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随着国内大战节节失利,蒋介石不得不为自己的“退路”做打算。当时,摆在他面前的退守之地只有三处,分别是易守难攻的蜀中西南,二是背靠大海的海南,最后才是孤悬海上的台湾。
面对三个选项,蒋介石犹豫不定。
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北靠秦岭,东临长江,南有横断山脉,又是抗战发祥地的西南最为理想。这才有了1949年10月,广州失守,国民党当局将全部家当迁往重庆、成都的举动。
然而,就在他举棋不定之时,一个神秘人物却将其引向了台湾。也是这个决定,才让蒋介石霸占了台海数十载,直至蒋家王朝的灭亡。
与此同时,在毛主席的身边,同样出现了一位“预言家”。他强烈建议毛主席先夺台湾,以断蒋家最后气数。
虽然历史结果已经人尽皆知,但是,蒋介石的指路人,毛主席的“预言家”到底是谁,仍旧不免让人心生好奇。
蒋介石身边的低调幕僚
蒋介石身边最著名的文胆叫陈布雷。他一生忠于蒋介石,与其关系非同一般,被蒋介石视为“当代完人”,凡有大事,必与之相商。
在他死后,蒋介石身边的高级幕僚们非但没有弃他而去,反而竟有人替代了陈布雷的位置,成为蒋介石的新心腹。
此人出生在浙江宁波,跟蒋介石是老乡。其祖上曾是前清举人,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乡绅,对家乡的教育和水利建设贡献颇大,因此,算得上书香门第。
据说,因为这个缘故,他自小就接受良好教育,前半生不是在学校被教育,就是在学校教育别人,跟政治、党派什么的沾不上半点干系。
然而,就是这么个在民国政府执掌权柄时甘心做个学者的文人,竟然在陈布雷自戕后,愿意顶替他的位置,低调地成为蒋介石身边的高级幕僚,更出人意料地在国民党兵败如山之时,选择帮助蒋介石急逃台湾。这个人,就是素有中国人文地理学之父美誉的张其昀。
事实上,在中国近代历里,张其昀在史书上的成就大多是关于他在中国地理学方面的学术成就,以及在台湾兴办学校,甚少记载关于他参与政治,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
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生平经历有着极大的关系。
张其昀出身书香世家,家里对教育极为重视。据说,张其昀12岁那年,由于家中人口众多,张家陷入经济困境,吃饭都有点费劲,别提孩子上学读书了。
如果是一般人家,肯定让孩子辍学一阵,缓解压力。但是,张其昀家却不同。其母为了能让他到外地的好学校读书,不惜欠下外债。临行前,还对他说,竹笋固然可口,但如果培养成竹子,则用处更大,以鼓励他好好学习。
这件事情对张其昀的冲击很大,令他大哭一场,痛下决心,不辜负父母对他的付出。
此后,他先后在国立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担任教授。
1941年后,他成为中华民国教育部第一批聘用的正式教授,有了编制,还在中国地理学会搞了个总干事丰富业余生活。
尽管年少时,张其昀受的是本土教育,没留过学,但连美国国务院都曾邀请他,到美国著名学府——哈佛研究讲学。
如果不当蒋介石的幕僚,张其昀的履历中将满眼都是学者大儒。
但是,千万别小看张其昀这段学者经历,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政治选择。
首先就是南高的教授们,对张其昀的影响至深。他的受业恩师是中国著名地理学大师竺可桢。自入校起,就一直充当竺可桢的助手,跟在其身边。
1936年,竺可桢担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招揽了不少“学衡社”成员加入,张其昀应该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工作和学术上紧跟老师的脚步外,在思想方面,张其昀也深受南高老师的影响,学衡社就是其中之一。
张其昀在南高上学期间,有位教哲学的教授叫刘伯明,非常看不上五四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便创办了一本叫《学衡》的杂志,专门用来宣扬共和国民精神。
久而久之,认同这一观点的知识分子便自然结成了一个“学衡派”,坚定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由此便诞生了“学衡社”。
从这个思想认同就可知,张其昀在选择政治阵营时,是不可能认同敢于推翻旧思想的共产党的。
此外,还有一件事,间接证明张其昀的政治倾向。
1931年,在东北曾发生过一件,由日本人利用假新闻引发的“万宝山事件”。
事件发生后,张其昀曾带着6名学生,以南满为中心,进行了为期55天的地理考察活动。期间,他们曾调查过“万宝山事件”,遭到日本警察的纠缠。
当年7月23日,蒋介石发布告全国同胞一纸安内攘外书,将此次冲突与国内军阀混战,共产党崛起联系到一起,声称引发此事皆因军阀作乱,“赤匪”当道,日本人才惹出的事端。声明发出后不久,张其昀就受到日本警方调查,一个月后,九一八事变爆发。
这些原因最终让张其昀加入了蒋介石的阵营,还被对方引为知己,听从他退居台湾的建议。
据说,他为了给蒋介石找退路,曾亲自前往台湾考察。回来后为蒋介石列出三条台湾作为“反共复兴基地”的理由。
在他的建议下,蒋介石这才任命陈诚担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并将国民党的党、政、军、财、文陆续迁移至台湾。
1949年蒋介石宣布“下野”时,张其昀极力主张蒋以“党内总裁”身份主持“党国大计”,令彼此关系更进一步。
于是,在那年的夏天,应蒋介石之邀,张其昀离开大陆,在台湾当上了国民党办公室“秘书组组长”,成为蒋介石后期重要的幕僚人物之一。
毛主席身边的“预言家”杨杰
就在张其昀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为蒋介石谋划之时,毛主席的身边,同样出现了一位神秘人物,曾劝说毛主席要先夺取台湾,以绝后患。这个人就是国军将领杨杰。
说起杨杰将军的经历,可以用“老资格”形容。他生于光绪26年,是云南白族人,本来在大理数文书院读书。
可是毕业后,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竟然弃文从军,先后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保定北洋军官学堂学习军事。
1911年,他留学日本,进入陆军士官学校第10期炮兵科学习,在那里,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算得上中国最早接受革命思想的那批人。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毅然返回国内,担任武昌革命派的北伐联军总务部次长,直到事件结束后,杨杰将军才重新回到学校,完成学业。
在杨杰的军旅生涯中,这样的事情不少,作为一名将领,他一点也不在乎军衔、官位,常常是“事了拂衣去”。
1915年,他参加了护国战争,在滇军将领唐继尧麾下担任第2梯团第5混成支队长,作战期间,杨杰履历奇勋,被授予陆军中将之衔,还曾在北京政府工作了一段时间。即便如此,杨杰依旧没有安于现状,于1920年重返日本,再度考入日本陆军大学校读书。
因此,与很多军阀将领不同,除了阵前杀敌,杨杰最厉害的地方是他的谋略。凭借这一点,杨杰在蒋介石北伐成功后,立刻就成为了蒋介石最直系的心腹。
最关键的是,杨杰在蒋冯阎的中原大战中,还救过蒋介石一命。这些经历,都让杨杰在军中威望甚高,无人质疑。
然而,如此重要的国民党将领,却在抗战后期与蒋介石愈来愈疏远,甚至直言:“蒋介石不足与之共事。”
二人之间最大的分歧就在于,杨杰极为拥护孙中山的“天下为公”,认为应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中国才有希望。
而蒋介石采取的不可抗政策,围剿共产党,都让杨杰非常看不上,认为蒋介石私心太重,与国家无益。
再加上1938年到1940年间,他担任过驻苏大使,对共产主义具有一定认识,与蒋介石的隔阂也就更深几分。
当然,蒋介石也早已洞悉杨杰的心思。所以在杨杰归国后,他只给了杨杰一个军事委员会顾问的闲差,并派军统特务对其严加监视。
1948年以后,杨杰与蒋介石之间的对立日益公开化。杨杰利用自己的出身积极拉拢西南各省军阀,还与国民党内部的张群等人频繁往来。
更令蒋介石紧张的是,昆明的卢汉也与其往来密切。由于这份恐惧,蒋介石多次组织特务暗杀杨杰,其中就有保密局云南站站长沈醉。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杨杰综合手上的信息,逐渐掌握,蒋介石退守的消息。
由于杨杰自己与四川、西康、云南、贵州的军阀关系甚密,因此据他判断,蒋介石不会以蜀中为自己的大本营。因此,他秘密预判了蒋介石的逃跑路线,并将其透露给了共产党。
只是,战败的蒋介石不肯放过杨杰,得知他秘密逃往香港后,毛人凤对其下了追杀令。
而后在杨杰养女家发现的一本日记中得知了杨杰在香港的藏身地。
1949年9月19日,毛人凤派遣保密局办公室副主任兼第二处处长叶翔之暗杀杨杰。叶翔之带着四名手下,伪造香港名士贺耀祖手信,骗取了杨杰开门,随机用手枪射杀其头部,致使杨杰当场身亡。
至此,蒋介石幕僚张其昀在台湾兴办教育,而爱国将领杨杰,却惨死于国民党特务的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