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包拯后代今何在?第35代后人从不外出打工,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创始人
2025-08-02 19:02:13
0

包拯的故事大家可不陌生,民间一直称其为“包青天”,并通过各种影视剧比如《三侠五义》或者《少年包青天》传播着他的故事。

关于包拯我们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呢?今天想聊一聊包氏后人的故事。

合肥晚报曾以《包大人后人难断“家务事”》为题,对位于肥东县的包氏宗祠管理权争夺事件进行了报道。其实在这之前,就已经有人把包先良夫妇守祠二十年的故事发布到网上,看到的人难免不为之动容。

一生只做一件事——守祠20年

包拯出生于安徽合肥肥东县解集乡小包村,并在此生活了30多年,而包氏宗祠就位于2公里外的大包村。

包氏宗祠始建于宋,建造人宋鉴并非包拯的后人,而是完全出于对包公的景仰,后来,包拯的后人便开始接管包氏公祠。

几百年来,世事浮沉,加上当地经济贫困,祠堂早已无人看管。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包公第35代后人包先良和妻子黄其莲见包氏宗祠环境破败,甚至被村民用来养牛,便决定辞掉工作,承担起看管守候祠堂的职责。

这一守就是20年。

虽然经济受限,祠堂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大修。但也并不耽误包先良夫妇把祠堂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他们在附近找了一个闲活儿,收入不多,用于维持生计。为的就是方便清扫修整祠堂,也方便带远道而来的游客游览祠堂内外。

游客越来越多,夫妇二人又担任起了讲解员,为大家讲述包公以及祠堂的故事。除了提供一些香火供有需求的人外,并不向游客收取其他费用。

有许多人为他们的行为感到困惑,难道就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吗。毕竟原先和包先良一齐参与管理的包氏其他后人都因各种原因退出了管理。

而20年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本就是一条极长的时间线,20年里,不但没有钱财和名利的回报,甚至还要遭受别人不解的目光。

包先良却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这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

在包先良看来,他很骄傲于自己是包拯的后代,包公的故事他说上三天三夜也不会累。他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坚守来对“包家精神”进行弘扬。这是不是也是人们说常的“匠心精神”的另一种体现方式呢?

渐渐地,随着游客的增多,这个关于“坚守”的故事被广为传播。

而“名扬”之后,往往“利争”。

有些人建议包贤良夫妇做一些收费内容,至少让自己生活得轻松点。包贤良拒绝了,因为他觉得一旦收费,多少会影响到事情的纯洁性。

包贤良这么想,不代表其他人也这么想,村里可不止包贤良一位包氏后人。有人觉得祠堂被包贤良夫妇“垄断”了,他们可能靠着祠堂在私下赚钱,有人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商机,而包贤良的做法过于迂腐。

争论之下,包氏宗祠暂时关上了大门。

重要的是“包氏精神”而不是“宗祠管理权”

后来,在多方调解下,包氏宗祠又对外开放了。

而全国各地的其他包氏后人得知此事后,还进行了捐赠活动,祠堂得到了大修。

这下,包氏宗祠竟恢复了往日的光彩。

白墙、青砖、灰瓦,古色古香。最主要的是原先门前的土坡都被平整,铺上了整洁的青石,对游客们也很友好。内部还设立了管委会,大家轮流值班。

“毕竟位于包公出生地的包氏宗祠不是包氏后人个人的,而是属于全社会的。”正如一位包氏后人所言,这本就是在包公出生地唯一留下的古代建筑,如今还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样规模的建筑理应有规范合理的管理,包先良夫妇的故事固然令人动容,但更规范的管理才有助于更长远的发展,而且人都有上了岁数的时候,等到那时又要把祠堂交给谁呢,自己的子女也不见得会情愿像父母那样守20年吧。所以这个管委会的成立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其他包氏后人也应当首先承认包先良、黄其莲为包氏祠堂所做的牺牲与贡献,而不是一味地只想抢占祠堂的管理权。包先良夫妇二人的故事已成为包氏精神的一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

相对于“祠堂管理权”,“包氏精神”才是需要我们去留意、学习的,一旦人们把注意力放到“祠堂管理权”上,事情是不是就本末倒置起来了呢?

包氏精神永流传

若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包氏公祠大门朝北。而一般宗祠均大门朝南。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直以来,流传于民间的包拯形象是一位断案高明、执法严明、绝不徇私舞弊的好官。

但其实,正史中的包拯不光在办案时铁面无私,弹劾官员时也绝不姑息。

面对再富贵的皇亲国戚也是一样,日子久了难免遭人记恨。于是包拯得罪的那些朝中权贵开始向皇帝进谗,诬告包拯。包拯为表忠心,故将家族祠堂大门朝北,以示“子子孙孙,永不面南”。

除此以外,包拯面对皇上也敢直言进谏。宋仁宗年近五十还没有立太子。于是包拯进谏宋仁宗早立太子,这使宋仁宗对包拯起了疑心。毕竟立储从来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稍有不慎便人头落地。

包拯却十分诚意地下跪说道,自己提议立太子是为社稷考虑,并且包拯强调“臣年七十且无子。”当然,包拯那时并不知道自己其实还有一子在外,这是另外的故事。但这翻诚意确实打消了宋仁宗的疑心。

包公一生传奇,他的事迹令包先良敬佩无比。如今包氏宗祠游客众多,也说明大家都想目睹一下包公故里,希望从包公出生地,找到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感知与寄托。

我们被一千年前包公的故事所叹服,如今又被包公后人的传承精神所打动,历史就是这样前进,我们会一直铭记前人的美好精神,把这种精神注入当下,以期更好的未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康熙年间,中国地图上还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现在就剩960万了。 那300多万平方公里去哪了?这是...
原创 1... 1870年,英国摄影师摩尔来到杭州栖霞岭南麓,这里安息着南宋名将岳飞,尽管跨越千年,但经过历朝历代修...
原创 抗... 在抗日战争中,俘虏一个日本兵非常难,但是我军却可以归化超万人规模的日本八路,这种思想教育工作,绝非国...
原创 袁... 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只做了83天的皇帝美梦就在护国战争的炮声中气绝而亡。有人送上了一幅挽联,上...
原创 贾...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将来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来,只有努力活好当...
山东济南郭东村墓地考古发掘工作... 近日,由山东省济南市考古研究院主持的郭东村墓地考古发掘工作顺利完工并通过验收,等级为优。 此次发掘...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 | 跨越... “地雄吴楚东南会,水接荆扬上下游。”万古长江与千年运河在江苏镇江交汇,交汇的口门从宋代京口闸遗址到目...
学剪辑必看的书籍排行榜前十名:... 嘿,想学剪辑的朋友们,是不是经常刷视频看到大神们的作品,心里痒痒的?我当初也是这样,零基础一头扎进剪...
原创 为... 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死后也要让自己风风光光。古代的皇帝更是在自己的身后事上颇为讲究,不仅要陪葬无...
原创 杜... 戴笠的飞机为什么会失事,一向被传得沸沸扬扬,基本上有五种说法。 一是蒋介石派人干的,二是美国特工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