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魏国有两个名士,张耳和陈余。张耳是信陵君的门客,很有才华,而且张耳年龄大,所以陈余对待他就像对待父亲一样,两人也就成为了生死之交,从此两人形影不离。
但是再好的友情有时候也会很脆弱,后来张耳在巨鹿被秦将章邯包围后,马上就要饿死在巨鹿了,走投无路之下,就多次派人向陈余求救。
陈余认为自己的实力不够,去了也没用,于是就没有去。陈余不去救援,在道义上说不过去,这毕竟是自己的好朋友,但是如果理智分析的话,陈余这么做也不是没道理。
张耳在城内实在是受不了了,就派派张黡、陈泽去责备陈余,意思是你还是不是朋友了。陈余无奈,就排了五千人让张黡、陈泽带领,最终全军覆没。
其实陈余之前已经收编了几万人的兵力,说到底还是不舍得救自己的好朋友。
后来项羽打败章邯后,张耳才得以脱险。从巨鹿出来后,张耳就跑去指责陈余,问他为什么不救自己,又问张黡、陈泽的下落。
陈余也火了,他说说:“张黡、陈泽要求我跟你们同归于尽,我就派他们带领五千人前去,结果全死了”张耳不信,认为是陈余杀了他们,便屡次追问陈余。
陈馀更生气了,于是说道:“我没想到你竟然这么恨我!难道你认为我是舍不得抛弃将军的职务吗?”便解脱自己的印绶,塞给了张耳。
张耳震惊了,不愿接受。陈余起身上厕所。宾客中有人劝张耳接受,说不收下不吉利,于是张耳收下了印绶,还把陈余的部下也收了。
陈余上完厕所回来,发现自己变成光杆司令了,本来就是说气话,没想到张耳竟然这么实在,于是头也不回地走了,从此他们的友情也破裂了。
曾经两人亲如父子,如今因为一点儿事情,导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张耳不信任自己的朋友,而陈余又不肯为朋友尽心尽力,两个人最终分道扬镳。
后来蒯通劝说韩信,让他和刘邦与项羽三分天下,韩信不同意,认为刘邦有恩于自己,这么做是背信弃义。蒯通就拿张耳陈余的事情举例子,这两个人的友情那么深厚到最后不还是破裂了,你和刘邦之间的友情难道能够比得上张耳和陈余吗?韩信不听,最终还是被刘邦疏远了,然后又被吕后给害死了。
人心会变,尤其是在利益面前,张耳和陈余没有权势的时候能保持友谊,有钱有势后就相互猜忌,这很可悲。现代人也一样,所以与人交往时不如淡漠一些,越深交以后可能会越让自己失望。
张耳归顺刘邦后,刘邦又去找陈余帮忙攻打项羽,陈余说帮忙可以,我就一个条件,那就是杀了张耳,冷酷至极,也幼稚至极,就像小孩子泄私愤一样。
刘邦找到一个很像张耳的人,杀了他,然后将头送给陈余,陈余这才答应帮忙。后来发现被骗了,于是彻底背叛了刘邦。
也就是说在刘邦心中,张耳是很有地位的,如果张耳没有才能,说不定早就被刘邦给杀了,所以在职场上,要想向上司谈条件,你要看看自己是不是对公司可有可无,如果老板离不开你,那么你才能在公司里混得开。
一年后,陈余被韩信和张耳打败,并被斩杀。而张耳则被刘邦封为赵王,他的儿子张敖还娶了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
张耳和陈余都不是可交之人,或者说成年人的友谊都是很脆弱的。但是张耳却比陈余更现实,他能审时度势,凭借步步为营。
再说陈余,这个人非常幼稚,说发火就发火,说翻脸就翻脸,看似很有性情,实则情商很低,在那样的环境下,跟对了老板才能成功,总是耍脾气的下场会非常惨。
早年间,秦国灭魏国后,因两人都是为国名士,所以他们都被秦国通缉了,于是两人隐姓埋名,跑到了陈县去做看守谋生,陈县的一个小官曾因为陈余做错了事而鞭打他。
陈余想要起来反抗,张耳暗中踩了下陈余的脚,让他忍受。那小官离开后,张耳就拉陈馀到桑树下对他说:“当初怎么对你说的?受了一点屈辱,就想杀死一个小吏吗并为他而死吗?”这个故事也被冯梦龙写到了智囊中。
性格决定命运,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同时友情珍贵,一定好好维护。
你曾经因为朋友而受过委屈吗?有的话你是怎么处理的,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