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年,胡宗宪万念俱灰、蒙冤受屈而亡,嘉靖:不要放过他的妻女
创始人
2024-11-26 04:39:15
0

原标题:1565年,胡宗宪万念俱灰、蒙冤受屈而亡,嘉靖:不要放过他的妻女

前言

倭寇肆虐,东南沿海百姓饱受其害,朝堂上又是一片腐朽。这个时代,还有谁能挺身而出,扫清祸患?

一代谋臣胡宗宪,不啻是明末风云人物中最令人矛盾的一个。他功高震主,平定浙沿倭乱,可又深陷严党是非之中,遭受株连。

1565年,胡宗宪万念俱灰、蒙冤受屈终自尽,嘉靖帝更是不放过他的妻女......这浩荡征战、惊心动魄的一生,究竟经历了什么?

一、新官上任三把火

胡宗宪,安徽绩溪人。自幼家学渊源,他不仅通儒释,对兵家之学更有独钟。21岁时,他就考入县学,当上了生员。从此,胡宗宪放下儒家经典,专研兵书谋略。

胡宗宪性格冷静沉着、富于智谋。27岁登进士,远离家乡,他来到山东益都任知县,初献其才。当时益都正遭蝗虫灾袭,盗匪又四起。胡宗宪听从民间经验,亲自组织镇压蝗灾,不仅如期除灾,粮食也获得了丰收。

对付盗匪,胡宗宪另辟蹊径。他公开宣布,只要盗贼肯悔改自新,就可通过抓蝗虫卵抵罪。果然,很快就有大批盗贼缴械投案,他们编入胡宗宪的"义军",成为维护治安的中坚力量。三年间,益都内乱尽除,盗匪无形中遭到剿灭。

出任宣府、大同、湖广巡按御史后,胡宗宪果断平息兵变,屡建功勋,升任浙江巡按御史。彼时,江浙沿海正倭寇作乱,总督张经专权监于用,与"督军"赵文华反目。

二、投靠严党

赵文华是权臣严嵩的干儿子,任他意气用事。胡宗宪狡黠多谋,不愿与王二与结怨,又畏惧赵文华在朝野的势力,于是开始东抚西伺,诚心拥戴赵文华。

然而,胡宗宪在赵文华的推荐下,先后出任右佥都御使、直浙总督,军权旌旗尽归一身。与此同时,他积极营私舞弊,逐步滑向严党邪路。

严党势力扩张,引发反对派的愤怒。赵文华为消弭嫌隙,公开训斥张经。胡宗宪大权在握,理应秉公直言,可他不但未维护张经,反而沆瀣一气,对张经与左良玉口诛笔伐。朝野震惊,是非难辨。

三、毁誉参半的一生

当时,倭寇头目汪直、徐海、叶宗满等横行海上,威胁重重。胡宗宪准备先诛灭徐海为先,再集中力量对付汪直。但他认为单凭武力很难彻底解决汪直问题。

于是,胡宗宪打算以温柔手段先安抚汪直。他借释放汪直家人为名,派往日本说项,并承诺若归顺朝廷,定有重赏。汪直确实动心了,但久经沙场,他对胡宗宪的诚意仍有疑虑。

见说服无望,胡宗宪决定先发制人。他暗中令人渗透汪直麾下,挑拨叶宗满等离心离德,使他们背叛投靠徐海;同时又派遣心腹重兵力挺徐海。

一场倭寇内讧随即爆发,最终汪直遭杀手重创,大军崩溃。胡宗宪急袭岑港,将汪直活捉。眼见鲜血遍地,父老伤亡无数,胡宗宪的心顿时凉了半截。

他曾暗下决心,无论付出何等代价、用何等手段,都要讨伐汪直以除患。却不想如今真正赢得胜利,内心竟生出一股隐秘的悲凉。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汪直嗜血成性,行侩已久,早已是救无可救。作为一方守护神,自己是否也与汪直何其相似?为了所谓"除患于无形",不惜伤天害理,堕入泥淖...胡宗宪痛心疾首,迷途知返。

四、狱中自尽

危机解除后,胡宗宪借着平倭的功勋连升数级。严党攻伐汪直大捷,张经等清流遭陷害,被活活饿死。长期与严党沆瀣一气,令胡宗宪无心向上陈奏张经冤案。

时过数载,严嵩遭削權罢黜,其子严世蕃亦被诛杀。新任内阁首辅徐阶闻名胡宗宪狼籍军纪、贪婪无度,遂遣人彻查。

果不其然,陆凤仪发现胡宗宪在狱中写给严世蕃的"假钦命诏书"。经进一步查证,他多年来确实与严党同流合污,勾结人伙、拨卖官职、侵吞军饷等罪行罄竹难书。

狱中的胡宗宪痛苦万分。他明知自己并非清流党、身无彻骨之节,原本也在其位应理。可是一想到建立汗马功劳,就不免惶恐:要是朝廷格杀勿论,自己的妻女怎办?

是啊,为了权势和地位,他甘愿铤而走险,与狼狈为伍。只为化干戈于无形,让百姓免受倭毒,让边民无虞重陷鲜卑、党羌的苦难。只是,如今真相大白,自己却成了更大的蝗虫,一味贪婪糜烂,毫无廉耻。行侩与虎狼何异?自己的良知又何在...

五、妻女受辱

有一天,嘉靖帝突然下令,要将胡宗宪的妻女捉拿问斩。太监赶到胡家将他们拽出,街头羞辱、拷打,狰狞的形容令人不安。临终那一刻,胡宗宪恍惚间,仿佛看到了他们——妻儿欲言又止,已是面目全非。   啊——"胡宗宪发出撕心裂肺的一声惊叹,痛不欲生。原来人生颠沛流离,最终的结局竟是如此凄惨?妻女遭这等折辱,自己岂非是罪该万死!胡宗宪悔恨交加,泪如雨下,眼前的世界顿时天翻地覆。

纵观胡宗宪的一生,可谓功过参半,间或作恶多端,终是一地粉身碎骨。他原本是为除患力主,却也好大喜功、权倾朝野。

一面排除万难、用计安抚汪直等狼子狈孙,一面又暗地献金拥戴严嵩,投其所好。时隔几载,狐朋狗友皆遭灭族,他亦是因祸得祸。世间无不是,寸草不生亦有因!

结语

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荆棘丛生,处处是曲折。唯有心存善念,方能行稳致远。胡宗宪的际遇昭示了这一道理:过于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祸患自身。

倘若他能秉持仁义,坚持正气,或可避免家族遭此惨祸。天下之治,本自身修;人生之路,原应行乐善好施。权力、金钱稍纵即逝,唯有正直才是永恒。这一课题,当引以为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今... 在浙江金华的朱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承载着家族记忆与岁月风霜的宝物,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币。朱先生的爷...
原创 孔...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神秘的时代,诸侯之间从未停止过的战争透着几分诡异,政治家、军事家蜂拥而出,给后世...
原创 中... 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前三名皇帝是谁? 第三名,明思宗朱由检。 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
原创 治... 关于电视剧《天下长河》中的第二主角陈潢,笔者已有文章《清朝治河名臣陈潢,许诺过三十年黄河清,为何最终...
原创 清... 在古代,皇帝的大臣们在称呼皇帝时常用“万岁”来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但这并不意味着皇帝真的能够活万岁。皇...
原创 玄...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的一个转折点,李世民破釜沉舟,在玄武门除掉了对手李建成与李元吉,逼迫李渊禅位,一...
原创 孙... 战国时期的天下就像一盘大棋,各国诸侯就像下棋的人,每一次的决定都有可能影响国家的兴亡,为了手中掌控更...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整个清朝铁帽子王都享受着很多的特权。但是在清朝覆灭之后,这些一直被大清...
原创 一... 一代名相陈廷敬,一代廉吏于成龙。清朝之时山西多富商,山西乔家更是富贵之名响彻整个大清。但是山西也多清...
原创 帝...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千古大帝李世民已经处于人生的最后阶段。 一、 临死前,李世民对太子李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