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国的历史,那我们真的可以说是有的说道了,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国的王朝几乎是如同走马观花一般,有这么一首歌谣:“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死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在中国古代光建王朝将近有9个,而同时期的欧洲呢?他们的王朝似乎一直是这样,比如拜占庭帝国,从建立到灭亡持续了将近1300多年,而同时期的古中国几乎已经换了三四个了,那么到这就疑问了,为什么中国历史朝代如同走马观花,而国外的王朝帝国却是一成不变的?
两者的封建本质不同
秦朝末年,一个出身于农民之家的贫民说了这么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如同有魔力一般引得万千人为之疯狂。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很多皇帝都不是出身豪门贵族,甚至有些人还是乞丐奴隶出身最后翻身做了皇帝,这说明其实很多人还是具有抗争意识的,而百姓也普遍有一种意识“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的想法也很简单,谁能够让他们吃饱穿暖他们就会拥护谁,所以秦末和元末天下大乱,刘邦和朱元璋趁势揭竿而起建立政权,而当时的百姓们并没有和那些读书人一样死守前朝,而是拥护刘邦和朱元璋。
而同时期的欧洲文化则不同,贵族文化的统治可以说深入人心,即便是新的国王继位,在当时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继位必须要有血统上的要求,新国王必须拥有贵族血统,或者拥有上一任国王的血统,因此新国王继位之后可能就会将自己原来的姓氏都改掉以延续王朝。
所以这就是欧洲和中国文化的不同,王朝末年的时候你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得到所有人的拥护,可是在欧洲却不行,你不但要有能力同时也要有血统,否则大臣不服你,就连平民百姓都不会服你,这就说明了“贵族文化”深入人心。
而中国对于血统这方面看的不是很重,只要能让百姓吃饱肚子,那么就会得到所有人的拥护,这就是中华文明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欧洲还需要得到教皇的册封
纵观历史,在中国王朝更替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当百姓活不下去的时候难道他们还要和你谈感情吗?
这也是为何在中国只需要获得百姓的支持就能够成功建立一个政权,但是在欧洲并非是如此,因为在欧洲王朝之中除了要有上层贵族的支持之外,更主要的是你还需要得到教皇的承认和册封,那么这样你才有资格继承王位,反之你还是一个“黑户口。”
在古时候的中国我们很难看到宗教凌驾于王朝之上的现象,假设有这种现象的话,那么这个教派的日子也算是到头了,比如北周时期佛教兴盛,周武帝看到这些僧侣不事生产的同时却又广兼并土地,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北周的统治,周武帝直接下令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灭佛”,逼得出家人还俗,这在当时的欧洲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欧洲教皇权力之大甚至凌驾于一个国家的国王,在当时的欧洲大陆上大大小小的国王有十几个,可是教皇却只有一个,而国王继承王位需要得到教皇的册封,这个时候才能够合法继位。
而教皇当时的冠冕分为三层:代表神权、管理神权、统治王权。
而当时欧洲百姓又普遍信仰“上帝”,因此对于教皇自然是仰望的,你可以不知道国王,但是你不能不知道教皇的存在。
当时的教皇不但拥有教廷掌控的教皇国,更有干涉各国王权的法理资格,而一旦教皇宣布世俗国王遭到教皇的废弃,那么名义上这个国王也已经失去了多国家的统治权。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欧洲的王朝都是千年不变,因为有教皇的存在所以世俗国王的影响终究是有限的,只要教皇不同意,那么这个国王就会一直存在。
而在中国,根本没有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的现象,这也是为何中国王朝总是千变万化,而欧洲却一直不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