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沙俄到底从中国手里占了多少便宜?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创始人
2025-07-28 12:32:36
0

实事求是地讲,如果只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祖国,其实会发现我们所处的环境并不能称得上特别优渥。

与远在北美洲,周围几乎没有任何强国的美国相比,中国的周边总会有这么几个虎视眈眈的“朋友”不怀好意。

志大才疏,但却始终对西藏地区怀有野心的印度;几乎历朝历代都要跟我们打上一场的越南;隔海相望,曾一衣带水,后来却变成敌人的日本……

这几个国家在我国近现代史中的不同阶段,几乎都给我们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带来过或多或少的挑战。

只不过相比他们来说,我们在北方的那个老“邻居”,或许才是我们现代国家构成的最重要影响者。

而要想说清楚这一切,恐怕还要将时间倒回到数百年前,从清朝和沙俄之间的领土交锋开始说起。

准噶尔汗国的崛起:清朝和沙俄的中亚劲敌

同样作为地区强国,清朝和沙俄之间一个持续最长的合作与竞争,莫过于对准噶尔汗国的处置问题,而这一切都要从准噶尔汗国的出现开始说起。

尽管从明朝的永乐四年,即公元1406年开始,明朝就在今天的新疆地区设置了哈密卫,意图继承元朝的势力网络,对广袤的中亚土地采取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控制。

但这个愿望并没有真正得以顺利实施,明朝的卫所制度和军户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帝国的军事扩张能力,而封建时代军事威慑力往往是政治影响力的先决条件。

因此差不多到了明神宗万历年间,明朝在哈密卫地区的羁縻政权——哈密王国就被另一个地方强权叶尔羌汗国取代。

但是叶尔羌汗国的命运也非常符合“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句名言。

在吞并了哈密王国半个世纪左右,就灭亡在了同属成吉思汗后裔的准噶尔部手中,而这个时候正值168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

准噶尔部的前身,就是给明朝带来“土木堡之变”的蒙古瓦剌部。

在瓦剌部被东蒙古崛起的鞑靼部不断侵袭的现实情况下,为了保证自己不被吞并,他们被迫迁徙到了漠西地区,也就是今天的额尔齐斯河和叶尼塞河上游。

在这个区域瓦剌内部又出现了纷争,被分成了四个小的部族,其中一个就是准噶尔。

此时的准噶尔看上去还比较弱小,远没有后来那种成为清王朝心腹之患的气魄。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对封建时代的政权来说,往往一个优秀的领导人物,是保证人治时代政权发展和强大的最重要助力。

甚至可能会出现以一己之力改变历史的局面,而准噶尔很幸运地连续诞生了好几个这样的领袖人物。

先有首领巴图尔自立为台吉,并且开始在博克塞里一带筑城建都,正式创立起了准噶尔汗国的基业。

后来更诞生了噶尔丹这样的人物,几乎以一己之力提振起来了整个准噶尔汗国的国际地位,使之成为了中亚一霸。

可以说在这个时期的准噶尔汗国,走入了它的人生巅峰。

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准噶尔汗国不得不直面对他进行前后夹击的两大强权:清朝和沙俄。

先说清朝,我们都知道清朝入关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实没有能够真正意义上扫平全国。

而是要不断地面对明朝残余力量所建立的南明、吴三桂为首的汉族投降军阀掀起的“三藩之乱”,以及郑氏为首的台湾“明郑”力量。

即使水平如康熙皇帝般优秀,解决这些也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

直到康熙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790年,随着准噶尔部开始翻越杭爱山,向着早已经归顺清朝统治的喀尔喀蒙古扩张领土时,清王朝才开始正式与准噶尔交手,并且自此开始了长待近七十年的清准战争。

而沙俄跟准噶尔的关系则更加复杂,这里要清楚一点,那就是俄罗斯本土的历史发展,自古以来就跟蒙古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13世纪到16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蒙古人所建立的金帐汗国都是俄罗斯大地上一个有着统治力量的宗主政权。

绝大部分斯拉夫人都匍匐在蒙古人的脚下成为其最为恭顺的臣民。

而沙皇俄国的前身莫斯科公国,恰恰是依赖击败了金帐汗国的后裔大帐汗国所获得的合法性,才成为了带领斯拉夫人摆脱蒙古统治的救星。

其统治者也才因此最终得以加冕为沙皇。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作为蒙古人所建立的政权,准噶尔汗国跟俄罗斯人的矛盾几乎是天然的。

无论是出于民族发展史上的爱恨纠葛,还是它跟俄罗斯本身地缘过于接近,这两个问题都让准噶尔跟俄罗斯不会保持长久的相安无事。

但话又回来,除了准噶尔汗国这个中亚的钉子会被清朝和沙俄共同厌恶以外,清朝跟沙俄之间的关系,同样有着直接领土上的争端乃至于很巨大的摩擦。

外东北的归属:尼布楚条约前后的军事角力

我们很多人在初中历史时就已经学过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知识,那就是签订于康熙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

这个条约本身当然可以看做是中国在近代国际秩序中的首次登场,并且取得了相对不错的结果,一定程度维护了国家尊严。

但其实这背后还是有着各种不得不为之的艰难,以及外交层面的折冲樽俎。

要知道沙俄从建国开始,就对自身领土扩张有着极为狂热的渴望。

这种渴望一方面来源于沙俄起家的东欧地区和西伯利亚平原历来就是地广人稀的原始环境。

基本上找不到能够于沙俄政权相提并论的地方霸权,他们的扩张过于顺利,为他们的野心提供了滋长的温床。

而另一方面则是源于沙俄本身的自卑感,他们迫切想要融入到西欧国家那种他们心中所谓的“文明社会”。

但同样西欧国家强大的实力又让沙俄长时间处在一种被再次灭国的生存阴影中。

于是沙俄不得不依靠开拓国土旁边那些比较人烟稀少的土地,扩充自己的安全区。

一方面是自信,一方面是自负,这两种矛盾的心态相互交织的情况,直到沙俄扩张领土至靠近东亚的地区,才发生了第一次改变。

实际上虽然真正爆发冲突是在清朝康熙年间,但是沙俄在外东北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势力网络,实际上早在明朝末年就已经出现了。

明朝崇祯五年,也就是公元1632年,沙俄就已经在西伯利亚东部修建了雅库茨克城,这个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质上都是沙俄实施整个外东北扩张和侵略计划的核心地带。

依赖于这座城市,沙俄组织所谓的“探险队”,对于整个外东北展开了鲸吞蚕食。

到了崇祯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643年,沙俄的势力网络早已经延伸到了黑龙江流域。

而且在这个时间段,因为沙俄本国开始逐步接受当时西方国家的技术和制度引进,导致其本国国力的进一步提升。

反过来又促进了沙俄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大幅度扩张。致使生活在黑龙江领域的少数民族同胞面对沙俄的掠夺,苦不堪言。

但此时中原地区正处于明清交替的更迭状态,同样没有办法去顾及到边疆地区的战略环境,以及沙俄的侵略问题。

这种情况直到康熙皇帝将国内外各种可能威胁其政权的挑战搞定后,才开始逐步针对于沙俄的入侵做出回应。

最开始康熙皇帝采用的对策是对沙俄进行口头上的警告以及外交上的抗议。

但是这种手段显然不能让沙俄将其已经吞下的土地交还回来,同样不秀肌肉也不可能让沙俄从真正意义上看到清朝的实力。

于是最终康熙皇帝决定调用外东北地区的军事武装力量,针对于沙俄的侵扰做出武力回应。

从1685年到1688年的三年时间内,外东北地区的清朝驻军,其中也包括当地的一些达斡尔人和索伦部落被共同动员起来。

针对于俄军在当地的核心堡垒雅克萨城展开了全方位的围困和堵截,并且多次将俄军的反击击溃。

最终使得俄军原本就比较稀少的武装力量因为各种战斗和非战斗减员损耗殆尽。

在这个过程中,清军还拔除了多个俄军在野外修筑的军事以及补给营地,让俄军失去了能够对清军展开长久作战的战术续航能力。

最终让俄军不得已宣告整个地区作战的失败。

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雅克萨之战。也正是由于这场战役,才让后来的《尼布楚条约》能够顺利签订。

休战与重开:沙俄对清朝持续百年的领土侵袭

如果仅从领土的归属上来看,《尼布楚条约》中国其实吃了一个暗亏。

实际上相对于长期与西欧进行战争以及通商的沙俄相比,以儒家文明为统治思想主导的清王朝显然是不太具备国际公法的了解。

因此在疆域划分上其指导思想也以“止战”为目的。

所以最终出现的结果是,外兴安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蒙古东北部地区被沙俄割让了出去。

虽然看上去是平等条约,但是实际上有了相当程度的领土损失。

但是如果我们结合当时的地缘局势来看,《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次年就爆发了准噶尔汗国跟清朝的首次交锋——乌兰木通之战。

这是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清朝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而不得不为之的权宜之计呢?

而且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通过条约确定了清朝对于乌苏里江已经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拥有绝对意义上的归属权。

而割让出的土地,清朝在当地没有实质上的控制权和政治管理机构,甚至连军事存在都不具备多少。

可能在清朝的眼里,这些偏远的边疆地区,本来就是可以舍弃的战略缓冲地,也说不定。

不过,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沙俄跟清朝的确联合起来开始对准噶尔汗国进行持续不断地打击。

实际上如果从统治合法性和稳定性的角度考虑,准噶尔汗国的存在,远比跟沙俄鏖战要更加威胁到清朝。

因为清朝对蒙古部落一贯采用的是“满蒙联姻”的手段。

并且在此前黄金家族的末代大汗林丹汗病死后,他的后裔将象征林丹汗法统的印信交给了清朝的第二任皇帝皇太极。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的皇帝其实也有着一定程度能够操控蒙古部落的权威。

但同为蒙古人所建立的准噶尔汗国,他的存在显然是让清朝这种权威看上去不怎么名正言顺。

出于这种目的,清朝的打击力度自然是将重心放到了对付准噶尔上。

而准格尔汗国被消灭后,它的领土自然是被清朝跟沙俄一同瓜分。

而事实上直到清准战争结束的乾隆年间,此时距离《尼布楚条约》签订已经经过了整整百余年的时间。

沙皇俄国一方面是因为从清朝这里获得了一部分的土地,再加上准格尔的一部分土地,这两部分已经暂时性的满足了沙俄对于其国土边界的诉求。

而清朝的国力处于上升的阶段,沙俄也没有勇气直接去面对强盛期的清朝。

再加上此时的沙俄将大部分精力放到了欧洲的势力扩张上,对沙俄来说,欧洲始终是他的核心区和归属地。

借由这种微妙的平衡,沙俄跟清朝维系了百年时间的和平,直到时间来到了近代。

近代我们都知道,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一个被动挨打的环境,几乎所有列强都能来对中国耀武扬威,随便搞一把中国的资源以自肥。

而清朝发展到了这个阶段,早就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活力,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于是从1858年开始,如《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还有《伊犁条约》等一系列针对于中国领土和主权掠夺的不平等条约,就由在俄国威慑下的清政府与之签订。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伊犁条约》,这件事发生的背景是爱国将领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后。

而他所对抗的正是由沙俄和英国共同支持的阿古柏政权。

这中间是否有着沙俄想要通过扶持起一个政权,来试探清朝对于边疆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和实际控制力的成分。

如果试探得以成功,这个政权确实在当地建立起一个傀儡的卫星区域,沙俄是否会借助这点亲自下场并吞更多的中国领土呢?

我们不得而知,但不幸中的万幸,我们还是粉碎了这次阴谋,尽可能地减轻了我们国家主权和领土的损失。

尾声

如果将目光放远来看,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两百年中,沙俄对于中国领土的诉求和垂涎欲滴的野心,并没有丝毫的减弱。

即使只看近代沙俄的扩张,满打满算下来,前后也侵占和割让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这么多的土地基本等于我们总领土15%的面积了。

而这给我们今天留下最深刻的教益便是,唯有自强,才能够保障国家的利益,也只有努力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才能不受殖民者和列强的欺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横... 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现在国际局势的格局。现在的联合国五常基本都是在二战中做出了极大牺牲和贡献的国家。...
原创 只... 二战后期,日本军部突然下达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动员令:要求所有所有非军事部门的人员全体上山挖松树。 不得...
原创 朱... 朱元璋一共铸了大约三十多块铁券,具体数字我们很难查验。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些铁券无一例外都是那些跟着朱...
原创 秦... “秦王宫阙霭春烟,珠树琼枝近碧天。” 姓氏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繁衍了近几千年,一个简单的姓氏背后都隐藏着...
原创 朱... 说到明朝,就不得不提它的创立者朱元璋;朱元璋完全是一个草根逆袭的人物,他是一个“穷三代”,他从小就给...
原创 曹... 曹操有25个儿子,6个女儿,其中有3个女儿:曹节、曹宪和曹华,被曹操一口气都嫁给了同一个人。那么是谁...
原创 洪... 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以推翻清朝暴政,建立人人平等自由的国度为目标,吸引了...
山西吕梁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光明日报太原10月23日电(记者李建斌、杨珏)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公布了吕梁市离石区吉家村遗址发...
原创 成... 古代皇帝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权利也是至高无上的。天下臣民都要服从皇帝的命令,皇帝身边的人的身...
宋太宗赵光义:一个不懂军事的皇... 在毛主席所写的《沁园春》中,他对于古代建功立业的帝王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情。作为建立新中国的人物,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