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爆发长平之战。此战在历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一是此战双方投入兵力多,秦国近60万,赵国为四十万,为史上之罕见!二是此战为秦国统一六国铺平了道路,因为六国中赵国最强!长平之战最后以赵国失败告终,历史上多把此战归结为赵括纸上谈兵。但细想之下,黑锅不能全让人家背!此战中,战国三大主要人物:赵孝成王、廉颇、赵括。到底谁应该对长平失败负更多责任呢!
一、廉颇之错吗?他不过尽自己最大努力而已!
廉颇被派上长平战场是什么时候?是秦国把赵国接收上党的人马歼灭了,赵王急了,才把廉颇派上场!
廉颇带着二十万人马赶到战场时,面对的是情况是这样的:
一是秦军当时在上党地区有二十万精锐骑兵,且是携胜利之威!
二是廉颇带的二十万赵军大多是步兵,因为这时候赵军的骑兵主力都在北方对付匈奴呢!
三是廉颇善守,守城守阵地有一套,至于进攻嘛?还是算了,廉颇对此还真不在行!
此情此景,廉颇怎么办?他只能选择固守,他这一守就守了两年,直到赵括来接替他。
二、赵括之错吗?他只不过是尽为将者之责而已!
廉颇在上党长平一带,一守就是两年多!赵孝成王坐不住了!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啊!赵国国力耗不起啊。于是赵孝成王就三天两头催廉颇进攻,别特么磨叽了!
可廉颇不干!一是他可能觉得以步兵进攻秦国骑兵就是个死!二是他也不会啊!组织进攻不是他强项啊!所以廉颇对赵王说:不是臣妾不愿意,实在是臣妾做不到啊!
于是,赵孝成王把赵括换上来了,而且还给他补充了从北方匈奴战场抽调下来的二十万骑兵!
赵括到战场后,情况如下了:
一是秦军继续增兵,总数到六十万了。活脱脱就是一副要跟赵国拼了的架势!
二是赵军总人数四十万,但粮草不济了。因为廉颇大军守了两年多,把赵国都耗空了!而且赵国好不容易挤出来的一点粮草,又多次被秦军截走,在前线的赵军已经快断粮了!
三是赵孝成王就是为了尽快结束这场战役才把赵括换上来的!换句话说,赵括就是来指挥决战的!
因此,赵括不尽快进攻,一是赵王不允许。二是军队面临断粮,最后还是难逃大败!赵括能怎么办,按老大赵孝成王的意思冲吧!
于是,赵括进攻了,最后他死在战场了!
长平之战,战国虽然败了。可秦国也不轻松,秦国指挥官白起说秦军死伤过半,可见赵括并不是那么不堪一击!他尽到为将者责任了,大量杀伤了敌人,而且他自己带头冲锋,死在了战场之上!
此刻,向赵括将军致敬!
三、赵孝成王之错吗?不全是他错,但长平之战是因赵国决策失误引起的!
长平之战是有背景的。当时秦国进攻韩国上党地区,韩国就想祸水东移,说把上党给赵国!这明摆就是一块烫手山芋啊!可赵国居然同意了,派兵接收上党!于是秦国怒了,把赵国接收上党的人马给灭了,秦赵双方于是在上党地区不断增兵,直到长平之战分胜负!
赵孝成王接收上党不是一步好棋,他太高估自己了。
赵国经过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的努力,大力发展胡服骑射,骑兵队伍确实很厉害的,完全可以与秦国骑兵正面对抗。而且,赵奢(赵括的老爸)指挥赵国骑兵在阙与之战中是大败过秦军精锐骑兵的!
所以赵国当时不说看不起秦军,至少他们应该是不怕秦军的!在这种心理下,赵国才敢与秦国抢食,笑纳了韩国送上来的上党地区!
所以,长平之战的起因才是赵孝成王之错!
至于后来大家都说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派赵括换了廉颇的事情。我倒觉得这事赵孝成王并没有显得那么无知
!
上面讲了,秦赵两国大军在长平地区对峙了两三年之后,赵国已经耗不起了。而前线指挥官廉颇就是不进攻,关键廉颇也不是那块料!这时候赵孝成王只能换将,因为耗下去也是敗!
那么换谁呢!当时放眼赵国,善于进攻的赵奢已经不在人世了!后来的赵国名将李牧,那时候还名不见经传呢!还有谁?只能是看起来还不错的赵括。
不过话说回来,
到这时候,赵国已经是必败了,谁去都是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