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七年的秋天,苏轼在离开金陵后写给王安石的信中,依然没有忘记为秦观的前程多说几句话。
“向屡言高邮进士秦观太虚,公亦粗知其人,今得其诗文数十首……才难之叹,古今共之,如观等辈,实不易得。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其他无所望也……”
说起求人办事的技巧,苏轼还是略显稚嫩。精通此术者,当在潜移默化间,行云流水,不着痕迹,一气呵成。可苏轼的方法实在过于生硬,在同一封信中,前半段的恭维与后半段的求告之间,几乎没有过渡。
阅人无数者如王安石,怎能看不破这其中的机关?
虽然我没有找到王安石对于苏轼这封信的反馈,但从秦观本人的事迹上就能看出,苏轼此前的种种铺垫,对于这次“求人办事”收效甚微。
此信寄出后不久,秦观到润州(今江苏镇江)与苏轼相会,同游金山,然后就回了家乡高邮,直到年末才赴汴京赶考,并于次年初考中进士。
此时,距离王安石收到苏轼的举荐请求,已经过去了半年。
直到神宗驾崩、新党失势的三年后,秦观才受召入京,彼时,苏轼正处在一生仕途的最高光时刻,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也正好在汴京为官,加上此时入京的秦观,所谓苏门四学士,至此始成。公号:无犀之谈
现在,我们重新审视苏轼笔下的“从公已觉十年迟”,或许就别有一番滋味了。
抛开诗外的人情世故,只品味题中应有之意,追根溯源,所谓“从公”,所谓“十年”,其实来自于金陵时期王安石的一组小诗《蔷薇四首》,其中包含三首七绝,一首五绝。
池上看金沙花数枝过酴醾架盛开
其一
午阴宽占一方苔,映水前年坐看栽。
红蕊似嫌尘染污,青条飞上别枝开。
其二
酴醾一架最先来,夹水金沙次第栽。
浓绿扶疏云对起,醉红撩乱雪争开。
池上看金沙花数枝过酴醾架盛开 (五绝)
故作酴醾架,金沙只谩栽。
似矜颜色好,飞度雪前开。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苏轼来到金陵后,分别次韵四诗,尤其是《北山》一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就是在苏轼抵达金陵之前的几个月,也就是这年的春天,王安石在钟山闲游时所作,简单清爽的四句诗,钟山春色跃然纸上——
钟山之春的生机
山间池塘的春色
阳光照耀的春水
安坐山间的老人
不经觉过了好久
落入池塘的花瓣
数不清楚的光阴
总要归去的人生
以上,是我用今人语境诠释的荆公诗意,不自量力,而已。
再来看苏轼次韵的四绝
次荆公韵四绝
其一
斫竹穿花破绿苔,小诗端为觅桤栽。
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其二
青李扶疏禽自来,清真逸少手亲栽。
深红浅紫从争发,雪白鹅黄也斗开。
首句中提到的“清真逸少”,典出李白咏王羲之的诗句“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这里指代(赞颂)的就是王安石。
二句对应的是王安石原诗中的“浓绿扶疏云对起,醉红撩乱雪争开。”
甲第非真有,闲花亦偶栽。
聊为清净供,却对道人开。
(公病后,舍宅作寺。)
苏轼这首五绝,所指的是王安石在金陵以宅供佛的一段佳话。
王安石归隐金陵之后,神宗皇帝一直挂念这位当年的创业伙伴,怕他生活拮据,就派人送来二百两黄金。王安石收到赏赐后,立即表示自己用不上这钱,决定用这些钱为皇帝积攒功德,在钟山定林寺修庙置田。
不受天恩只是第一步,不久后,王安石再上一折——“今所居江宁府上元县园屋,为僧寺一所,永远祝延圣寿”,也就是将自己的居所转做寺院。
神宗准奏,并御赐“报宁禅院”。
在此之后,王安石一家人再没有修造宅院,就在金陵城中租房住。
无论熙宁变法所引发的后果如何,又无论王安石其人的是非争议,但就事论事,我们根本无法想象,曾经一人之下、权倾朝野的宰相,人生落幕时却不留一间家宅,仅此一条,他便无愧大宋第一宰相。
苏轼抵达金陵时,王安石即将迁出半山园。这便是“聊为清净供,却对道人开”一诗的创作背景。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二度罢相退居金陵,至今已九年。
从公已觉十年迟,十年前后,这一句诗,或许是苏轼的肺腑之言,但更接近历史真相与苏轼当时心态的可能性是什么呢?
窃以为——
苏诗千篇非一律
此句言最不由衷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重新认识苏东坡》至今三载余,以地点或事件为章节,讲述苏轼人生片段。
不求全,但求心与坡公片刻共鸣。
苏学已是显学,本作不乞更多新颖之贡献,但求世人了解、理解这具历千年而不朽之伟大灵魂,不枉余生“苏写”。
是为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