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先行者,带领人们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纪元。
孙中山先生所推动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孙中山先生创下了时间无法磨灭的功勋,后人称其为国父,确实是他担得起的称呼。
就是这样一个民国领袖,在他耗尽一生心血为革命奋斗后,人们对他的去世心痛不已。因此,为他建造了四口棺材,一个被摆放在了博物馆,一个里面却躺了其他人。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究竟在哪呢?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国父孙中山所创造的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所建立的中华民国对我国近代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是孙中山带领人们走出了这一段黑暗的时期。
他的一生都在为民主鞠躬尽瘁,也许就是因为过于操劳的一生,让孙中山患下治愈不了的病疾,最终在病痛中离世。
在1924年的10月,冯玉祥发动北平政变后邀约孙中山先生到北京共同商量这件大事,孙中山收到消息后立马动身北上,长途奔波曲折导致孙中山先生还未到北平就旧疾复发。
待医生仔细检查后,发现孙中山的眼球中有黄晕,诊断后认为孙中山可能肝脏里面有脓毒。到达北京后,立马送孙中山先生到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更加详细的诊断,
经多名专家的反反复会诊,确诊孙中山肝癌晚期。
孙中山的身体已经到了必须立马动手术的地步了,但他还有很多大事没有处理好,心中总放不下这些国家大事,根本顾不上自己的身体,不停医生的建议拒绝掉了手术的安排。
后来也是依靠医生和家人们的坚持不懈地劝导,孙中山先生才同意保守的治疗方式。但谁也预料不到孙中山的病疾开始迅速恶化。到了1925年一月底才施行外科手术,但那个时候孙中山的癌细胞已经扩散了,这个手术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手术失败之后,孙中山也无暇伤心,着手安排自己的后事。孙中山不仅立下了《政治遗嘱》和《家事遗嘱》,还特意写了一份《致苏俄遗书》。
《政治遗嘱》和《家属遗嘱》是由孙中山口授,汪精卫笔录。
孙中山还留下了一个“自私”的遗愿,他希望自己的遗体能够像友人列宁那样保存下来,供后人瞻仰
。可是后人建造了四口棺材,都未能实现孙中山最后的愿望。
孙中山的四口棺材
在孙中山逝世的第三天,他的遗体被运到北平协和医院做防腐处理后,装进了孙中山的第一口棺材—一副美式楠木棺材。
虽然在孙中山去世以后专家们就马上投入了制造棺材的工程中,但是这副棺材需要同时满足优秀的防腐效果和能够清晰观赏到遗体的两个要求,对于当时低生产力的中国来说是有些困难的。所以一开始所设想的水晶棺材并没有在第一次建造时就实现。
好在当时与苏联的国际关系还算不错,就求助于他们的制造能力,在他们那里定制了一副水晶棺材。但是建造时长较长,所以只能先将孙中山的遗体暂存于楠木棺材中送到香山碧云寺等待水晶棺材。
消息传开之后,不少名人来香山碧云寺瞻仰孙中山先生,孔祥熙就是其中一个人。美式楠木棺材是完全密封不透明的,孙祥熙看不到孙中山只能依靠自己的记忆去瞻仰。
他认为这口棺材实在是太寒酸了,便自掏腰包定制了一款更大的玻璃棺,随之孙中山的遗体转移到了第二口棺材里,虽然这口棺材很结实但还是不如水晶棺材好。
虽然最终这口棺材没有成为孙中山遗体的归宿,但是还是在里面存放了孙中山的遗物。
而第一副的美式楠木棺在最后成为名动天下的京剧大师梅兰芳老师的归宿。
梅兰芳去世以后,他的夫人一直在为他寻找一副好的棺材,希望自己的丈夫走得体面。周总理去悼念梅兰芳的时候得知这个情况就马上想到了孙中山闲置下来的第一副棺材,并且和梅兰芳的夫人商讨之后,决定就用这个棺材来安葬梅兰芳。
高档紫铜棺材
几天后,心心念念的水晶棺材好不容易制作完成,从苏联运输到中国的路上又出现了意外。由于工期短,制作时间被压缩,明显这个水晶棺材的做工就较为粗糙。
又由于整个材质都是玻璃材质,在运输过程又比较坎坷导致已经有地方出现了细小的裂缝,它的密封性大打折扣。为了孙中山先生遗体能够保存完好,最终还是没有使用苏联的这口棺材,但是依旧将它留在香山供人瞻仰。
经过这些波折之后,大家商议统一认为目前应该把孙中山的遗体保存完好为首要任务,瞻仰性的问题暂且放在一边。所以他们就向美国订购了一款永久性的高档紫铜棺材。
这口高档紫铜棺材长2.24米,宽0.8米,高0.65米,非常气派。而后在1929年6月1日,国民政府为孙中山先生举办了隆重的“奉安大典”,随后将其棺柩抬入中山陵的墓穴当中去,正式将孙中山的遗体最终安顿好。
虽然此后有许多谣言将蒋介石逃离大陆之后带走了孙中山的遗体,但经过核实之后都是虚假传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还安放在中山陵的墓穴当中。
小结:
虽然孙中山先生当初想要去世后能供人瞻仰的愿望没有得以顺利实现,但是无法直接瞻仰到孙中山先生的后人们并不会因此而遗忘了先生一生的奋斗。
孙中山先生依旧以“英雄”的姿态供世人相传数年。人生无法永恒存在,会被人遗忘仿佛成为常态,但是当你努力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时候,终有一些人会在山海中记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