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济南市平阴县洪范池镇小黄崖村发现明隆庆进士、南京陕西两道监察御史、亚圣孟子第五十七代孙孟一脉画像与宗谱。画像的传承者是孟一脉的第二十五代嫡孙孟宪军。
该画像总高八十二厘米,宽五十厘米。画像身高五十五厘米,上部题跋为《明史》记载的孟一脉居官生平。
孟一脉明代画像及清代孟氏宗谱
《明史·孟一脉传》载:“孟一脉,字淑孔,别号连洙,东阿人,隆庆丁卯科举人,辛未进士。初授平遥知县,擢南京陕西两道监察御史。遣山东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守东兖道右参议。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迁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赠通政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据《孟氏家族历代变迁史记》记载,孟一脉祖居山东邹县,是孟子第五十七代孙。明初,其天祖孟惟之携全家迁至山东东阿县南谷镇,孟一脉又从南谷镇迁东阿县小黄崖村。
清代康熙、道光《东阿县志》及现存光绪年间《孟子世家流寓支谱东阿支谱》等史料,也详细介绍了孟一脉生平。孟一脉生而聪慧,年少时即以古人期许。年长后励志进修,文章常出警人之语。隆庆丁卯年,山东乡试举人,万历辛未年考中进士。初授山西平遥县知县。平遥县土地瘠薄,民风蛮悍,军民之间常起纠纷,民众逃散已达万人。孟一脉到任后,击断明决,杀粮官六人,不滥杀无辜。减免赋税,组织三万民众,开垦土地八百多顷,鼓励农耕,并上书鼓励百姓开垦荒地,不到处流动。孟一脉在平遥任职五年,开垦荒地积粮达十万石,使当地百姓生活丰裕,安居乐业。山西《平遥县志》对孟一脉多有赞誉。更重要的是《平遥县志》和至今留存的《孟侯新甃甎城记碑》,详细记载了孟一脉在平遥:“正纲纪,齐法度,抑豪强”,使平遥年内便“令行禁止,境内大治”,后,修筑平遥古城的经过。文中记载了他集金“一万伍仟叁佰多,招募民工七千二百名。烧制新砖,用砖包墙方式,对原残破的城墙加厚并增高四仞(七点二米)。又对敌台增高加厚,拓展规模,增加城堞,使新筑的平遥城:“雉堞连延,楼橹矗峙,峻垣深隍,屹然长城天堑,有虎豹在山之势”。成为现在平遥古城的基本状貌,《平遥县志》赞其为“砖包城垣,万世永赖”。
平遥古城是被认为保护最完整的四大古城之一,现为山西省著名旅游区。孟一脉在明代的这次修筑,对这座古城的保护与延续至今乃至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立于平遥城内明万历《孟候新甃甎城记》碑
因孟一脉在平遥政绩卓著,被提拔为南京陕西两道监察御史。
万历六年,孟一脉因上疏陈述御史付应祯、进士周元标、部朗艾穆、沈恩孝四人“投荒万里,远绝亲闱,非所以广锡类溥杰仁施也”,因与张居正意见不同,被罢官,削职为民。
五年后,张居正死,孟一脉官复原职。作为言官,孟一脉恪尽职守,继续上疏直言,要求朝廷“减宫女,开言路,重教化,禁淫侈,习战守”,又惹恼万历,被贬为建昌(现江西南昌)推官。孟一脉上任后,起用李庆杨协理政事,丈量土地,梳理凤阳屯政,赈济饥民,乡民称颂。升迁为南京右通政。后因疾请归故里养病。万历四十一年,重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韶等地方提督军务。
南赣地处江、楚、闽、广四省交界处,弘治年间,明代大儒王阳明曾奉命巡抚南赣。《明史·王阳明传》详细记载了他南赣平复匪患经过。
因南赣一带土地荒瘠,水旱灾年不断,加上地方贪官污吏剥削,乡民怨声载道,盗贼四起,为患数十年,官府束手无策。正德十一年(1516年),经兵部尚书王琼推荐,任命王阳明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去处理此久患之疾。王阳明到任后,采用各种手段,明察暗访,惩治官府内通匪奸细,剿灭顽匪,招抚叛匪。解决了大明几十年的心腹大患。王阳明又奏请在此设县治,“南赣至此无警矣”。
但是,由于此地环境恶劣,生产难以发展,到明万历年间,民生仍然十分困苦,“军民杂居,岗民为乱。饥民载道,三军待毙”,地方仍不稳定。万历四十年(1612年),继王阳明后,孟一脉又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韶一带。孟一脉到任后,巡察民情,鼓励发展农商。捐奉救济饥民。并“请捐免专卖税”,使“岗民攸服”。经孟一脉三年在此地治理,民生得到改善,社会稳定,受到乡民们赞誉。
如果说王阳明巡抚南赣,平定了匪患,而孟一脉巡抚南赣,使此地得到了长治久安。
因功绩卓著,孟一脉被朝臣推举为左副都御史,未赴任,“一脉竞引疾去。年八十三卒。一脉初以直谏著声,晚膺节钺,年力已衰,不可有所表树云”。孟一脉逝世后,万历皇帝在其故里,现济南市平阴县洪范池镇小黄崖村为他敕建了陵园。
现小黄崖村孟一脉三间故居仍在,因年代久破损亟待修缮。
孟一脉故居
明史记载了孟一脉在朝为官,秉性耿直,“以直谏著声”;为官清正,勤政恤民。晚年仍牵挂边关安危。明《兖州府志》、清《泰安府志》《东阿县志》及《孟氏宗谱东阿支谱》《明故敕封南京陕西道监察御史和庵孟公暨配赠太孺人张氏合葬墓志铭》等史料,又记载了孟一脉被贬或引疾回故里期间,关心家乡父老疾苦,扶贫济困,曾捐给南天观与南谷镇乡亲土地百余亩。
此外,孟一脉被贬回家期间,与当时同朝为官又是同乡,也引疾回家的阁老于慎行共同撰修了《东阿县志》,与于慎行、朱维京经常东游泰山等地并合著《东游记》,浙江天一阁仅存其孤本。另外,又为当地撰文书丹了众多碑刻,如:现立于平阴县洪范池镇著名景区南天观,济南市72名泉之一的日月泉旁,著名的三进士(明代阁老于慎行、都堂孟一脉、布政使乔学诗)碑,立于平阴县博物馆内的四进士碑,现存于济南市72名泉洪范池内,由明代万历时首辅叶向高撰文的《大明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谷山于公墓志铭》等,都是孟一脉书丹,为当地文化旅游业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孟一脉书丹的明万历阁老于慎行墓志铭
孟一脉画像与孟氏宗谱的发现,使后人全面了解了孟一脉的一生,也从一个侧面了解并佐证了明代官场斗争及民间疾苦,对丰富明史研究与填补明史不足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他初以砖包墙形式修建了平遥古城,并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而闻名全球,也是我们济南人的骄傲。(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张静 通讯员:马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