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白帝城,刘备托孤的时候,刘备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看见没,如果在这时候,诸葛亮说,行,我看刘禅这小子不行,还是我来干吧,那是不是就称帝了呢?
小编只能说,如果诸葛亮这么说,那么小命危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刘备托孤托孤,就是让自己的儿子上位,如果刘备不想让儿子当,那就叫禅位,或者传位了,如果刘备真想让诸葛亮当皇帝,那么提早就有这样的打算,写好诏书,时不时的给其他的手下放放风,说我看好丞相,你们将来都得好好用心辅佐,否则就是违抗我的命令。刘备这么做了吗?没有,刘备叫诸葛亮来的目的,明显就是带有托孤性质的,让诸葛亮辅助儿子,而不是让他即为,我敢说,诸葛亮前脚一大一答应,后脚刘备的快刀就来了。
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来,刘备可不是安排了一个顾命大臣,还有个男二号,他就是李严,李严是益州投降的军事人员,他与诸葛亮不是一个阵营,他是一员武将,特别有政治头脑,以前刘备交给他的任务他完成的都特别出色,刘备眼光一向比较准,除了他看轻了陆逊,这辈子还真没走过眼,有李严在,诸葛亮就不能独大,也给儿子留下一个好帮手。
所以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没法称帝,称帝必死,那么再以后呢,诸葛亮后来大权独握,为啥不称帝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诸葛亮维持自身形象,诸葛亮从始至终在刘备集团表现的就是多谋善断的谋臣形象,一向以鞠躬尽瘁为己任,他如果称帝,那就不是权谋家,成了野心家了,那不止是面子,那让其他势力都所不齿,在内得不到拥护,在外被人家鄙视。
第二,刘备集团,想来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再怎么说阿斗也姓刘,结果诸葛亮一造反,该姓诸葛了,那名声一下就臭了,原来的刘氏集团瞬间土崩瓦解,他也坐不稳天下了。
第三,诸葛亮到底还是文人,并没有称帝的野心,否则,他大可不必去辅助刘备,他可是支持有明显胜率的势力,或者自立门户,进行统一战斗。
第四,刘备集团的其他人员,也不会允许诸葛亮称帝,像赵云这类的人员,虽然是很敬佩诸葛亮,但是如果诸葛亮取刘代之,那么必然会为刘氏讨还公道。
第五,当时的封建思想还比较严重,君为臣纲,忠君爱国这类的思想还是主导地位,所以诸葛亮也不会轻易破这个例。
第六,诸葛亮已然大权在握,而刘禅对他又言听计从,他何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所以,综上所述,诸葛亮没必要趟这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