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少留学海外的游子迫不及待启程回国,为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其中就有杨振宁和邓稼先这两位。他们俩感情深厚,亦师亦友,且抱负一致,可在归国的问题上,第一次产生了不同想法。
邓稼先
邓稼先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回祖国,而杨振宁却犹豫了,其父亲也曾多次劝说,但杨振宁坚持不回国。而且,杨振宁后来还入了美籍,这是为何?是什么原因,让二人做出不同选择,他们最后是否殊途同归?
志向一致,方向不同
邓稼先与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出生,比邓稼先大上2岁,此外俩人还是同乡。由于父辈关系融洽,两家常来常往,杨振宁和邓稼先幼时感情就特别好。到了20世纪中期,他们还就读于同一所中学,杨振宁常以大哥的身份罩着邓稼先,因此二人几乎形影不离。
在相处中,邓稼先受杨振宁的影响,开始对数学和物理等课程感兴趣,并渐渐展现出这方面的天赋。要说,这最高兴的人还是杨振宁,毕竟理科在当年比较冷门,志趣相投的同学还真不多。同一时期,杨振宁与邓稼先树立起共同的理想:若将来事业有成,必定报效祖国!
“七七事变”爆发
不久,“七七事变”爆发,日军铁骑大势入侵,无情践踏我国领土,平静瞬间被打破。杨振宁和邓稼先被迫分开,开启一段艰难求学路。
杨家为躲避战乱,先是从北平逃到了老家合肥,杨振宁在一所中学继续学习。读书生活还未持续多久,南京大屠杀的消息席卷全国上下,与此同时日军又对合肥进行轰炸。
如此看来,合肥沦陷仅仅是时间问题,彼时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纷纷迁至大后方昆明,杨家也紧随其后,后杨振宁进入昆华中学。不同于杨家的逃亡之旅,邓稼先一家仍不愿离开,坚守北平,可在日军残暴统治下的屈辱生活,邓家又能坚持多久呢?
最先受不了的是邓稼先。那时候日军有规定,百姓见到他们必须鞠躬行礼,哪怕面前站的哨兵,也必须如此。邓稼先满腔悲愤恨难平,宁愿绕远路去上学,断绝向日军行礼的可能。
邓稼先年轻时
但邓稼先正是年少轻狂的阶段,有次他心里实在气不过,撕碎日本人的旗子,感觉还不够,又丢在地上狠狠踩了一脚。好巧不巧,这一幕被人瞧见还上报给日军,邓家前路吉凶难料,不得不离开北平。家里的女眷哭作一团,邓稼先掷地有声道:
“我只有恨,没有眼泪!”
辗转多地后,邓家也抵达了昆明,邓稼先和杨振宁在西南联大重逢,两人都选择了物理系。该校的物理系可以说是卧虎藏龙,顶尖水平的老师比比皆是,随便领出一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不过,这时杨振宁已经上大三了,而邓稼先还是一名新生。
分离又相聚,各自有成就
杨振宁
1945年,杨振宁凭借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3年过后,邓稼先也前往美国留学,顺利进入普渡大学研究院的物理系。在此期间,杨振宁二人依旧保持密切关系,经常见面讨论学业。
可是,在不久的将来,二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迎来艰难且重要的抉择。
杨振宁和邓稼先兄弟
1950年,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用时不到2年时间,这在当时是少有的。同一时间,朝鲜战争愈演愈烈,国际局势正在迅速变化。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邓稼先毅然决定回国,不过杨振宁却没有这个想法,哪怕父亲苦口婆心相劝,也未曾动摇杨振宁的决心。
杨振宁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杨振宁重视自己的研究成果。
当年,杨振宁多年的实验研究已经进入正轨,不出意外会得到不小的成果。如果在这紧要关头回国的话,此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只会让研究失败,自己也将白忙活一场。正是因为如此,杨振宁与邓稼先天各一方,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杨振宁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现场
1957年,杨振宁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名声响彻国内外。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成功,邓稼先功勋卓著;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邓稼先再立新功。正因如此,邓稼先被授予“两弹元勋”的称号。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令人费解的是,杨振宁却突然加入了美国国籍,这无疑让众人感到痛惜。对此,杨振宁没有过多解释,他认为自己虽然身在美国,但体内永远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一样可以为祖国做贡献。之后,杨振宁常常到世界各地讲学,积极宣传中国,印证了他这一番话。
1971年,杨振宁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并与老友邓稼先在北京碰面。多年未见,他们的感情非但没有变淡,反而更甚从前。双方交谈过程中,杨振宁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他为祖国的发展越来越强大由衷感到震撼,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邓稼先的信
邓稼先的信
在杨振宁回美国时,邓稼先递给了他一封信,里面的内容使他满腔感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想来,邓稼先是理解杨振宁的选择了,才会以此方式安慰他。
值得一提的是,杨振宁后多次访问的中国,极力搭建中美桥梁,使得两国关系破冰,为促进交流与合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振宁
时间来到2017年,九旬高龄的杨振宁宣告回归祖国的怀抱,放弃美国国籍。如此说来,杨振宁和邓稼先也算是殊途而归了。不管二人做出什么选择,身在何处,他们都在用一生实现青少年时代的理想:竭尽毕生所学,建设祖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