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代皇帝的称呼都是怎么规定的?
创始人
2025-07-31 10:32:41
0

有人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称为“汉高祖”;而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刘邦的称呼是“太祖高皇帝”。司马迁在《史记》中是不是写错了?

并不是的。

汉高祖,也可以称为汉高帝,他的谥号和庙号都是一个“高”字

。汉高祖,是庙号;汉高帝,是谥号。在称呼历史帝王的时候,这两个都是可用的。

另外,无论是皇帝的庙号,还是谥号,或者年号,在中国历史中,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这里就对关于皇帝的各种号,如庙号、谥号、年号等,做一个简要介绍。

谥号:褒贬分明

可以这么说,

谥号,是一种评价

。一个帝王驾崩,那么他这一辈子做得怎么样,有什么功绩,有什么过错,后世会以此进行评价,这个叫“盖棺定论”。

一般说来,

谥号可以分为三类:美谥、平谥、恶谥,美是褒,恶是贬,平是怜。

所谓怜就是同情的意思。

美谥有神、圣、明、文、德、武、成、康、穆、昭、庄、惠、敬等;平谥有伤、殇、悼、闵、哀、怀等;恶谥有夷、灵、厉、戾、炀、幽等。

中国历史上,每一代的帝王都有谥号,包括亡国之君

,比如,隋炀帝杨广。

其实,杨广的真正庙号谥号是隋世祖明皇帝,可简称隋世祖或隋明帝。这个有“炀”的谥号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给他的。

隋炀帝,这个谥号中的“炀”字,意思是不尊礼法,贪恋女色,荒废政事,虐待人民等。

总之,大唐把这个谥号用在杨广身上,相当于给他好色无礼,背信弃义,欺压百姓的行为做了个盖棺论定。后世也就沿用了“隋炀帝”这个谥号。

当然,也有极个别特殊的。

比如,

秦始皇,他既不要谥号,也不要庙号

,因为他认为谥号是臣子评价君王,儿孙评价长辈的,是很失礼的,也是对皇权的不尊重,所以,他废止了谥号制度。

不过,也就秦始皇比较特殊。在秦朝之前,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周朝,各个君王都是有谥号的。

比如,秦昭襄王,一个昭,一个襄,都是很好的字。昭,意思是能够广纳贤言,虚心纳谏;襄,则是指开疆扩土。

也就是说,统一六国之前的秦国各代君主都是有谥号的。只是到了秦始皇,他废了谥号制度。不过,到了汉代,谥号制度又被启用了。

从某种程度来说,谥号,对帝王来说,也是一种约束力。

皇帝,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权力最大,没人能管束他,那这个“谥号”就发挥了一种管束的作用。每个皇帝都不想身后背着一个骂名,所以,自己也会多多少少地控制一下自己无穷的欲望,哪怕是做做样子也是好的。

历史上,在商讨去世帝王的谥号的时候,满朝文武吵作一团的情况也不少见,但正是如此,每个人都能提出看法,那对去世帝王的谥号选择方面,还算公正客观。

所以,虽然谥号的约束力比较微弱,但总好过没有。

另外,也不一定非要是帝王才有谥号,那些文臣武将死后,朝廷亦会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比如,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文正,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也就是说,能够被赐予“文正”的官员,生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要恪尽职守,忠君爱民。

“文正”是对大臣的最高谥号。

庙号:尊崇有加

古代帝王死后,后人掂量其生前的所作所为,论断他有没有资格单独立庙,以供后人祭记瞻仰,这个宗庙需要一个名堂,此名堂就是庙号

为什么古人要建庙呢?

假如一个人白手起家,经过辛苦创业,有了一些根基;在这个根基之上,一代又一代的子孙继续将家业做大做强,直到家族兴盛起来。那后世子孙想追踪溯源,哪一辈先祖做了什么贡献,属于什么级别,最先白手起家的祖先就叫“不祧之祖”,也是创业之祖。

后来,“不祧之祖”比喻创立某种事业受到尊崇的人或不可废除的事物。比如,开创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流派的马尔克斯,就是“不祧之祖”。

其实,不止皇家,古代的大家族里也会建庙,是为“家庙”,是供奉祖宗和先贤,供族人祭祀、朝拜、思念的场所。后来,家庙也逐渐被称为祠堂。

比如,《白鹿原》里,白孝文因为私通田小娥,触犯了家规和族规,在祠堂被打得遍体鳞伤。祠堂就是白鹿原宗法教化和传统观念的代表性所在,也是整个白鹿原的象征。

太庙,就是起源于家庙。只不过帝王君主的“家”更大,是与江山社稷联系到一起的。

一般而言,帝王的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

,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

后继之君一般称宗

,如汉太宗、唐太宗、宋太宗等。

庙号的选字并不严格参照谥法,但也有褒贬之意。比如,世宗是守成之主;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贤主;中宗、圣宗是中兴之主等等。

另外,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

只有那些对国家有大功的先王,才会特别追上庙号

,以示值得子孙铭记、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但从周朝到秦朝,庙号一度被废止了近千年之久。直到西汉建立,庙号才开始恢复,而且从此一直延用了两千年之久。

两汉时期,每个皇帝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因为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非常慎重。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

东西两汉加起来有庙号的也就七位皇帝,西汉四位,东汉三位,都是有着开国定基或者大德大功的帝王,比如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世祖光武皇帝刘秀等。

自三国起,庙号开始泛滥

,除了某些亡国之君和政变中被推翻的皇帝外一般都有庙号。

甚至有些没有下线的人,几乎将所有的好字好词都用在了自己身上。比如,慈禧太后。慈禧,是她谥号的简称,全称是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总体上,一位皇帝的较全的称号,由庙号和谥号两部分组成,庙号在前,谥号在后,如汉文帝的全号为太宗孝文皇帝。

年号:称呼方便

年号,是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后来也成了一种称呼。

比如明清时期,皇帝的称呼是以年号为主的,像是明世宗被称为嘉靖皇帝,清高宗被称为乾隆皇帝等。

年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呢?

赵翼在《陔余丛考》里说:“年号纪年,自汉武帝始。上自朝廷,下至里社,书契记载,无不便之。”

汉武帝以前,一般用干支纪年。到汉武帝才有了真正纪年的年号。确切地说,汉武帝从第五个年号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才开始用年号纪年,他前面的四个年号都是后来追加的。

也就是说,年号的使用是从汉武帝开始的,然后一直到1911年宣统皇帝退位为止,前后二千多年,中国历史都用皇帝年号来纪年。

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一个皇帝可以用一个年号,也可以用好几个年号,如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只用“贞观”一个年号,而武则天称帝十五年里就用了十四个年号。

历史上年号用得最长的是康熙皇帝,他在位61年,“康熙”的年号就用了61年;其次是清高宗弘历的年号“乾隆”,共60年。

年号之命名或改变,或是盼望统治长久、国泰民安,或是庆贺国家出现了什么祥瑞景物或吉祥征兆的,或是想化解出现的灾变或凶兆。

一般而言,年号更改频繁,多折射出神州板荡,国运衰微,反之,年号使用长久,则显示出国力隆盛,天下承平。

除此之外,自唐朝武则天时代开始,在谥号、庙号制度下,又形成了

“尊号”制度

。其实,尊号就是皇帝或皇后、皇太后在世时由臣下所上尊崇褒美之词,

实际是阿谀奉迎之词

例如武则天称帝前,就已“加尊号为圣母神皇”,称帝之后,即“加尊号曰圣神皇帝”,以后又相继加有“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等等。

尊号也有死后追上的。例如玄宗死后,肃宗于上元二年上尊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不过,死后追加的尊号与谥号多有纠缠,难以区别。

总结起来,人们对古代皇帝的称谓,大体上唐以前的一般以其谥号相称呼,如周文王、汉武帝、隋炀帝等;唐以后(包括唐)则一般直呼其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明清时期,一般是以年号相称的,如康熙、雍正、乾隆。

如果用更简单的话表示,那就是

称呼某皇帝为XX帝,往往是称他们的谥号

,如汉武帝(谥号孝武),

或称他们的年号(常见于明清两代)

,如康熙帝、乾隆帝等;

称呼XX祖或XX宗,则是称呼皇帝的庙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说起于谦,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德云社的那位相声演员,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于谦并不是他,而是明朝的一位...
原创 王... 王安石科举考了个头名,本该春风得意马蹄疾。可宋仁宗一看他的卷子,居然火冒三丈:“这样的人怎么能当状元...
原创 原...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句诗大概写出了所有陷入爱情不能自拔的人的心理,也许每一个被爱...
原创 当... 公元713年,太上皇唐睿宗向儿子李隆基求饶免妹妹太平公主一死,李隆基没有同意,除太平公主的次子薛崇简...
原创 原... 琵琶在音乐中占据主流地位,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有着精彩、丰富的表现形式,它的用途广泛,可以用于...
原创 原... 导言 提到大唐王朝,我们便会想起那个当时繁荣昌盛强大无比的中国,可以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在全世界是数一...
原创 南... 刘裕,小名寄奴,是魏晋南北朝时,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即赫赫有名的南朝宋武帝。刘裕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王...
原创 原...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说到玄武门之变,那就不得不提到当时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了,李...
原创 七... 陈庆之,南北朝名将,令他一战成名的战役就是曾率领七千白袍军北伐,接连攻下北魏三十二城,甚至连北魏都城...
原创 唐... 唐山是我国河北省辖地级市,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北依燕山,南临渤海,东部是秦皇岛,西部是天津,距离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