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秦将王离首当其冲。作为王翦的孙子,王离的战斗力一点都不输自己的祖辈。
然而秦二世的暴政,已经害得天下民不聊生,秦朝已经丧失了民心。所以项羽一路高歌猛进,王离也兵败被俘。
王离去世之后,他的两个儿子为了避祸决定分家。兄弟俩商量过后,决定各自带领一支族人,分别向不同的地方逃命。
但兄弟俩也没想到,自己的这个决定,居然在日后造就了两个千年世家。
这兄弟俩日后造就的世家是哪两个?这两个家族为什么可以被称为世家?
传承久远的王氏家族
秦将王翦,秦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战功甚至不输杀神白起。
王翦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周灵王太子姬晋。姬晋是周灵王的长子,字子乔,因为反对堵塞泛滥的河水,因此被周王不喜。
姬晋后来并没有继承王位,他早早就去世了。因为他是周王的王子,所以他又被称为王子乔。他的后代以王为姓,开始在秦地繁衍生息。
在春秋时期,秦国被视为蛮夷之地,被当时很多诸侯国看不起。
周朝建立之后,大封诸侯国。一般位置比较好的诸侯国,都是周朝宗室,位置不好的就是那些功臣。
姬姓作为周王室的姓氏,在当时还是非常高贵的。所以王翦身为姬晋的嫡系子孙,居然在日后为秦国效力,也是让当时很多人不解。
不过王翦确实是个人才,他从小熟读兵书,二十来岁的时候就参军了。
秦始皇平定六国的时候,王家父子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反间计,就是王翦为除掉李牧而使用的计谋。
包括后来的水淹大梁城等,这都是王翦的功勋。
和王翦一样,他的儿子王贲也是一员猛将。除了最先被内史腾灭掉的韩国之外,剩下的五国都是被王家父子联手攻伐的。
王翦不仅带兵打仗有一套,他还非常懂得为人处世。随着他的功劳越来越大,嬴政对他的疑心就越来越大。
帝王疑心病都重,嬴政自然也不例外。一开始的时候,王翦并没有察觉到嬴政对他的疑心,他还以为自己和嬴政是贤君良臣。
但嬴政年纪不大,经历的事情却不少,根本不会对一个人交付所有的信任。尤其是王翦战功赫赫,手中权力已经太大了。
如果王翦的势力再这么大下去,难保秦军就会只认王翦,不认秦王了。所以嬴政想办法削弱王翦的影响力,在攻楚的时候更是直接派了李信和蒙恬。
虽然秦王想要削减王翦的权力,但事实证明,秦军那时候没了王翦父子不行。李信和蒙恬没能打下楚国,秦王只能让王翦出山。
经此一事之后,王翦也知道秦王在忌惮自己。但王翦并没有想过要背叛秦国,他很清楚秦国一定能完成统一。
身为一个将领,自己能和王上一起完成统一大业,这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但与此同时,他也必须减弱秦王对自己的怀疑。
所以在嬴政来找自己的时候,王翦就开始狮子大开口。他向嬴政要钱要地,还指定了几座价值不菲的宅院。
而王翦这贪财的表现,也让嬴政对他暂时放下了疑心。就这样,王翦安心带兵出征,两人再次恢复成了和睦君臣的样子。
秦统一六国之后,王翦和王贲就辞官回乡了,只剩下孙儿王离留在朝堂。对于王家父子的识相,嬴政也是很赞赏的。
所以王离在朝堂上的时候,嬴政从来没有恶意打压过他。但等到胡亥继位,这一切就都变了。
太原王氏
暴政使百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比比皆是。之前被灭国的六国王室,也趁此机会开始起兵,大秦变得混乱不堪。
胡亥大力打压老牌勋贵,更是让王离在朝堂处处掣肘。而在巨鹿之战中,王离被俘,章邯投降,秦朝的灭亡成为定局。
王离的两个儿子王元和王威,害怕报复决定分家避祸。
王家害怕谁报复呢?当然是如今重新活跃起来的六国贵族。毕竟当时灭了六国的,可是他们王家的将军。
现在六国死灰复燃,自然首先找的就是王家。
兄弟俩人商量过后,老大王元决定去琅琊,老二王威决定去晋阳。两人各自带上一支族人,从此天各一方。
后来汉朝建立,王威看准时机走上仕途,成为了扬州刺史。但王威走上仕途之后,他的子孙后代其实并没有涌现出很多能人。
或许他们本来的愿望就是避祸,更多的王氏族人都不愿意入朝为官。身为沉浮几百年的大家族,王氏知道什么选择对他们是最好的。
一直到了东汉末年,太原王氏的族人才开始活跃在政坛上,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汉末的司徒王允。
在东汉末年风云人物辈出的时代,王允虽然不如曹刘等人名气响亮,但他的贡献却是不可忽视的。
王允使用美人计离间吕布和董卓,为汉室除掉了董卓这个大害。但当时汉室的衰微是历史的必然,王允就算除掉董卓也无力回天。
太原王氏权势最鼎盛的时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昶受司马懿引荐,开始为曹魏效力,司马昭登基称帝,王家也在其中出了大力。
但在晋朝的时候,太原王氏的名气远不如琅琊王氏名气大。不过到了北魏时期,太原王氏就成了“北魏四姓”之一。
能成为四姓之一,和当时的王家家主王慧龙采取的手段有关。王慧龙只用了一种方法,就让王氏从岌岌无名升为顶级门阀。
王慧龙使用的这种方法,就是自古以来门阀士族都喜欢用的联姻。
南北朝时期,太原王氏遭到了刘裕的打击。
王慧龙来到北魏之后,娶了清河崔氏的女儿。而两人生育了一儿一女,又分别和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进行了联姻。
就这样靠着和其他门阀联姻,王慧龙成功坐稳“北魏四姓”的位置,让太原王氏重现光辉。
历史上,太原王氏是很喜欢联姻的。他们不仅和其他门阀联姻,也和皇室联姻。唐高宗李治的王皇后,就是出身于太原王氏。
但随着唐中期的安史之乱和唐末的黄巢起义,太原王氏也开始衰落,慢慢和寻常百姓没什么区别了。
琅琊王氏
说完了太原王氏,那我们再说说琅琊王氏。琅琊王氏的兴盛,离不开王导的悉心谋划。二十四孝的故事应该都有所耳闻,其中的卧冰求鲤,说的就是王祥。
王祥出身琅琊王氏,60岁的时候出任徐州别驾。在晋朝的时候,王祥算是个代表性的人物。
曹髦遭当街杀害之后,司马昭以禅让的名义登上皇位。但曹髦临死前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话,还是将司马氏推向不忠不义的方向。
司马昭本身得天下不正,自然没办法宣扬忠义,所以他就只能以孝治天下。
身为天下孝子的代表,王祥就是被司马昭立起来的标杆。在司马昭在位的时候,王祥位至太保,是文臣之首。
因为孝名远播,王祥达到了权力的巅峰,自然也会蒙荫家族,王氏当时显赫一时。但随着司马昭的去世,西晋陷入了乱局。
八王之乱之后,西晋政权已经摇摇欲坠,王家必须要另寻出路。当时的王家家主王导,召集族人开始商讨家族前路。
当时的晋朝内忧外患,外面有匈奴虎视眈眈,内里太傅和皇帝互相争权。要想保全家族,他们必须站对队伍。
当时的皇帝司马炽有雄心,但手中权力实在有限。最重要的是,司马炽没有兵权,兵权大部分都在太傅司马越手中。
但皇帝占据正统,而且假以时日未必不能夺取大权。只是皇帝坚持要守在洛阳,要是匈奴再度南下,洛阳首当其冲。
哪怕王家和司马家是姻亲关系,在这种时候,王导首先想到的还是家族利益。在王导看来,追随皇帝或者追随太傅,都不是王家最好的选择。
这个时候,王旷出了个主意,那就是南渡江东。南渡江东,依靠长江天险,完全可以阻挡匈奴南下的步伐。
但这个时候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那就是他们是北方氏族。汉末以来,江东几大氏族盘踞,外面的家族根本无法在那里有一席之地。
但此时的江东刚刚经过一场叛乱,王旷判断,这正是他们进军江东的最佳时机。
经过王旷的分析,王导也觉得此计可行。于是王导游说司马睿,表示自己愿意支持他。司马睿在王导的游说下,成功来到了江东。
也是在王导的支持下,司马睿在江东建立了东晋。东晋建立之后,琅琊王氏的权势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甚至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而“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也是琅琊王氏的王。
王导在长江一带建立了防线,维护了东晋王朝的统治。可以说如果没有王导,就不会有东晋后来的发展。
自王导之后,王家在政治、文学等方面人才辈出。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就是上文王旷的儿子。
琅琊王氏也好,太原王氏也罢,氏族繁荣几百载,早已忘记民间百姓的疾苦。当百姓揭竿而起的时候,就是门阀氏族制度覆灭的时候。
哪怕是传承千年的王氏家族,也会逐渐成为历史的余烬,他们昔日的繁荣,也只能在历史书中窥得零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