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皇帝得位之正者唯刘邦与朱元璋,不像其他开国皇帝要么是皇室后裔,不管近亲也好,远宗也罢,以此便能召集四方。或者是手握大权的外戚或重臣,离中枢仅一步之遥,心稍有异便能篡夺至高之位。像这两位这样出生贫苦,从一无所有到召集天下英雄,逐鹿中原,直至问鼎皇权,坐上至高尊位,可谓几千年来之少有,所以人说其得位之正,非靠家世,全赖自己奋斗。而汉室开国大业如果离了本书主人公的慧眼识人和筹谋,可能很难成功,他就是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
本书《萧何》的副标题是“汉朝开国大管家”,是作者白玉京对萧何一生功勋的概括,恰如其分。从在沛县刘邦还只是一个游手好闲的混混的时候,萧何就看出此人日后必成大器,向县令推荐他做了亭长,到后来随着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秦朝各地起义风起云涌的时候,和曹参一起拥立刘邦我沛公竖起反秦大旗,再到后来帮刘邦运筹帷幄,招纳良才,安顿后方,直至最后楚汉之争刘邦胜出坐上九五之尊的龙椅,他都是刘邦身边最可靠最有力的帮手,称他为开国大管家一点也不错。
与“汉初三杰”的另外两人韩信和张良不同,萧何至始至终都身在朝中,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他既不像张良一样功成身退,从“帝王师”变为“帝王宾”,更不像韩信一样逼主封齐王,被告谋反,最后落得被骗入宫斩杀的下场。他始终身在朝野,安心做着刘邦背后的男人,为他守着这一方他们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在百姓中很有威望。这一切又不免让身处九五之尊的刘邦感到不安,这位萧丞相无论才干能力,人品智慧,甚至在百姓中的威望都比自己高,如果他想谋夺君位,那不是易如反掌的事吗?
早在吕后找自己商量如何抓捕韩信的时候,萧何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韩信是自己推荐的,如今他有了反心,又要由自己去想法子抓捕。而除了韩信,接下来恐怕就轮到自己了。然而此时的萧何又不能不与吕后合作,不合作,自己就成了第一个要被除掉的人,合作,下一个可能是自己。萧何想了很多。
后来他的门客召平(秦朝时的东陵侯)为他出了一个主意,为了让帝王消除戒心,唯有自毁名誉。想萧何一生无比珍视自己的名誉,到头来却只能靠自污来消除帝王疑心。他以便宜或赊欠的形式强占了百姓很多地,搞得民怨沸腾,刘邦一回京便听到了这件事,便把萧何抓了,虽然表面上的刘邦不高兴,但实际上他却长长舒了一口气,后来找个理由便把萧何放了。
萧何最为人所熟知的除了辅佐刘邦起兵到最后登上大位,以及与韩信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外,便是他在刘邦攻入咸阳推翻秦朝时,他人都眼红宫殿里的金银珠宝,美人良婢,只有他在乎秦朝的文书档案,史料文献。他深知金银珠宝美人都是过眼云烟,这些记载着秦朝各地的人口、地理、法令等的文书档案却是再重要也没有的了,这对于他们以后建立新的王朝,了解境内的山川河流,人们的生活情况,管理国家,制定律法等等都是最重要不过的参考文献,是千金难买的。然而只有萧何想到了,也幸有萧何想到了,可以说从这时开始萧何就做好了新王朝国家治理的准备工作,想得何其深远。
很多人会说,刘邦只是一个小混混,文不如萧何、张良,武不如韩信,为什么是他做君主?但正如韩信所说,刘邦也许能力上没有他的部下那么杰出,但他善于用人,懂得控制人心,能让别人为他所用,而且他也没什么架子,汉初开国这一波人基本都是布衣将相,君臣之间相处不像后世那么等级森严,他能当上最高统治者,有其特别为人所不及之处。而没有萧何这个深谋远虑,心甘情愿为之运筹帷幄的大管家,他的帝王之业可能很难开始。
看完本书,最大的感觉就是,看《史记》和《汉书》吧,古人说其书之好看,可以佐餐,可以直接就白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