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抗日战争,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或者清末的甲午战争。其实还有一场战争,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历史学者有意无意的遗忘?不能因为是封建王朝的战争,就把它遗忘。这样的遗忘,是很狭隘的。这场战争,就是明末万历二十年(1592年)至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之间的明朝援朝抗日战争。
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祖先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付出的努力。四万明军将士遗魂他乡,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韩国政府在泗川市每年十月一日都要举行祭奠仪式。祭奠四百年前为了抗击日寇而牺牲的两国将士。
可让人痛心疾首的是,这段历史已经没有多少国人知道了,历史书也少有提及。但它不应该被遗忘。忘掉过去,意味着背叛。
我们很多人很长时间也就是忘掉自己过去的辉煌,奴颜婢膝,一味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我们明朝的祖先用实力教训了娇狂的日本,这是我们后辈应该敬仰的。
借以此文纪念这场战争中的明代将士。
一
战争的起源—丰臣秀吉的野心
丰臣秀吉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日本历史中,三大重要人物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个个都不简单。我们这里重点谈谈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最开始在织田信长手下当个小头目,在织田信长被刺杀后,他迅速崛起,扫荡日本岛其余势力,结束了日本战国时代,被天皇封为关白(官职名,类似于现在首相),实际掌握了日本统治权。
也许是在国内发展太顺了,他丰臣秀吉开始对中原帝国-明朝垂涎三尺。意图通过朝鲜进攻明朝,入住中原。他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大丈夫岂郁郁终命于偏土乎?
所以日本对中国有野心,还不是1894年的甲午战争开始。而是三百年前1592年的万历抗日援朝战争。
日本素来是岛国,国土面积小,在明治维新之前经济远远落后于中国。而中国在明代时期,已经发展为拥有十几个藩属国的中央大国,在当时东亚有宗主国地位。日本对中国的地位是垂涎三尺。说直白一点,同时期的中国江南地区服装都是高贵华丽的丝绸,城市规模很大,日本所谓京都还不过是个县城规模,人的穿着打扮还类似中国春秋时期。就服饰这一点,国家实力差距起码在一千年以上。
征服明朝,成为东亚霸主,是丰臣秀吉最后的梦想。当然也是痴梦。
二
丰臣秀吉的对手
其实丰臣在别人眼里对手都谈不上。这个别人就是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
万历皇帝也算皇帝中的非主流。首先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总共四十八年;其次,也是最不爱上朝的,不爱到什么程度,三十年不上朝;最后一个特征是,脑袋最聪明的,一个人群斗几千大臣,并且多数时候取得胜利。他完全遗传了爷爷嘉靖皇帝的基因,既聪慧过人又贪婪自私。这是个与众不同的皇帝,我们以后再讲他的传奇故事。
不过,就万历的三十年不上朝,仍然权利大握,整个国家有条不紊。他在任期间还进行了万历三大征,每征必胜,确实让人佩服。
这就是能力,这就是大国领导人的能力,丰田秀吉本就是个县长,侥幸当了日本省省长,就来挑战宗主,无异于以卵击石,必然输得很惨。
一个人能把皇帝当得像玩似的,你以为他是怂蛋?那你太简单了,他是觉得这皇帝太简单,当着没劲。这就是万历。
我以前说过,聪明的学生从来不是下课都还在做题的,有可能是上课在看小说的。
万历就是这样的人。
丰臣秀吉真的是悲哀,本来刻苦努力,以为会成为班长,可惜遇到了万历学霸,最后气死在关白的岗位上,后代还被灭了族。(丰臣一死,德川家康趁机把丰臣家灭得个一人不剩)
事实证明弯道超车就是痴人说梦(最近几年我特讨厌这句话)。弯道超的是平庸之辈,遇到强者,弯道超不过去就只有翻车。
会踢球不错,但是你不能踢钢板呀!树在丰臣秀吉面前就是万历这块钢板。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丰臣秀吉是如何被钢板敲晕的。不对,是敲死了。
让镜头把我们带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万历抗日援朝战争总共历时七年,两次战役。
三
万历抗日援朝第一次战役(1592-1593)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岛后,天皇封其为“关白”,军政大权一揽于身,可谓是意气风发。有的人帝王情节是写入基因的,丰臣就是如此。他不甘于自己就到此为止了。他的雄心是称霸东亚。因为历史局限性,他和中国都认为中原是世界中心。丰臣唯一的梦想征服中原,打败明朝,成为中原新的主人。听着很瘆人吧,差点我们中国人说的就是叽里呱啦的日语了。真得感谢我们祖先,守住了江山。
丰臣觉得海上直接打中国还是有点困难。选择陆上进攻是最佳路线。于是决定从最近的大陆朝鲜出发——征服朝鲜后再征服大明。
实施计划,立刻。
派出共15万人的军队,共九个军(这个编制应该接近现在的军),第一军首领小西行长,1万8千人,第二军加藤清正,2万2千人,第三军黑田长政1万千人,后面几个就不累述了,反正战斗力基本也是这样排名。
从釜山港登陆,一直打到鸭绿江边,朝鲜军用八个字形容,溃不成军,一败涂地。八道国土损失殆尽,时间刚好半年。哎,这个战斗能力一直遗传到现在。
朝鲜除了李舜臣等水军能抵挡一阵子,其他都是统一用了三十六计中一个战法:跑。国王李昖带着一帮大臣马拉松式的一直跑到中朝边境的义州,和明朝隔岸相望了。跑到鸭绿江边了,怎么办?没路了。于是就求救于明朝了。此时,万历依旧不上朝,玩自己的。朝鲜国王李昖不断求救,生怕自己被丰臣抓去咔嚓了,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万历才不急,被打扰了还有些生气,甚至觉得朝鲜是不是和日本串一起,使用的假投靠,实际是骗明朝打开国门。再加上,万历有三十年不上朝的习惯,做事不着急,争个国本都可以用二十年,打个倭寇着什么急嘛?
李昖都要急出高血压了,最后明朝才半信半疑派出一支大军。其实也就是三千多人,一个旅的兵力。同时,命令李昖不准进入中国。你跑中国来,那不是我国一点屏障都没有。这点,万历和毛主席是一个战略,当年美国打得朝鲜到达鸭绿江边,我们也没有让他退到中国境内成立流亡政府。这就是战略思想。蒋介石为啥不行,蒋介石就只是个军阀,没有掌控全局,运筹帷幄的能力。战略对了,战争的胜利是必然的。
不过,第一仗,大明输了。
1592年7月,祖承训带兵进入朝鲜。刚刚扫平蒙古骑兵,他踌躇满志,何况带的辽东铁骑,东北亚战斗力第一。怕两个倭寇?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李昖看到宗主国的将军这样自满,想劝又不好劝,毕竟有求于人,怕显得不尊敬呀。不过还是说了句公道话“日军不是倭寇,将军不要大意呀”。祖承训听不进去,心想你以为天朝军队等于你这弹丸小国,一打就败?李玉找了个不愉快。大气不敢出。
于是,辽东铁骑在祖承训的带领下,威风凛凛的进攻平壤。没想到天朝天威不可挡,居然空城。倭寇真是不行。正当准备接受时,突然从街道串出些红发兽面的武士,不光人吓一跳,连马都吓一跳。
为什么?没见过日本武士。日本武士的盔甲都是很夸张,远看像鬼面人兽,第一次看到,难免觉得心里有些怕。我第一次看到还是小时候看电视剧,开始也被震撼到了。一直没搞明白,整这些玩意干嘛?现在才明白,这是心理战,就是为了吓对方,把自己整得越恐怖越好。包括日本人打仗时的声音,都是很大,叽里呱啦的。其实,就跟龙哥当时一样,打架不行,就靠气势和夸张的纹身一个道理。
大多数时候吓得住对方,不过也有失利的时候。
比如这次,辽东铁骑是谁?当时横扫东北亚,无人能敌。不管蒙古铁骑还是后来的女真,都不是对手。经常几千人挑几万人打,几乎没有败绩。里面有一支分支,叫关宁铁骑,更是神一般的存在。这个后面再说。
骄傲的辽东铁骑,哪里看得起你这点倭寇?其实不是,应该是日军,当然,在铁骑面前就是倭寇。
辽东铁骑一路砍杀,英勇无畏,奈何日军人数众多(2万人),有鸟铳队,且对方设下的是专对骑兵的陷井——巷战。祖承训还是败下阵来。
此次战斗失败,归结为三个因素:
第一、轻敌,刚打了几场胜仗
第二、情报不准,朝鲜方面说平壤只有几千日军
第三、战术失误,骑兵进入街巷是致命的。
这次失败,万历内心也受到了震动,但毕竟是朱元璋的后代,血统在那里摆着的。不会退缩,哪怕是国家要亡了,崇祯也不会投降。这就是朱氏家族的风格。这是个有血性的家族。比后期那个辫子家族强。
有的大臣开始动摇了,怎么每个时代都有鼠辈呀?为什么我会佩服一个懒政的皇帝,那是因为,他虽然懒点,但他有很强的意志,特别是不输强敌的意志。
万历开始重视了,调各路人马,一齐奔向朝鲜,这次是个硬角。
这次派出的是提督李如松,骁勇善战,精通兵法,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并且他还有个缺点,喜欢杀俘虏。也喜欢谈判,只要你来谈,就判你死刑。这次明军共计4万人,宋应昌为经略。当然仍然比日军少,日军共计20万人。前面有失败的例子,但李如松比祖承训更自信,管你多少人,管你穿得稀奇古怪,张牙舞爪,都不是我对手。
偏偏这时候谈判专家沈惟敬来了。为什么叫他谈判专家呢?他其实就是一个市间流氓,经常混迹于官场和海盗之间,什么人都认识,类似于明朝版的杜月笙。
兵部尚书石星一边抗日,一边又策划能不能把日本给招抚了,变成了第二个朝鲜。于是,就看中了这个八面玲珑的沈惟敬了。沈惟敬果然是混社会的,两头吃,明朝这边说日本愿意称臣,日本那边说明朝愿意和亲。一直两边骗,两边得好处。混现在,缅甸那个什么亨利集团,都只是渣。
有卧龙的地方必有凤雏。历史你必须承认有偶然。日本入朝军队的临时负责人,丰臣秀吉的心腹,第一军头领小西行长,这个出身于的生意人。他有着商业头脑的军事家,终其一生都在和各种利益团体,打仗和谈买卖。他也是骨灰级谈判专家,无论明军怎么骗,李如松三天两头都杀了日军使者,他还是坚称是误会,要求下属相信谈判的效力。到最后,骗得自己都快信了。
在沈惟敬的忽悠下,小西行长居然大开平壤城接受明朝册封了。李如松,军阀李成梁的孙子,他眼里只有地盘,在我看上地盘上的人,就只有死。在小西行长打开城门迎接明朝的招降时,李如松带着辽东铁骑冲了进去。于是乎,平壤战役爆发。明军对东西南北城,分路进攻,搞得日军疲于奔命,首尾不相顾。李如松发挥充分的指挥才能,最后从七星门这个地方攻入平壤。此战,第一军被全歼和第二军被打残,共损失一万五千人。
接下来是,第二军丰臣秀吉的义子黑田长政驻扎的开城。日军继续败逃。
再接下来收复王京,就是首尔。
首尔此时是日军的大本营,二十万日军聚集地。他们不退了,来个以大欺小,转头设下包围圈,准备吃了只有五万人的明军。不是日军破釜沉舟,而是再退就只有在背朝大海作战了。看日本的战国片《乱》,觉得日军好强的战斗力,其实只是暴力美学,用夸张的色彩和声音而已,就是我们这边村斗。
再加上,李如松虽然是个军事奇才,但是有些傲慢,傲慢的人往往轻敌,居然只带了一千人,合着先头部队三千人一股脑扎进日军的包围圈。这个地方叫碧蹄馆。
在日军小西行长和黑田长政的直接指挥下,所有部队轮到上场,本意打个漂亮的观摩战。没想到,李如松快支撑不住时,日军后方又来一支骑兵(其实只有一千人),打得日军落花流水,队形全乱。就这样,所谓的20万日军,穿得光怪离奇,满嘴叽里呱啦的日军,落荒而逃。碧蹄馆会战,明军以少胜多,取得惨胜。随后,日军退出首尔。-
想想二十世纪的中国,日本欺负我们是如鱼得水呀。明代,我们的祖先却把日本压根就当海盗,打得它满地找牙。这就是国力的差距。也不是我说满清不行,满清确实进入中原的,新生政权在统治能力上强于日薄西山的明朝。可,就是偏偏一个自私的王朝,一个为了自家利益不惜出卖国土的王朝,这样的王朝,即便有两个平稳的时代,我都觉得不如有血性的明朝。
李如松也不是莽夫一个,他还懂兵法。日军败回首尔城内后,就不出来了。怎么办?硬攻是成本很高,还有风险。不如来个釜底抽薪,直接烧了鬼子的粮油基地龙山。这一招,太有效。没吃的,盔甲再鲜艳也没用,鬼子全撤退了。
明朝这时候,也主动提出了谈判。这好像就是儒家文化熏陶起来的中国人,从不追穷寇。
不过,李如松是个意外,他的谈判只是为了争取时间而已
四
谈判阶段(1594-1596)
沈惟敬这个大忽悠又出发了,居然进入日本本土拜见事实岛主丰臣秀吉。丰臣岛主提出很多条件,其中要和亲,割据朝鲜四道(朝鲜共八道),还要派朝鲜王子和大臣为人质。简直有点恬不知耻。没想到沈惟敬爽快地答应了。他想,你说什么都可以,反正没有现场直播,也没有会议记录。就这样,回来给万历又汇报,丰臣那边知错了,主动要退回日本,只是给他封个日本王啥的就行。沈不愧是跑江湖的,黑白两道都吃,他利用万历和丰臣之间没有视频通话这个缺陷,如鱼得水。
日军答应退回日本,似乎,沈忽悠成功了。日军大部分撤出朝鲜,留守部分兵力在釜山。
明军也大部撤回国内,虽然是藩国,是下属的地盘,但还是不能待久了,否则就是占领了。当然留下了两千人的驻军。能在别国驻军保护,这是实力的象征。明朝,有这个实力。二战时中国也可以驻军战败国日本,国力有限,又在内战,放弃了。你说现在要是我们还驻军在日本,它还敢和我们争钓鱼岛?
貌似恢复了和平。天朝可以把酒言欢了,藩国朝鲜似乎也开始战后重建工作了。兵部尚书石星为了连任下了血本,督促沈惟敬,立即命令日军全部撤回日本,可封丰臣秀吉为日本王,并且发誓永不侵犯朝鲜。沈惟敬仍回答:没问题。我发现搞诈骗的人心理素质都特强。这可和丰臣的要求大相径庭。然而,我们的沈惟敬先生,最擅长忽悠,不但丰臣信了,万历也信了。明朝派出大使,去给丰臣秀吉宣布圣旨了。丰臣也满心欢喜,穿着明朝的官服,跪在明使面前,毕恭毕敬的跪接万历的谕旨。记住,日本人也是以穿上我们汉服为荣的。只是辫子朝统治后,国力势衰,反而中国人羡慕地把日本成为东洋。
当圣旨念完,丰臣秀吉才发现,上了沈惟敬的当。明朝压根就不是和亲,是封我当个边关诸侯。并且,平分朝鲜变成了永不进入朝鲜。万历的语气,基本就是对待一个小山头土匪头子说话。足以见,当时日本压根就没进大明帝国的眼。丰臣岛主气得直咬牙。史书记载,从未见过他如此生气。所以没隔好久,就一命呼呼了。八格牙路,立刻宣战,撤回的日军,继续进攻朝鲜。
一代枭雄丰臣秀吉,居然给一个混混给骗了,看来村长的智商还是不怎么高,当然,他们村里,他还是不错的。
五
万历抗日援朝第二次战役(1597-1599)
这次战役,日军改变战术,开始稳扎稳打。明朝换了将,经略杨稿,提督麻贵。首先取得了稷山大捷,又是两千明军,打得两万日军落荒而逃。
最后是蔚山攻坚战。实话实说,这次麻贵发挥得不错,兵法也可以,为什么久攻不下,还是因为日军居高临下,城池坚固,外海日军数量众多,特别是有个猪队友,杨稿,把撤退当逃跑,导致开始明军的战果变成了败绩。
这两仗,互有胜负,但彼此都耗双方元气,战局此时变成了僵持,两边都不再进攻了。
明朝不晓得是怎么的,到最后亡国都没有与人谈判的习惯,从来不割地也不赔款不和亲。这一点,真是与辫子朝截然不同。清朝打赢了还好,败了,不是割地就是赔款,生怕拖慢了让对方生气。明朝就爱死磕。这两个朝代,完全是两个极端。清朝离我们近,打小学习近代史,我都以为我国一直都有谈判的习惯呢?后来才发现明朝才不是呢。为什么我们的历史课本,不描述明朝,去讴歌清朝的短暂的康乾盛世,而不描述明朝的永乐盛世。估计在北方,有的民族是非常重要的民族吧。
就在明军和日军死磕的时候,万历二十六年,侵略朝鲜的始作俑者,日本的偶像,丰臣秀吉,追随前任村长织田信长而去了。
在获得锦衣卫的情报后,三路明军趁此机会围剿失去主子的日军。明军将领刘綎沿用了李如松的假谈判,真开打的策略。把爱做谈判做生意的小西行长,都气得再不谈判了。
日军群龙无首,已经开始做逃回日本的准备了。本来陆地上取得了泗川战役的成功,日军可以安全撤离朝鲜。可偏偏在这时候出现了水军陈璘,明军的水军总兵,他下面有个朝鲜水军指挥李舜臣。
李舜臣是何许人?朝鲜的水军奇才。应该是近代史上的水军奇才。尤其是他的龟甲船,坚硬无比,人家打不穿它,而它上面全是武器发射孔,船身挂满铁钩,日本战船根本近不了身。日军撤退的六百多条战船组成的舰队,在有名的露梁海口,几乎被陈璘和李舜臣的中朝水军全歼。最终日军四百艘战船,一万余人,沉入大海。中朝联合水军全胜,不过李舜臣在战斗中牺牲。日军彻底奔溃,争先恐后逃回日本,第二次抗日援朝战役又是以日本的失败结束。
六
结尾
这里插入一点,为什么第二次援朝没有派神机妙算的李如松?其实,李如松被调到辽东和鞑靼作战,在1598年不幸战死沙场,真是可惜了一代名将。同时期,清朝的开国大汗时任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提出协助明朝中央部队打击日军,被万历否了。如果丰臣秀吉没有病死,明朝派努尔哈赤进攻日军。让两虎相斗,结果又会是什么呢?当然历史没有假设。
历时七年的明朝抗日援朝的战争到此结束了。这次中日之间的较量,胜利的天平直接倾向了明朝。
这场战争,也许被越来越淡化了。为什么要纪念这场战争,是因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忘记了日本曾经是我们手下败将,不堪一击。四百年后的东亚局势仍然复杂,现在个别国家对东亚虎视眈眈,日本也一直谋求改变其现状,韩国也早已忘记我们千年来多次庇护过它。时至今日,东亚局势仍然复杂,三国甚至多国不时上演各种“好戏”。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警惕周边环境,一刻不能放松,继续坚持发展经济,壮大综合国力。
明朝末期能够拿下锋芒毕露的丰臣秀吉,不是运气,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中华民族顽强意志的体现。我喜欢明朝,喜欢它的血性,喜欢它骨子里的王者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