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复新疆——清廷部署新疆军务
张一湖
(一)伊犁事件
同治十年五月十七日(1871年7月4日),俄国出兵侵占我伊犁地区,而且计划继续东侵,“代复”乌鲁木齐。这就是一时间震动朝野的“伊犁事件”。
俄罗斯出兵占领伊犁,不由得让人们回想起同治三年清朝向俄国借兵帮助剿灭“回乱”武装的事件。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同治元年,俄国人侵入我塔尔巴哈台南面边境地区,在我境内私设“鄂博”(木石建筑物)十七处,后经中国官员交涉拆毁。接着,俄国人又私入我伊犁边境地方设立卡伦(哨所),挑起争端。随后,中俄双方就《北京条约》关于西部划界问题展开交涉,俄方屡屡在边境制造事端,中方则常持“隐忍”。据《宣统新疆图志》记载:
(同治二年七月,)“俄国兵队闯入博罗胡吉尔卡伦,我索伦总管等拒阻之。俄兵向我国营施放大炮。”
“八月,俄复唆使所属哈萨克人内犯,在博罗胡吉尔地方向我守兵营开放火炮、火箭,我军奋勇堵御,击却之。哈萨克复纠集党羽潜来扑营,我军用枪炮拒守,受创遁去。”(《宣统新疆图志·交涉一》清·袁大化)
同治三年五月,新疆发生动乱。七月,俄罗斯士兵以保护游牧为词,忽然驻扎我边境卡伦。俄罗斯士兵进入中国边境伐木,俄罗斯喇嘛僧人进入我边境盖庙居住。八月,俄罗斯军队乘伊犁动乱派兵强占我夏博罗胡吉尔卡伦和冬博罗胡吉尔卡伦。俄罗斯陈兵我边境,制造一系列事端,一是为了逼迫清朝政府依据《中俄北京条约》在西北与其划界;二是通过军事讹诈,在划界中攫取最大利益;三是为了抗衡英国在中国新疆的影响力(阿古柏集团实际为英国支持和控制),随时准备动手,以阻止英国势力通过我新疆靠近其边界。此时,俄国军队对伊犁可谓虎视眈眈,专等机会下手。
中方被迫与俄方举行划界谈判。但是,中国国内形势急转直下,回民动乱席卷全疆,伊犁各城很快沦陷。同治三年十月,伊犁将军常清被撤职,朝廷以明绪代为伊犁将军。
明绪上任之初,为了从动乱分子手里“收复”伊犁,竟然打起了俄兵的主意!他向朝廷上奏,请借俄兵“助平回寇”,收复伊犁。明绪之举,引狼入室,实属愚昧至极,而朝廷竟然还同意了,而且认为明绪实心办事,为此赐给明绪黄马褂一件!
同治四年七月,军机大臣寄谕将军明绪:
借助俄兵一节,都中办理殊无把握。明绪办事尚能实心,如能就近与西悉毕尔衙门相商,通融办理,朝廷亦不为遥制。(《宣统新疆图志·交涉一》)
这就等于朝廷将借兵一事的全权都授与了明绪。明绪随即与俄军交涉,但是,俄军却作壁上观,只是陈兵边境,并不进兵参加“会剿”。同治五年正月,伊犁惠远城失守,明绪终于没能等到俄兵的救援,就死于非命,塔尔巴哈台随即陷落。这时,俄军突然通知中方,说很快就会派数千名俄军参加规复伊犁,而且后续部队也将源源赶到!清廷大喜过望,当即令荣全署理伊犁将军,会同俄兵合力进取,迅图规复。荣全随即与俄军交涉,但是,俄军又找各种借口,拖延进兵。俄军仍然在等,在等待最好的时机。
同治九年五月,俄国七河巡抚科勒帕科斯克率兵进军伊犁,连破拱辰、瞻德、绥定、惠远等城,占领我伊犁地区,随后又占领塔城。《宣统新疆图志·兵事二》记载了这一事件的经过:同治九年三月,“俄罗斯有盗马逃匿伊犁者,俄人索之不能得。缠逆复以兵逐之。五月,俄人益兵来战,破拱宸城,缠逆大败。戊寅,下瞻德,己卯庚辰降绥定、惠远,各城悉为俄踞矣。”
也就是说,在“缠逆”(指维吾尔族叛乱武装)完全占领伊犁、塔尔巴哈台等地、清朝政府完全失去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之后,突然,俄方的一个盗马贼逃入了伊犁。俄军到伊犁讨要,被占据伊犁的“缠逆”驱赶,于是,俄方大举兴兵,一连攻下伊犁各城,占领了伊犁地区。
俄方随后通过外交渠道,向中国总理衙门通报了这一事件。朝廷随即派荣全与俄军交涉,要将伊犁收回,并带去三万两白银,作为给俄军的犒劳。但是,俄军并没有停止脚步的意思。在占领伊犁后,俄国又增加了中俄边境的驻军,并策划进取玛纳斯、乌鲁木齐。荣全闻讯,不敢赴伊犁与俄军会议。同治十年十二月,俄七河巡抚约荣全会议。荣全与俄方官员就交还我伊犁进行商议,但俄方官员只说要请示其朝廷,并不表态。荣全不得要领而还。同治十一年,俄军退出塔城,荣全进驻塔城,这位署理伊犁将军总算是有了一个安身之所。
此后,中方与俄方就交还伊犁一事进行磋商。俄方表明占领我伊犁为“代复”,是为了防止“回匪”扰乱边境,危及俄商,待清朝廷收复乌鲁木齐、玛纳斯诸城后即予归还。
以上就是“伊犁事件”的经过。从史实来看,俄军进占伊犁,并非“入侵”,而是响应中方借兵的请求。伊犁事件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清朝政府和伊犁将军明绪、荣全等,都应对此承担历史责任。
(二)清廷应对
新疆形势万分危急。清廷坐不住了,两宫太后、皇上与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等商议,做出相应部署。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五日,左宗棠接到朝廷谕旨:
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俄国西悉毕尔地方官由铜线至该国驻京公使信函,内称:七河省巡抚鄂派兵前赴伊犁,五月十七日将伊犁代为收复。等语。并闻俄人尚欲带兵前往收复乌鲁木齐。本日已谕令金顺、奎昌等查明确实情形,并令荣全前往收回伊犁城池,妥筹布置,令景廉带兵相机规复乌鲁木齐矣。伊犁沦陷,兵力未能顾及,致俄国从而生心,难免觊觎要求情事,若乌鲁木齐再为该国收复,则更难于措手。成禄本系乌鲁木齐提督,着即统帅所部出关,与景廉会合,力图收复。肃州一带关系紧要,着左宗棠迅即调派劲旅前往扼剿窜匪,替出成禄一军出关剿贼,毋得以兵力不敷稍形推诿。刘铭传所部已谕令鼓行而西,绕赴兰州北路,由甘、凉、肃一带出关,节节前进,为收复新疆各城之计。左宗棠身任兼圻,本应统筹全局,况镇、迪一带又系该督所辖,尤当妥筹兼顾。当此事机紧迫,谅该大臣必能力任其难,以纾朝廷廑系。穆图善如有可拨之兵,并著会商左宗棠酌量调派,以资厚集。将此由六百里各密谕知之。(《大清实录·穆宗毅皇帝实录》)
这封上谕介绍了清廷在俄国占领伊犁之后,对新疆方面做出的军事部署:
第一,令署理伊犁将军荣全前往收回伊犁城池;
第二,令乌鲁木齐都统景廉相机规复乌鲁木齐;
第三,令乌鲁木齐提督、长期滞留在甘肃高台的成禄率所部出关,与景廉会合,收复乌鲁木齐;
第四,令督办陕西军务刘铭传率所部淮军进入甘肃,由甘州、凉州、肃州一带出关,准备收复新疆各城。
第五,令左宗棠迅速派遣劲旅接替成禄的防务,嗣后又令左宗棠为成禄一军出关筹措粮饷。
清廷的这一系列部署,表面上看起来头头是道,但是收到的实际效果却是:
第一,荣全孤守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已属忠勇效力,再无任何可能收回伊犁城池;
第二,乌鲁木齐都统景廉做了些假样子,但是根本就没有胆量、没有能力收复乌鲁木齐;
第三,成禄上奏称“出关六难”,赖在高台不肯挪窝。(此人后来因残害百姓案发,被左宗棠参劾,押解入京审问,定罪斩监侯,所以最终没能够进入新疆。)
第四,督办陕西军务刘铭传一见朝廷要他去新疆,立刻上奏称:“河湟未靖,转饷艰难,江、皖之人,又不宜冲寒涉远。”而且自己又“头痛欲裂”,所以,不能进兵,请求“赏假”。朝廷没有办法,只好“赏假”一个月,让他在营休养,待病体就痊,再行拔队前进。接着,朝廷令刘铭传暂不要出关,以便让成禄丢掉杂想,一意西行。刘铭传害怕出关,再以“头痛欲裂”为由,请假三月回籍休养,一走了之。走时,他将铭军交给甘肃提督曹克忠统带,曹克忠是湘军将领,铭军不服曹克忠管理,发生哗变。刘铭传因此被革职。刘铭传进入陕西,不但没捞到好处,反而落了个被革职的处分,这也是他时运不济。但是,说到实质,则是因为淮军害怕进入新疆作战,而其根源则在于李鸿章。李鸿章断言新疆不可收复、极力反对收复新疆,淮军如何肯去新疆打仗?
一看便知,清廷的部署,以上四项都落空了。朝廷计划之所以落空,第一是所用非人,第二则也因为军机大臣、部堂(兵部)大臣们脱离实际,纸上谈兵,一顿乱画。
而左宗棠则深知事态严重。他复奏朝廷说道:
其(指俄罗斯——作者注)取伊犁也,名虽为代复,词近顺而心实狡。所云五月十七日收复伊犁,揆诸弱肉强食之常,乘间抵隙之事,亦毋足怪。惟据称尚欲带兵前往收复乌鲁木齐,则舐糠及米,渐近中边,于理既有不协,于势复有不可。(《左宗棠全集·奏稿四·派兵前赴苏州折》)
所以,他闻风而动。他迅速抽调徐占彪所部进逼肃州,准备攻克尚被“回乱”占领的肃州城,为清军出关扫清障碍,免除后顾之忧。朝廷对此深表嘉许,寄谕称:
新疆军务,朝廷本欲俟甘省大定,次第筹办。此时既有俄人代为收复伊犁之事,势难置为缓图。前令刘铭传一军由甘、凉、肃一带出关,昨据覆奏,河湟未靖,转饷艰难,江、皖之人,又不宜冲寒涉远。该提督仍请赏假养病,也已有旨赏假一个月,在营调理,一俟病体就痊,即令督率所部前赴肃州屯扎,毋庸出关,以便成禄等军一意西行。惟关外事机紧迫,刘铭传须俟病痊再行拔队前进,尚恐缓不济急,朝廷正深焦灼。兹据左宗棠复奏,遵派提督徐占彪所部十二营由靖远取道兰州,实能力顾大局。该军既堪当一路之寄,着即敕令迅速前进,不得因有刘铭传屯扎肃州之旨,稍涉迁延;一面咨催成禄先行部署,一俟徐占彪到后,即令成禄拔队出关,并将启程日期奏闻。(《左宗棠全集·奏稿四·附谕左宗棠代为筹画成禄出关之饷并询如何筹办绥来民团》)
尽管清廷此时并没有选择左宗棠作为收复新疆的负责人,但是,从当时各方的行动来看,唯有左宗棠是“实能力顾大局”的。
编辑:子禾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