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包拯故事中的一部分,不应被忘记
创始人
2024-11-25 17:13:46
0

原标题:赵,包拯故事中的一部分,不应被忘记

赵出生于1008年,还不懂事时父母就去世了,亏得兄嫂很怜惜他,将其抚养长大。并供养其读书,赵不负所望,潜心学习,于景祐元年考中乙科进士。

赵的经历似乎与我们熟知的包拯相似,戏曲影视不断地给我们灌输包拯幼时,肤色黝黑,长得难看,父母以为怪物而抛弃。最后是兄嫂将其捡回抚养,供其读书,最后中举为官。

包拯的故事很多由后世的小说家整合了赵的事迹,搬家而来。其实,两人曾同殿为臣,都是言官。赵为殿中御史,负责监察中书、枢密、三司甚至宫中的不法行为;而包拯任御史丞,负责处理地方官员违法乱纪行为。

包拯有“包青天”之称,而赵被人们叫做“铁面御史”,二人一里一外,铁面无私,朝廷风貌为之一新。

黄河决口,两岸百姓流离失所,宰相陈执中无所作为,只会祈天求福。赵上书弹劾,但陈执中有恩于宋仁宗,在朝中地位稳固。

国事无为,内宅也是事故频出,陈执中的宠妾在一个月内害死了三名婢女,开封府(此时府尹并非包拯)体会圣意,刻意维护。赵愤然弹劾陈执中,历时半年,反复上疏论列,据理力争,甚至不惜联络全御史台的官员去御书房堵截仁宗皇帝,终使陈执中被罢免。自己也赢得了“铁面御史”的美誉。

面对权贵,赵无所畏惧;应对下属,则是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赵就任成都转运使,入蜀时,轻车简从,除了随身衣物,行囊中只有一架琴,一只白鹤。当时蜀地奢靡成风,各级官员,节庆假日、婚丧嫁娶、升官离任,相互都要有所表示,贪污盛行,民风败坏。下车伊始,他就带头杜绝所有宴请送礼。同时,整顿吏治,对于顶风犯案的,坚决绳之以法,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当他离任回京时,仍是一架琴,一只白鹤。从此,一琴一鹤成了廉洁奉公的代名词。四川崇州人们为纪念赵忭与陆游在罨画池旁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其后人为纪念此事以此为堂号曰琴鹤堂。

赵白天处理完公务,每到晚上,必要焚香拜天,口中念念有词。有人好奇问他在向上苍密告什么,赵忭笑笑说:“哪是什么密告呀!无非是将自己白天做过的事,一件件一桩桩地在心里说上一遍,借以检点反思。倘若一个人连在那种场合都还不好意思启口,那就必定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自己就需要警醒了!”

对待有嫌隙的人,赵也展示了一个君子的作为。赵与范镇不和,照宁年间,王安石掌权后,由于变法的矛盾,他试图扳倒范镇。于是,对宋神宗讲了一些范镇的坏话,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又提供了旁证:“只要问一问赵,就知道范镇的不是了。“

一日,宋神宗果然问起了赵:“范镇是怎么样的人?“

赵未经思索,“范镇是个忠臣,不是谄媚阴险的人。”

“你怎么知道呢?”

宋仁宗时,没有自己的儿子,因此,一直不愿立太子,期盼亲生的儿子能出生,如果有人要求立嗣会被皇帝嫌弃。“范镇带头请求先皇立嗣,以安定社稷民心,这不就是‘忠’么!”

宋神宗觉得赵说的有理,出殿后,王安石问道:“你不是和范镇有矛盾吗?怎么还替他说好话?”

赵回答:“我与范镇的矛盾是私事,皇上询问的是公事,范镇人品的评判,关乎他是否会继续得到皇上的重用,我不敢以私害公啊!”

赵的不畏权贵、一琴一鹤、公私分明,是不是也很有包拯的味道。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马...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自贫寒之身起家,历经血雨腥风,终于建立了大明政权。纵观朱元璋的一生,最为信任的...
原创 旧... 中国古代的史学家有个很不好的毛病,就是习惯于将身居高位者神话。比较著名的有刘邦之母与神龙交合、隋文帝...
隋唐诡事录:逃亡少爷饱餐一顿,... 隋炀帝征辽期间,十二军覆没,总管来护因此触犯军法被斩,炀帝怒不可遏,欲将来护的诸子一并诛杀。来护的儿...
原创 身... 李斯,向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制订国家政策,功不可没;另一方面,他和赵高...
原创 三... 三国名将赵云,赵子龙,可谓蜀汉刘氏政权的元老级人物,与关张齐名。赵云勇武,百万军中七进七出,战斗力不...
原创 苏... “本文章已经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版权认证,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编转载抄袭,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苏联曾经是一...
原创 1... 文 影中纪实 编辑 影中纪实 前言 1985年,吉林的张金泉、张金禄兄妹二人乘坐火车抵达朝鲜平壤。 ...
原创 易... 易中天曾在北京大学作演讲,认为湖北襄阳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古时城区位置跟现在截然不同,不要以现在城区...
原创 1... 1954年8月11日晚上,时任国民党海、陆、空三军总参谋长的桂永清,在接到魏道明夫妇的邀请后,携带夫...
原创 清... 现代人都向往大城市,对那些坐在高级写字楼,穿着得体的白领心生羡慕,但事实上,外表光鲜亮丽的白领,也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