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日本作家陈舜臣,在他的小说《三国史秘本》中对曹操迫降百万青州黄巾提出了质疑。因为黄巾军人数众多,而且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人都被黄巾军杀死,曹操是如何凭借几千人马击败并迫降百万之众的呢?这确实是个问题。
公元189年(初平元年),曹操在陈留己吾起兵讨伐董卓。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这说明讨董之时,曹操军队人数为5000人,然而曹操在汴水被徐荣击败,损兵折将。后来曹操和夏侯惇到扬州募兵,好容易招募了4000人,结果因为缺粮食,士兵哗变都跑了,最后仅剩下1000人左右。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曹操在东郡大败于毒、白绕、眭固、於扶罗等,袁绍表其为东郡太守。曹操击败于毒、眭固等人,应该能收降一部分降卒,但是兵马也不会超过万人。因为多年以后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透露,当初并不是不能多招人马,只是不想多招兵,怕生出意气之争。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声势浩大的百万青州黄巾军攻打兖州,兖州刺史刘岱打算派兵迎击,鲍信劝阻说:“目前贼兵有百万之众,百姓惶恐震惊,士兵毫无斗志,不可抵挡,我看贼人兵眷混杂,前后相随,贼军中也没有辎重粮草,只是以掠夺维持生计。如今对策,不如让部队养精蓄锐,先采取坚守,贼众想战不得,想攻又不能,其势必然离散而去,然后选拔精锐士卒,就能打败他们了。”
刘岱不采纳鲍信的意见,结果兵败被杀。刘岱身为兖州刺史,能够组织起来的军队肯定不会少于曹操,但是在野战中却被黄巾击败,最终落得身死的下场,可见黄巾军的战斗力。刘岱一死,兖州群龙无首,鲍信、陈宫等人运作迎接曹操入主兖州,抵抗黄巾军。
据《魏书》记载,曹操认为黄巾军得胜后骄傲轻敌,于是设奇兵在寿张迎击黄巾军,曹操与鲍信先到达战场,身边步骑只有一千多人,结果突然遭遇了黄巾军,曹操大败,死了几百人。鲍信拼死救出曹操,但鲍信自己被黄巾军杀害,后来大军赶到,才勉强打败黄巾军。
这段记载还原当时了的激烈战况,黄巾军经历战阵的磨练很多,而且多次取胜锐气十足。曹操的军队中老兵少,新兵没有经过历练,全军非常恐惧。曹操披甲婴胄,亲自激励将士,明劝赏罚,部队才重新振作起来,寻找机会攻击黄巾军,青州黄巾才稍稍退去。
当时黄巾军的头目还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当年你在济南(曹操任济南相)时,毁坏了那些淫祠神坛,这与我们太平道的教义是相一致的,看上去你似乎也是同道中人。汉家气数已尽,黄天当立,不是个人的力量可以阻止的,你现在怎么还执迷不悟呢?”
此后战斗的描述却很粗略,只说曹操设了奇伏,早晚与黄巾军鏖战,每次都有所斩获,最终黄巾军退走。关于黄巾军投降记载就更简单了——曹操追黄巾军到济北,冬天,黄巾军请求投降(乞降)。曹操接受了黄巾30万降卒,男女共百万口,从中挑选出精锐,是为青州兵。
综合以上分析,是没法看出曹操是靠着击溃黄巾军迫降他们的,反而更像是黄巾军主动投降了曹操。因为曹操再能打,军队也不超过几千人,不存在包围数量如此众多的黄巾军的问题。所以只能是追着打游击,搞偷袭,让黄巾军疲于奔命,最终选择在黄河边上投降曹操。其中还有两个关键因素:
第一,粮食。青州黄巾之所以攻入兖州,说白了就是来吃饭的。因为自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以来,青州就已经残破不堪,黄巾军说到底不过是一群吃不上饭的老百姓。所以他们拖家带口的只能四处“找饭吃”,吃完了青州去吃兖州,在兖州游荡了大半年,也没打下几座城池,冬天到了,没得吃了只好投降曹操,这样才能活下去。
第二,黄巾军认为曹操是“同道中人”。在袁绍、公孙瓒这些官僚士大夫看来,黄巾军是妥妥的反贼,所以他们杀起黄巾军来毫不手软。而从黄巾军给曹操写信的举动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曹操是多少能够接受太平道的教义的,不投降就饿死的情况选择曹操似乎也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因此,我认为与其说是曹操打降了黄巾军,不如说是黄巾军主动投降了曹操!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