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大桥叫做洛阳桥,这座桥正是连接洛阳镇以及洛阳对面的跨海大桥,同时它也是方圆十里之内唯一一个过江的通道。
就在这座桥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那里的老百姓们都要通过坐船才能渡过江,而当时洛阳江的水面可是非常宽广的,而且经常起浪,而且波涛汹涌,过江成了一种冒生命危险的事情,等遇到台风或者涨潮的时候,船特别容易翻掉,所以人员伤亡是在所难免的。
后来到了宋朝,在泉州任职的四大书法家之一蔡襄来到了惠安县进行实地考察,他发现了这个渡口非常的危险,人员伤亡也是非常大的,于是他便想方设法修建一座桥来挽救当地百姓,能够让他们平安无事的到达江的对岸。
为了修建这么一座跨海大桥,蔡襄集结各位的意见,然后广泛接纳当地人们的建议,甚至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建桥方法,这个大发明是用筏形基础来建桥,首先是要选择一个最佳的修建桥梁位置,然后便顺着桥的纵轴线用船带着巨石,沿着这一路扔下水,这样在水的底下就先成了一道非常坚固的石堤,等到水下的石堤稳定之后便可以在上面修建成桥墩,而桥墩的形状就像一只过渡的小船一样,因为这样能够减少海水对于桥墩的冲击力,所以这就是筏形基础。
当然他还有另外一个发明就是种蛎固基法,在大桥修建好之后蔡襄就让百姓们在这个桥上进行养殖牡蛎,我们都知道它长有非常坚硬的外壳,它们都喜欢将自己的一个壳黏在海边的岩石上或者是其他的牡蛎身上,而另外一个壳则保护着自己柔软的身体,它们会将这些壳一层又一层的黏在石块上,形成一种非常坚硬的堆积物,甚至刀子都撬不开的。
之所以蔡襄能够想到如此方法,是因为他之前有一次想吃海鲜,亲自到海边去捕捉牡蛎,当时他看到了这种现象觉得非常的奇怪,所以就一直挂念在心中,后来在自己造桥的时候,他又想到了这一种现象,于是从中得到了启发,就让人在桥基和桥墩上大量的养殖牡蛎,让它们在桥墩上慢慢的死亡,然后它们就会慢慢集结在一起形成了中流砥柱,这样一来大桥便可以免受海水的腐蚀以及冲击力,可谓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