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扶苏论
编辑
扶苏论
?——【·前言·】——?
#历史开讲#
中国古代契丹族在唐朝末年开始崛起,并在五代十国时期逐渐壮大,之后契丹族开始有了统一中原的野心,
但最终他们并没有成功,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接下来我们将从
契丹的来历、唐晋的内讧、太宗的南侵以及契丹的衰落
等多方面
深度解析契丹失败的根本原因。
?——【·契丹的来历·】——?
契丹在历史中出现是在很久以前,从北魏时期就开始了,
发祥地在东蒙古的中部,该地不仅有契丹一族,
在兴安岭的左右即东西面繁衍生息的三个种族,从南到北是奚、契丹、室韦。
中部契丹的所在地,
是今天西辽河的源头西喇木伦和老哈两大河的交汇处,契丹的开辟传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该河以北的木叶山是契丹开辟传说的中心,此地以北是奚,以北是室韦。
“契丹”这个名字从北魏时期就已出现了,
它兴起的地方与今天的中国东北地区临近,是广漠的平野,没有高山可作为边境,
所以过去契丹族和中国东北的靺鞨在边陲混居。
唐朝初期高句丽灭亡,渤海国兴起,大体上统一了靺鞨族,
当时契丹族虽还未建立国家,
但事实上已不断向南扩张,
并逐渐与奚联合,
在唐朝武则天时期之后、渤海建国初期,
从今天的辽西地区南下到直隶东部的朝阳地区,
切断了渤海国与唐朝之间的交通线路。
如此一来,
渤海国要与唐朝交通,不得不顺鸭绿江而下,然后循辽东海岸出旅顺,
从这里远渡山东,再向唐都长安行进。
玄宗开元年间,
崔忻出使渤海国,在旅顺的黄金山凿井,并刻石题记,该刻石今被收藏于日本皇宫的振天府,
这是有关渤海国与唐朝交通的金石文,也证明了契丹在渤海和唐之间的发展。
契丹内部逐渐形成八个部落,
这八个部落的酋长轮流担任可汗,统一管理契丹,旗和大鼓是可汗的标志,在轮到的部落间三年流转一次。
最初契丹是很安定的,
奚和契丹都与唐朝往来,酋长等人接受唐朝授予的官职
,甚至还被授予李姓。
如一个契丹的酋长被唐朝赐名李怀秀,
在契丹叫做阻午可汗。
太祖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在契丹太祖之前,轮流统治的最后一任可汗是钦德可汗,
太祖耶律阿保机便出自他的部落,阿保机做了八部落中的一个酋长,
后来接受旗鼓履行可汗的职务。
但在该轮换的时候破坏了轮换制度,
成为契丹的世袭君主,
显然,这是吸收了中国人的智慧。
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李克用向他献的计,
那时李克用恰巧作为节度使治理与契丹接壤的内蒙古地区,
与阿保机关系密切。
阿保机将这些城镇作为根据地,从中原输入武器,终于使诈杀掉了七个部落的酋长,
征服了所有部落,阿保机的领地中有盐池,为其他部落供给食盐。
因此他对其他部落的酋长说,
你们应该一起带着礼物来我这里,
在酋长们到齐催促宴会赶快开始时,
埋伏起来的士兵杀死了他们,阿保机随后统一了其他七个部落,
又吞并了奚族的五个部落,一下子成为大国。
这时契丹部落兴起的根据地是汉人的部落,因此太祖吸收汉文化时没有产生冲突,
虽然契丹不是完全只靠本族风习兴起,但还是与彻底汉化后兴起的种族不同。
后唐的庄宗、明宗与阿保机太祖起初与李克用结为兄弟,李克用与梁太祖朱全忠关系恶化,
想要借助阿保机的力量,
但阿保机和李克用刚刚结拜,回去就接受了朱全忠的官爵。
李克用名列唐朝宗谱,
使用唐朝年号,
以朱全忠为死敌,因此憎恨阿保机的背叛。
据说,李克用临终时有三大遗恨,曾将三支箭交给儿子李存易,留下遗言说:“梁是我的仇敌;燕王刘守光是我所立,却投靠朱全忠,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却接受我的仇敌梁的官爵,附属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万万不可忘记为父的遗志。”
这段遗言收录在《新五代史·伶官传》的序中,是不是事实,
连欧阳修都表示怀疑,据说庄宗把三支箭珍藏于太庙中,出征时放在锦囊中背在身后,
最后庄宗洗雪了父亲的遗恨,击败了敌人,
先后灭亡了燕王刘守光和后梁。
灭燕之后,后唐与契丹接壤,多次与之战斗,
庄宗亲自领兵出阵,契丹经常败北,很畏惧他。
契丹的太祖虽也是开国之君,
但其军事天赋却不敌庄宗,契丹主要是骑兵,
后唐主要是步兵。
庄宗之后的明宗与契丹交战时,想出以步兵对抗东部蒙古骑兵的战术:让士兵们手持鹿角阻拦战马,
同时将草点燃利用烟雾干扰敌方视线,
乘机贴身近战。
契丹装备不良,甲胄粗劣兵器不利,因而常常是后唐一方胜利,
契丹虽是创业时期,气焰高涨,
可在后唐庄宗、明宗时期,与中原作战从未占据过上风。
渤海的灭亡和东丹国,述律皇后的势力契丹在中原方面未能得志,
但这时在中国东北地区得到发展:灭掉了渤海国,建立东丹国。
阿保机自称天皇王,其妻述律为地皇后,以长子突欲为人皇王,并封他为东丹国王。
整个中国东北都在东丹国王的统治之下,其领土延伸到今俄国沿海各州,不久,东丹国王就派使者前往日本。
当时日本正值延喜年间,
对于这位不是渤海国而是东丹国王的使节,日方揣摩他的来意,
日方听说了渤海亡国的事情,与东丹国没有任何关系,
尤其是这位使节之前作为渤海的使节来过日本,一身事二主
,因此责备他寡廉鲜耻,将他赶了回来。
在这个过程中,辽太祖死了,
太祖死后,大权全部归于地皇后述律氏。
?——【·唐晋的内讧和太宗的南侵·】——?
契丹在在中原扩张势力是在第二代皇帝太宗时期,
由于中原内部发生了骚乱,契丹趁机而入,直到后唐明宗时期,契丹都未能入侵中原。
但明宗死后爆发内乱,明宗的养子废掉了他的继承人而自立,
这个养子与石敬瑭交恶,
石敬瑭勾结契丹打败了这个养子。
提出这个计策的,是石敬瑭的家臣中原人桑维翰,这是中国的卖国贼在历史上留下的著名事迹,桑维翰为石敬瑭起草向契丹的上表,
以契丹为父,石敬瑭对契丹称臣,获得援军灭亡后唐,为此约定将燕云十六州给与契丹。
当时石敬瑭的部下中就有人反对,出身夷狄、后来成为后汉高祖的刘知远表示:称臣还可以说是不得已,认父则太过分;如果要贿赂,就给大量的金帛,割与土地则会酿成后患。
就这样,石敬瑭获得契丹的支援,成功当上天子,
但后来契丹又提出种种无理的要求,石敬瑭晚年身体非常虚弱,据说因此而死。
石敬瑭的继承人年纪虽轻,
但身为天子,对契丹的蛮横霸道有几分不平,
因此反对派得势,形成势力的独立派认为,
尽管受到契丹的恩惠,后晋也没有处处讨好契丹的必要。
因此,
后晋停止向契丹称臣,此时后唐明宗的女婿赵延寿为向石晋报仇,
挑动契丹讨伐后晋,战争因此爆发。
结果,经过三年时间后晋的天子向契丹投降,
不过契丹降服后晋这样的弱国也花了三年时间,
此时有人劝太宗一举拿下整个后晋,但因为困难重重,未能实现,
其实后晋军队并非想象的那般孱弱。
当时中原的爱国热情高涨,士兵们英勇奋战,
其所持的弓弩刀剑等兵器又非常锐利,经常使契丹骑兵遭遇锋折,而且后晋也有坚持抵抗的大将。
这时桑维翰作为议和论者,又劝双方及早议和,
但独立派势头正盛,连天子都无法驾驭。
天子被夹在中间,既不能停战,又没有亲征的决心,因此战争旷日持久,
军费暴增,朝廷征用人民的财产,其间官吏恣行不法,
这些成为后晋败北的原因,石晋最后灭亡。
后晋败北,
契丹人进入中原,横暴之极
,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失,契丹大肆掠夺,直到再也没有什么可抢为止。
由于中原的都城汴京暑气太烈,来自北方的契丹人不堪忍受,军队中生病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太宗亲自上奏请示太后。
当时还在世的太宗之母述律氏也不赞成契丹人当中原的君主,
认为中原是中原,契丹是契丹,没有统一中国的想法。
但想不到太宗在返回家乡的归途中死了,之后人皇王之子世宗继位,
这是内乱的开始,为给父亲报仇,他监禁了祖母述律氏。
?——【·周世宗的出现和契丹的衰落·】——?
契丹人极力破坏中原地区,但他们明白自己没有资格成为中原之主,
于是只顾掠夺,从不做政治上的考虑,掠夺完后觉得待下去没有意义就撤退了。
契丹的太宗,在入侵中原的“夷狄”君主中应该是最无能的一个了,
他只是一味为患中原,没做过一件好事,大概是由于缺乏一个好的中原参谋的缘故。
后汉灭亡后,代之而起的是后周,
同时北汉在山西地区立国,它是由契丹扶植的,此时后周的天才君主周世宗出现了。
北汉乘周太祖之丧讨伐世宗,反被击败,这样后周和辽边境相接,
两国大动干戈,这是契丹世宗、穆宗两代的事情。
从前契丹通过从中原抢回财富而富裕起来,但这反而成了祸患,
上述两代君主耽于饮酒逸乐,国力没有发展。
周世宗凭借新兴之势,夺回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中的六州,当初契丹人凭一时之势进行掠夺时,好似燎原之火,不可阻挡;
但是国家基础薄弱,民族没有发展,
因而只要中原出现英迈的君主,就很容易制止契丹。
契丹过去能在中原得势,是由于中原内乱,内部有人接应,
一旦中原出现后唐庄宗、周世宗这样的英主,契丹也无能为力。
周世宗之后,宋太祖被将士们拥立为天子,
这是五代最后一次由军队拥立皇帝,也是五代乱世的结局。
笔者观点:
契丹族在统一中原的过程中遭遇到了中原地区的反抗和抵抗,
这些反抗行动大多是由中原地区的起义军所发起的,
他们抵制契丹族的统治,并试图夺回中原地区的控制权。
契丹族统一中原的历史事件
提醒我们应该注重文化的交流与尊重,建立稳定的政治体系,发展多元化的经济,尊重不同地区的特殊性和权益,
以确保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成.唐代契丹的权力结构与可突于之叛[J].理论月刊,2015(11).
2.陈述.契丹史论证稿[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3.爱宕松男.契丹古代史研究[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4.
4.杨若薇.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
5.冯科.契丹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