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历史长达2400年,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以少胜多的战役,其中又有一些,被人们津津乐道,被视为典型。例如秦朝末年的巨鹿之战,就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因为巨鹿之战,还衍生出了破釜沉舟这一成语。那么项羽率领的楚军,究竟为什么能够战胜秦军呢?笔者的个人观点是:勇猛的精神和品质。
首先是指挥者的勇猛,楚军的指挥项羽,在历史上被称为“西楚霸王”。虽然少有谋略,刚愎自用。但是性格勇猛,善于打仗。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帮助下,成功坐上了皇帝之位。但是胡亥无能,实际权力就掌握在了赵高的手中。皇帝昏庸,宦官当政,导致天下民不聊生。
百姓们没有活路,只好奋起反抗,想要推翻秦朝政权。而项羽原本就是楚国贵族出身,楚国为秦国所灭,楚人自然不会放过这绝佳的机会。于是项羽跟随他的叔父项伯,在地方招兵买马,拉起了楚军,也开始讨伐秦朝。项羽的勇猛,不仅仅是在战场上。最初领导部队,讨伐秦朝的将领叫宋义。
统领大军的宋义,上战场之后不思考如何破敌,反而整天消极怠工。他命令大军停步不前,在原地修建了营帐,并且在大帐里贪图享乐,丝毫没有进攻的打算。这种行为惹怒了项羽,其他大将敢怒不敢言,唯独项羽不惧宋义。某日项羽去见宋义时,进入营帐一刀斩下了宋义的头颅,诛杀了这位主将,项羽也理所应当地成为了部队的统帅。没有这份气概,项羽也只会像其他将领一样,敢怒不敢言。
其次是部队勇猛,项羽成为楚军的统帅之后,带领部队打了不少胜仗,整个楚军上下,都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在巨鹿之战开战前,因为双方的兵力差距较大,项羽率领的楚军,并不被人们看好,楚军的将领和士兵们,对于这一战也没有太大的信心。在这种士气不振的情况下,项羽只做了一件事。
他指挥军队全部渡江,渡江之后又命人把渡船用的船只全部毁坏,除武器之外的所有东西统统丢弃,行军锅也被砸烂,军队只留下了三天的口粮。项羽下达的命令,亲手堵住了楚军的退路。士兵们想要活路,就只能前进冲锋,击溃巨鹿的秦军,他们才有机会活下来,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被彻底堵死退路的楚军将士,为了生存激发出了巨大的潜能,因为没有了退路,所以心中不会感到恐惧,在战场上变得更加勇猛。靠着战场上的搏杀,以及殊死一搏的气势,楚军打赢了这场战斗。楚军将士上下齐心,面对秦军无所畏惧,在战场上敢于搏杀,正是因为有这份勇猛的精气神,才使得楚军能够获得巨鹿之战的胜利,这也是改变战争走向的一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