才是革命的意义。
结语韩先楚为了革命奋斗了自己的一生,他在外立下赫赫战功并成为了军队中的骨干成员,受到许多将士们的敬仰。当回到家乡的时候,却又感怀那些逝去的岁月,是他对乡亲们的柔情。
与乡亲们的交谈让他明白革命最终的意义,而最让人感动的是,无论他走得多远,在他心里始终记挂着大家,践行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坚定信念。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