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攻城略地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从战略角度看,一座重要城池的占领往往决定了整场战役的走向,甚至可能导致整个战略计划的偏移。因此,古代将帅在出征前都会对战略目标进行详细的合理安排。从大的历史视角来看,中国古代的军事行动,尤其是灭国战争,通常都是由北至南、由东至西展开的。这种思维定势主要源于古代冷兵器时代,地理环境对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形导致河流源头几乎全部发源于西部高山平原。由于水军顺流而下所产生的动态势能,往往是敌对目标难以承受的。此外,北方平原辽阔,适合马肥体健的骑兵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向南方展开攻击。因此,中国历史上,北方平定南方相对容易,上游平定下游较为顺利,而北伐取胜、溯流取胜的情况极为罕见,朱元璋的北伐是为数不多的例外。 在这样的历史地理环境影响下,谁能够率先占领上游重镇战略要地,谁就能够占据统一天下的地利。襄阳保卫战就在这种情况下爆发。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台下被南宋守军击毙,蒙古贵族陷入了争夺汗位的战争。最终,忽必烈在汗位争夺战中脱颖而出。考虑到蒙哥的前车之鉴,忽必烈决定放弃四川,选择通过中路沿江而下,攻伐南宋。这一决定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战略部署。 然而,如何打破南宋的防线,完成战略目标呢?蒙古水师的刘整提出了“欲灭南宋,先取襄阳”的战略方针,而忽必烈接受了这一构思。在1268年9月,蒙古大军水路进攻,对襄阳城展开了激烈的攻势。刘整亲率蒙古水军封锁汉江、襄水等河流,切断了襄阳城与南宋朝廷的联系。面对岌岌可危的形势,南宋朝廷派遣宋帅范文虎率领增援襄阳守军的物资。刘整则在江面上截杀范文虎的部将张顺,使襄阳守军彻底断绝与南宋中央的联系。尽管如此,襄阳守军官民不畏生死,居高临下坚决守卫城池,面对蒙古军队的猛烈攻势,他们凭借着坚实的城池防线,抵挡了多次强攻。在攻城战中,蒙古人见困扰于襄阳的坚守,甚至动用了“回回炮”这一当时的杀手锏,试图破城而入。然而,襄阳守军以居高临下的地利,竭力死守,使得蒙古人的多次强攻无法奏效。经过长达六年的激战,最终,襄阳守军不敌,蒙古大军攻入城内,对襄阳城进行了残酷的屠城行动。襄阳保卫战成为一场历时六年、浴血奋战的生死博弈。南宋军民在这场战斗中没有放弃国家责任,也没有忘记自己是大宋子民。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汉人刘整却叛国投敌、引狼入室,最终也未能善终。
总的来说,襄阳保卫战反映了中国古代战争的特殊格局和历史地理环境对战略部署的深远影响。南北地理差异导致了战略方向的一贯选择,而襄阳保卫战则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的一次生动实践。这场战斗中,蒙古大军与南宋守军的激战,体现了军民齐心、生死与共的英勇精神。然而,叛变的刘整也成为这场历史戏剧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他的背叛令整个襄阳城陷入绝境,最终的结局也昭示着历史的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