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名将韩信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出身寒微,但凭着自己的聪慧和战功,一跃而成为汉初名将,创造了战争史上一个又一个经典战例。
他功勋卓著,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汉初三杰”绝不是浪得虚名。
然而,汉朝根基稳定之后,居功自傲,尤其是从齐王降为淮阴侯之后,更是耿耿于怀,不满情绪蒙蔽了他的整个大脑,在这种情况下,有三个人的参与,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导致最终被吕后在未央宫所杀,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这三个人是谁呢?一个是武涉,一个是给他洗脑的齐人蒯通,一个是助纣为虐,直接送他上断头台的陈豨。
下面就让我来捋一捋韩信由受人尊敬到自取灭亡的整个过程。
一,韩信凭什么居功自傲
先看看《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汉高祖刘邦对他的评价。有一天,刘邦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莫衷一是。刘邦总结说:“我之所以得天下,离不开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这也就是“汉初三杰”的来历。由此可见,韩信在汉高祖刘邦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那么韩信有哪些功绩呢?
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一些成语,都和韩信有关,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大败章邯。两面夹击,大败魏军,生擒魏王豹。他背水一战,大败赵军,击杀陈余,招降李左车。他水淹龙且,大败楚军。最后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打败项羽,逼迫项羽乌江自刎。从此结束了楚汉战争,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是不是功勋卓著?
也许有人会说,韩信只不过是呈匹夫之勇,有勇无谋,时势造英雄罢了,这样说,实在是低估了他。
其实韩信谙熟兵法,能灵活掌握用兵之道,刘邦曾经问他:“你善用兵,那么你看我能带领多少将士打仗?”韩信说:“十万足矣。”刘邦又问:“你能指挥多少将士?”韩信自言:“多多益善”,这绝不是他贬低刘邦,也不是自负,说明他善用兵。
作为军事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除了像上面说到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之外。还有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等,其用兵之道,为后代兵家所推崇。
作为战术家,韩信是继孙武、吴起,白起之后,尤为卓越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
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灭赵、降燕、伐齐,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莫人敢与之相争。
他还是军事理论家,与张良整理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可惜已失传。
二,韩信被武涉、蒯通离间
首先是韩信邀功,逼刘邦封自己齐王。
汉四年(前203),韩信平定了整个齐国。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与楚国交界,不设立一个代王来镇抚,局势恐怕不能稳定。为当前计,希望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当时,楚军在荥阳围困汉王,汉王打开书信,勃然大怒,本不想答应他的请求,但张良、陈平审时度势,力主汉王成全此事,认为目前汉军处境不利,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善待他,让他镇守齐国。以便稳固后方,不然可能发生变乱。汉王醒悟,就派遣张良前往,册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
这时,就有第一个人武涉去规劝韩信割据为王。
楚军失龙且后,项王担心了,便派盱眙人武涉前去游说齐王韩信:“秦朝破灭后,汉王又兴师东进,已经攻破三秦,率领军队开出函谷关,他的意图是吞并整个天下,他贪心太过份了。况且汉王不可信任,是项王的怜悯使他活下来,且背弃盟约,进攻项王。他是这样的不可信任。如今您自认为和汉王交情深厚,竭尽全力为他作战,最终还得被他所擒。您能有今天,是因为项王的存在啊。
“当前刘、项争夺天下,您举足轻重。您站汉王边,则汉王胜,您站项王边,则项王胜。假若项王被消灭,下一个就该您了。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和,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您聪明睿智,站到汉王一边攻打项王,难道就不明白怎样做吗?”韩信辞谢说:“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言不听,计不用,所以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他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武涉这次规劝无功而返,没有打动韩信。
其次,紧接着第二个人蒯通又来离间。
武涉走后,齐国人蒯通知道决定天下胜负的关键在于韩信,想用计说服他,就以相面的身份规劝韩信说:“我曾经学过看相技艺,愿为您相面。”韩信说:“先生给人看相用什么方法?”蒯通回答说:“人的高贵卑贱在于骨骼,喜怒哀乐形于面色,成功失败取决于决断。用这三项验证人相百无一失。”韩信说:“好,那请先生看看我的相。”蒯通说:“看您的面相,只不过封侯,而且还有危险潜伏。但看您的背相,显贵不可言。”韩信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先生明言。”
蒯通说:“而今,楚汉相争。楚国人从彭城起兵,转战四方,声势震动天下。然军队被困在京、索之间,不能再前进,已经三年了。汉王统领几十万人马抗拒楚军,凭借着山河险要,却无尺寸之功,以至挫折失败,不能自救。将士的锐气被挫伤,粮食消耗殆尽,百姓疲劳困苦,怨声载道。当今刘、项二人的命运都掌握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
“我披肝沥胆,敬献愚计,恐怕您不采纳。果真能从我之策,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你和他们二人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势,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凭借您的贤能圣德,众多人马装备,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使燕、赵屈从,出兵牵制他们的后方,向西制止刘、项分争,那么,天下群起响应,有谁敢不听从!而后,割大国疆土,削强国威势,用以分封诸侯。诸侯恢复之后,天下就会感恩戴德,归服听命于齐王您。那么天下君王就会前来朝拜齐国。希望您慎重地考虑这件事。”
那么这次韩信又是怎么说的呢?
韩信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蒯通说:“你自认为和汉王友好,想建立流芳百世的功业,我以为这种想法错了。当初常山王、成安君结成割掉脑袋也不反悔的交情,后来因为张黡、陈泽的事发生争执,二人就彼此结下了仇恨。常山王背叛项王,归顺汉王。汉王借给他军队在泜水以南杀死了成安君。这两人的交情,人人皆知是天下最要好的。然而,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祸患的产生在于贪得无厌,而人心又难以猜测啊!
“如今您打算用忠诚、信义与汉王结交,一定比不上张耳、陈余,所以我认为您断定汉王不会害您,也错了。再比如吴越争雄时,文种、范蠡使濒临灭亡的越国得以保存,辅佐勾践称霸诸侯,功成名就后,文种被迫自杀,范蠡被迫逃亡。野兽尽而猎狗烹。以交情友谊而论,您和汉王就比不上张耳与成安君了,以忠诚信义比更就赶不上大夫文种、范蠡与越王勾践了。从这两个事,足够您断定是非了。希望您深思熟虑地考虑一下。韩信说:“先生暂且说到这儿吧!让我考虑一下。”
这次谈话,韩信显然心有所动,但还没有下定决心。
此后数日,蒯通紧接着又来规劝。蒯通苦口婆心地对韩信说什么:“猛虎犹豫不能决断,不如黄蜂、蝎子用毒刺去螫;骏马徘徊不前,竟然不如劣马安然慢步;勇士孟贲狐疑不定,不如凡夫俗子,决心实干;即使有虞舜、夏禹的智慧,闭嘴不说话,就不如聋哑人打手势起作用’。这些都说明付诸行动是最宝贵的。时机丢掉了就不会再来。希望您仔细地考虑斟酌。”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认为功勋卓著,汉王终究不会夺去自己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通。
虽然蒯通没有达成目的,但韩信还是动摇了。
接下来汉王被困固陵,采用了张良的计策,征召齐王韩信,率领军队在垓下和汉王会师。项羽被打败后,高祖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夺取了齐王的军权。汉五年正月,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建都下邳。这次突如其来的变故,使韩信很难释怀,这分明是降职啊,这就更坚定了他谋反的决心。
三,酝酿已久,助陈豨谋反
最后一位,陈豨推波助澜。
汉六年,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高帝采纳陈平的计谋,假托天子外出巡视会见诸侯为由,通告各诸侯到陈县聚会,其实是要袭击韩信,韩信曾想发兵反叛,但还是没有付诸行动。刘邦到陈县,命令武士捆绑了韩信,押在随行的车上。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应当被烹!”高祖说:“有人告你谋反。”就给韩信带上了刑具。到了洛阳,高祖还是念旧情,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为淮阴侯。
韩信知道汉王忌惮自己的才能,经常托病不参加朝会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终日闷闷不乐,且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而感到羞耻。
恰巧这时,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临行前向淮阴侯韩信辞行。淮阴侯韩信拉着他在庭院里漫步,向陈豨表露心迹,仰天叹息说:“您能听听我的心里话吗?”陈豨说:“愿听将军吩咐!”淮阴侯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皇帝非常信赖你,如果有人再三告发说您反叛,陛下必然大怒,会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在京城为你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故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谋划!”
汉十年,陈豨反叛。正如韩信所料,皇上果然亲自率兵前往剿豨,征召韩信同往,韩信托病不去。韩信暗中派人告诉陈豨:“只管起兵,我在京城协助你。”韩信于是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官府罪犯和奴隶,打算让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陈豨消息。但是,他一位家臣的弟弟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吕后就和萧何谋划,派萧何告诉韩信,说陈豨已被皇上俘获处死,叫群臣都来祝贺。韩信托病不愿前去,萧相国说:“您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去祝贺吧。”韩信进宫后,吕后立刻传令武士,把韩信抓起来,当天就在未央宫的钟室杀掉了。韩信临死时说:“我后悔没有听取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之后,吕后又诛杀了韩信三族。
大家怎么看韩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