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为什么要改国号为大辽,大辽使用不久为什么又恢复了契丹国号?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可以发现一种现象:当契丹南下中原时,一般都改国号为大辽,如前所述,辽太宗耶律德光两次改契丹为大辽,是与他南下中原的扩张活动有关。辽穆宗应历年间,曾南下攻打后周,占领了后周的一些州县,于是改大契丹为大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契丹南下攻打北宋,战于澶渊,于是改契丹为大辽。当南下战争结束以后,政治形势又回到了常态,因此又恢复了大契丹的国号。由此事实不难发现,契丹人南下,扩张势力时,一般都改国号为辽,事毕即恢复大契丹国号。因此,国号大辽体现了契丹人对外扩张的思想和决心,与辽朝皇帝的政治主张息息相关。契丹改国号、复国号的次数太多,由于目前掌握的相关资料不多,难以一概而论,尚需深入研究,不过上述倾向却是很明显的,是有一定根据的,对于研究契丹上层贵族、特别是皇帝的政治主张,无疑可以提供一定的线索和思路,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由此可知,辽朝不是以辽河得名,而是以辽远得名。以“辽”为国号寄托了契丹人的理想和信念,体现了契丹贵族的政治抱负和决心,对于振奋契丹人的勇猛好战精神,具有一定的作用。
在契丹文字的碑刻墓志中,涉及国号者有两种情形。其一是只称“大辽国”或“大契丹国”。《耶律祺墓志》称“大辽国”,《耶律习涅墓铭》称“大中央契丹国”,即是典型的例证。其二是大辽、大契丹国同时并用,《萧孝忠墓志》有“辽契丹国”,《韩高十墓志》、《耶律慈特墓志》、《耶律敌烈墓志铭》、《耶律智先墓志铭》,有“大中央辽契丹国”;《耶律昌允墓志铭》、《耶律宗教墓志铭》有“大中央契丹辽国”。“辽、契丹”或“契丹、辽”同时出现,被称作“双国号”,是一种很特殊的现象,在汉文字的碑刻墓志中是见不到的。
“大中央辽契丹国”或“大中央契丹辽国”,都含有三重意思。其一是说辽朝是以契丹人为主体的国家,皇帝是契丹人;其二是说这个国家的居民不限于契丹人,因为它占领了阴山、燕山以南的汉族中原地区;其三反映出契丹人自认为其国家是天下居中,是世界的统治中心。这三者是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的整体。
有人认为“双国号”既表现了契丹人对契丹国号的留恋,又照顾了汉族人的情绪。[10]此说虽有一定道理,然而没有说中要害。实际上“双国号”集中表现了契丹统治者的政治理念和要求,即把这个国家变成疆域辽阔,既包括北方草原地区,又包括了燕山以南农耕地区的中央大国——这才是契丹统治者的真实意图。这个意图既要让契丹人明白,又要让汉族人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其统治万邦的目的。
文字属于无声的语言,在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没有出现以前,有声的语言存留时间短,传播的范围有限;无声的文字却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八九百年以后,我们读到辽代契丹文碑刻墓志,从中可以知道契丹统治者宏大的志气和抱负,使我们对契丹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这正是碑刻墓志文字的功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