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司马昭拜泉看其聚人心
司马昭
是司马师的继承者,他延续了父兄的未竟事业,在生前基本完成了西晋建国的各项工作,和司马师一起选拔了一批干练之才,成功组建了西晋初年的执政团队。
铁笼山之战,司马昭被姜维围困在山顶,严重缺水,兵卒枯渴。司马昭上山顶泉边,再拜而祝曰:“昭
奉诏来退蜀兵
,若昭合死,令甘泉枯竭,
昭自当刎颈,教部军尽降
;如寿禄未终,愿苍天早赐甘泉,以活众命!”祝毕,泉水涌出,取之不竭,因此人马不死。
诸葛亮
南征孟获,掘地取水,掘下二十余丈,并无滴水;凡掘十余处,皆是如此。军心惊慌。孔明夜半焚香告天曰:“臣亮不才,仰承大汉之福,
受命平蛮
。今途中乏水,军马枯渴。倘上天不绝大汉,即赐甘泉!若气运已终,
臣亮等愿死于此处!
”是夜祝罢,平明视之,皆得满井甘泉。
司马昭拜泉,孔明拜泉,都顺利得到了宝贵的救命水。
罗贯中给两人创编的这个非常相似的情节,是化用耿恭的传说。东汉大将耿恭,相传遭北匈奴贵族围攻,匈奴兵将水源断流,耿恭率领部下开凿了水井15米深,还是见不到水,耿恭向着井口磕头跪拜了数下,顷刻之间,水从井里冒了出来。
司马昭与诸葛亮的拜泉有一个共同点:出师有名。
司马昭是“
奉诏来退蜀兵
”,诸葛是“
受命平蛮
”。
不同点
是诸葛说如若拜泉无水“
臣亮等愿死于此处!
”而司马昭愿以自己的死换来手下士兵的生——
“
昭自当刎颈,教部军尽降
”。想象一下,司马昭当时身边的士兵听到主帅这句誓词,会是多么感动,一定会出死力效忠。
可见,司马昭凝聚人心的能力是相当强的。
对于罗贯中创编的拜泉灵异故事,我们读者当然不必当真,但却能从细微处看到司马昭的强劲后续发展势头。
司马昭一计害三贤,够狠
邓艾成功偷渡阴平,后主刘禅乖乖投降,至此魏灭了蜀,这个大事件发生时有三个人的死备受瞩目:
蜀的兵权掌握者姜维,两路攻蜀的曹魏大将钟会和邓艾。
诡异的是作战双方的三帅几乎在同时都死了,都死于非命。
司马昭
一计害三贤,够狠的。
姜维假意投降,勾结钟会反叛,事败被杀。在后主刘禅投降后,志存光复的姜维注定会死得惨烈。
邓艾擅自安排破蜀后成都的人事,显然是缺乏政治头脑,也可以说是死于居功自傲。
而钟会呢,最会玩权术却功高盖主,他又少有效死亲信。在其带兵出洛阳的当初,司马昭就判断如其有不臣之心也难以据蜀自立。可见四十岁就死于非命的钟会是死于少了两个字——大义。
#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
#分享地球上的真实情感瞬间#
#情感点评大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