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度牒,是国家给依法有资格得到公度,而作为僧道出家的僧侣发放的凭证,用以证实其僧侣的资格,通常其上会记录有僧尼俗名、年龄、原籍、所配寺院等内容,类似于现代的某种资格证书。
按理说,这仅仅是一种凭证,最大的作用也不过是免徭役税赋,但宋朝对其有着一种奇特的使用方式。
苏轼就于杭州写《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为官浚河道、开西湖、稳谷价、救灾民,“更得度牒百道”,“一举募民除去净尽,不复遗患”,即“希望朝廷发下一百道度牒,我就能解决西湖的问题。”这里,度牒似乎成为了一种替代货币的手段,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一个宋朝人如何能获得度牒?
1、普通百姓,考试考试!
假如有一个一心向佛的人,或者就是大宋朝的普通种田人,这一年干旱,粮食收成不多,眼看着朝廷要来收税,年底还要做劳役,儿子娶妇的银子还没找落,他听了同乡人的介绍,咬咬牙打算去附近的山里出家,挣一份度牒。
不过这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样想的人太多了,朝廷自然是不乐意人们“不事生产”的,他被告知若想取得一份度牒,须得先到寺院当“行者”,担负杂役,负责一些出家人需要做的工作,然后可以从师受沙弥戒,等到朝廷规定度僧的时日来到,经过官府甄别,或经过试经及格,得到许可,方能给予度牒。
凡没有获得度牒而私自剃度的“僧尼”为私度,是要受到惩罚的。
2、商人官员,花钱花钱!
度牒的出现或可以追溯至北魏时期,但直到唐代,代表僧人身份并拥有免税权的度牒的价值才凸显出来,唐朝朝廷设度牒,主要是为解决僧人数量过多和私自剃度的问题,希望把对僧侣的控制权收归中央。
宋朝沿袭唐朝一些制度,也许是持有度牒可以享受优惠政策,也许是与钱沾了边,总之后来度牒的性质就起了变化,同时产生了大量以度牒交易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度牒甚至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以弥补财政上的亏空。
这主要就表现为,朝廷开始公然出卖度牒,度牒也开始在市场上流通,因此,如果一个人家有余财,想做一份投资或获得一种荣誉,可以向朝廷或者其他人买来一份度牒,《水浒传》中那个赵员外能够“已买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就是这个原故。
3、附加方式,论功行赏
宋朝皇帝高兴时也会时不时赏赐一些度牒,如果一个人运气好,作为一个水利项目负责人,把工程做得十分好,皇帝龙颜大悦,赏赐几百度牒也是有可能的,又如一位将军,大败敌军凯旋,皇帝为表赞誉,也可能赐下度牒。
二、一个宋朝人要度牒做什么?
如果是普通百姓,自然是做一份出家人的功德,为家人挣一道徭役赋税的免除权,但显然,度牒在宋朝社会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1、“有价证券”来保值
北宋时已有纸币交子,后改为钱引,后来宋朝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活动逐渐丰富,但官府这方面的货币金融学知识显然并不足以胜任管理职能,因此也出现了严重的货币增发、通货膨胀、纸币贬值的问题,纸币在百姓心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而度牒却稳中有进,信用很好,在宋代,虽然每道度牒的价格或面额受朝廷收支状况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波动,但长期看,宋代度牒的发行价呈不断上涨的态势。
在神宗元丰七年(1084)时,度牒的发行价是每道一百三十贯,《续资治通鉴长编》:“门下省言,度僧牒已著令每道为钱百三十千”,到二十年后,度牒已经升值到每道二百二十贯,而后更是达到了每道五百贯。
面对一张保值甚至增值的度牒,同时携带方便,随时流通,一个精明的商人自然能看到其中的商机。
长途走商钱币运输不便,可以买一些度牒随身携带;甚至低买高卖,看准度牒的差价从中取利,稳定保值、流通性强、便于交易、价格变动丰富,一切的一切,都使得度牒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类似有价证券的功能。
正如苏轼所言:“切缘度牒三百道,约直钱五万余贯,所在商贾富民,为之奔走汹动。”
2、官府发出以利民
宋朝官员还为度牒发明了多种用法,例如,《宋史》:“河北转运司干当公事王广廉尝奏企度僧牒数千道为本钱于陕西转运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即某官员向上级奏请,在青黄不接百姓需要借贷种子以待来年丰收归还时,买种子的钱以度牒代之。
这样做的理由主要是,农民在买种时,由于小农经济下其自身财产的缺少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低下,容易在向人借贷的过程中破产,不得不出卖土地而成为他人的佃农,这显然是朝廷不愿意看到的,宋朝新政中的青苗法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此种考虑。
度牒的出现既限制了放贷人对普通百姓的盘剥,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也增加了朝廷收入,此其一。
这类用法还有用度牒代替交易市场中的钱币,防止大商人垄断物价,稳定市场,并增加朝廷收入。
除此之外,度牒还有了另一大职能,赈灾,此其二。
宋英宗时陕西一带发生霜灾和旱灾,朝廷就是下拨度牒救灾,《宋史》:“给陕西转运司度僧牒,令籴谷赈霜旱州县。”宋神宗时期,这种救助方式就更加普遍,不论是两浙地区的水灾,还是写在开头的苏轼的奏折,都体现了这一点。
在这一过程中,度牒可能并不能直接发到灾民手中使其受益,毕竟数量不足,并且灾民有时最需要的并不是钱,他们还需要粮食、御寒的衣物、容身的房屋等,但朝廷可以通过向民间抛售度牒聚拢资金和物资,并将其用于救助灾民。
南宋时期,兵事倥偬,财政支绌,面对外族的威胁,军事上较为软弱的朝廷还往往以度牒充军费,此其三。
《宋史》:“给新法度牒紫衣师号钱二百万缗,付陕西市军储。”总之,度牒发展到宋朝时期,尤其是中后期,作为一种特殊的货币来使用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三、一个朝廷为何要发放度牒?
1、最初的最初
度牒最初作为僧侣的凭证,自然是为了抑制过多的人口出家而减少朝廷税收,使僧侣的管控权收归中央。
度牒买卖始于唐代,安史之乱后,百废待兴,唐朝朝廷用度极速扩张,度牒迅速变成了一种敛财的手段,但度牒买卖也导致了大量假冒僧人的现象,朝廷更是要周期性地制定政策使得僧侣还俗。
宋初朝廷沿袭度牒制度并对度僧的数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每年度牒的发放数量很少,度僧比例是每三百人度一人,十分难得。
2、无奈的无奈
经过宋朝初期,宋朝朝廷逐渐走入一种奇怪的境地,明明十分富裕,却入不敷出,章如愚说:“今日生财之道多矣,惟是节省不得其术。以今(天)下较财用于汉、唐,所入十倍于汉、五倍于唐。”随着历史的发展,宋朝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比汉唐是富裕了的,但却“节省不得其术”,开支庞大以致入不敷出。
所以,朝廷想方设法填补亏空,出卖度牒就是其中一法。
此外,还有各种客观原因的存在。
自五代以来,基于百姓的辛苦劳作,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重建和繁荣,但长期潜在的国内外矛盾却同时爆发。
对内而言,朝廷内部人员冗余,“兵籍益广”使得军费不断攀升到一种支付不起的地步,英宗治平年间禁厢军总数几乎是太祖建隆初的六倍;而“吏员益广”也使得朝廷支出翻倍,不得不从百姓身上收取更多。
对外,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宋对契丹、西夏、金政权妥协,交纳巨额“岁币”,更加捉襟见肘。
四、一张度牒怎样改变了宋朝经济社会?
度牒作为一种“变异产品”,很多人认为它对宋代朝廷和社会经济进行了“腐蚀”,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不少人假扮僧侣、卖官鬻爵都靠它,不过,在宋朝朝政现实如此的情况下,度牒的出现和其负面影响都并非决定宋朝朝政腐坏的决定性因素,其内忧外患是长期存在的各种矛盾催化的结果。
而反过来看,度牒意外地带给了宋朝经济社会许多正面影响。
这种影响已经远不止于一个僧侣是否有合法凭证或者个人能否从中赢利这么简单,它作为一种由朝廷“发行”的、价值稳定的、在民间拥有信用的凭证,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宋朝的经济生态。
如果要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描述的话,在微观上,度牒是一种金融产品的萌芽,极大地丰富了宋朝的商贸,并稳定了整个市场。
在经济与科技均不发达的古代,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缓慢,而宋朝度牒数量十分庞大,在纸币刚刚出现不能适应货币职能的当时,起到了资本在平衡市场、稳定价格时的重要作用。
而基于其公家发行的属性,度牒又在宏观上影响着宋朝的财政,它不但维持了朝廷的运转,还在边防物资准备、边地开发、黄河提岸的堆修加固、赈济灾民等活动中发挥了作用,因此可以说,宋朝的繁荣与度牒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续资治通鉴长编》
2、《宋史》
3、《高价值与证券化:宋代度牒发行演变考》
4、《关于宋代“度牒”问题的探讨》
5、《兴利除害尽力毕志——苏轼〈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