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最初是指十四至十六世纪那些从日本(当时称为倭国)出发,由海上侵扰劫掠中国和朝鲜沿海地区的海上盗寇,被统称为“倭寇”,其中又分为“真倭”和“假倭”两种,真倭就是日本人,假倭就是中国人等非日本人。
倭寇曾经给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但随着嘉靖年间,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一系列抗倭名将的丰功伟绩,倭寇被大量杀伤,连号称“徽王”的大倭寇王直都被明廷处死,到嘉靖末期,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被荡平。
说起来,倭患问题很大程度上与明朝的海禁政策有关,明朝廷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在1567年左右开始放松海禁政策,这便是“隆庆开海”,在开海之后,情况果然更为好转,虽然倭寇并没有马上消失,还有零星活动,但势头却越来越弱。
而日本的战国时代乱局此时?基本进入尾声,在日本强势大名的打压下,倭寇逐渐被击溃或被收编,例如织田信长击溃濑户内海的海贼势力,丰田秀吉收编九鬼嘉隆的水军等。再加上其中的许多代表人物都被明朝诏安,此时的倭患已经不再是大问题。
之后日本的丰臣、德川政权相继控制了日本,开始严禁当地武士出海为寇,如丰臣秀吉颁布的《海贼停止令》(1588年)。后来统一日本的江户幕府更是开始执行严密的闭关锁国政策(长达二百六十年),禁止日本船出海贸易和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偷渡者要处以死刑。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只实行严密的监视,贸易活动也由幕府进行严格的管制,导致倭寇最重要的基地和重要战力来源丧失,倭寇逐渐消失在历史当中。
而与此同时,随着清军入关,“国姓爷”郑成功退居台湾,经略东南,在此过程中,他不光把矛头对准荷兰等西方人,也不断清剿当地海寇,给了倭寇一计重拳。
清朝虽然没有倭寇之患,但也有台湾这个不得不除的大敌,对此清朝同样也执行了海禁政策,并将沿海之民尽数迁入内陆,只开了少量对外口岸,严格的执行闭关锁国,此时倭寇前来抢劫送死的几率远大于收益,在此情况之下,倭寇便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