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当年,曹操在碣石山上写下了《观沧海》,这首诗表达了他宏大的志向。曹操费尽心机,联合众诸侯推翻董卓,再挟持汉献帝获得军权,他的种种行为不就是为了统一天下吗?
然而,现实却总是有所出入,
虽然
魏
国成为了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但魏国却仍没有达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魏国真正的掌权人是曹操,所有的兵权也都握在他的手中。
因此,魏国未能完成大业的主要原因还是在曹操的身上。
由古至今,很多名人都对曹操做出了评价,但大多数人都认为曹操是个奸诈狡猾的人物。直到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后,大家才后知后觉,认为曹操的确是个枭雄。就曹操未能统一三国的这个问题上,毛主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曹操身上存在着两个致命缺点。
一、刘备的观点
最了解曹操的人非刘备莫属,两人斗了一辈子,自然清楚对方的特性。公元198年,刘备被吕布赶出徐州,转而驻扎于小沛。那时,刘备恨极了吕布,他没想到吕布竟倒打一耙,非但不感谢自己的收留之恩,反而还将自己给赶走了。
在听说吕布派下属拿着黄金去购买战马时,刘备便直接将黄金都给抢走了。一怒之下,吕布便派高顺和张辽联合攻击刘备。然而,刘备三兄弟输得一塌涂地,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前去投靠曹操。
曹操在接纳了三人后,曹将程煜等人却建议曹操将刘备给杀掉。然而,曹操在经历了兖州一事后,变得愈发成熟,所以他不肯杀掉刘备。不仅如此,他还举行了“煮酒论英雄”。
经过“煮酒论英雄”后,刘备便对曹操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认知。后来,刘备曾说过,
曹操是一个急躁、暴戾、狡猾的人,这几点就注定他无法成大器。
刘备还表示自己会成为与曹操完全不同的人,这样才会获取成功。
刘备的见解虽然是正确的,但他最终也没有统一天下。跟曹操相比,刘备的名声更好,但他的影响却远远不及曹操。另外,刘备和曹操就像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他们虽然是个体,但却无法分割。既然如此,刘备的观点又怎样说明问题的关键呢?
二、李世民的观点
唐朝的李世民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表示,
以曹操的军事才智,他完全能够成为一名优异的将军。但如果曹操要想成为一代君王的话,单凭他的才能,是肯定不行的。
李世民也曾上过战场,浴血奋战,他也与亲兄弟争夺过皇位,并亲自杀死了皇帝,他也曾逼宫,迫使父亲成为太上皇。然而,李世民能够顺利登位,因为他懂得治国之道,而这与他的聪明才智分不开。
再说回曹操,
李世民认为他
只知道带兵打仗,完全不理治国之事
。如果要想成为帝王的话,那就不能只顾着打仗。帝王必须将江山社稷放在心里,懂得治国之道,否则,无论做什么,都只是徒劳。
事实也的确如此,曹操一生都奔赴在前线,但他的处境却并不好过。曹操不仅要对付敌人,而且还要提防汉献帝。也难怪,曹操会通过将女儿嫁给汉献帝来牵制他。
李世民的观点纵使有一定道理,但他却没考虑到曹操的背景。在那个时代,倘若曹操完全将兵权交付给其他人,那他则只有死路一条。
当时,虽然有很多人都忌惮曹操,但这些人却又想取而代之。然而,曹操将所有兵权都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大家才没有轻举妄动。因此,李世民的观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能指出问题的关键。
三、毛主席的观点
众所周知,毛主席非常爱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在抗日战争期间,毛主席能够在后方制定出完美的作战策略,其实也与这些书籍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三国演义》中,毛主席最欣赏的主角就是曹操。根据记载,毛主席曾多次为曹操鸣不平。也正是因为毛主席的不同见解,曹操的形象才有所转变。1966年,毛主席当众指出了曹操的两个缺点:
一是举棋不定,二则是无法做到严以律己。
赤壁一战中,魏军原有绝对性的优势,但最终却大败。战败后,曹操怒不可遏,随即传下军令,从此以后,只要是上阵打仗的将军,如果打了败仗,那就要受到惩处。
如果军队因此而受到损失,那就要被罢官。毛主席在阅读到这段材料后,便在原文上方写了一段眉批,内容大致则是批评曹操那严人宽己的做法。
毛主席的这两个观点犀利指出了曹操无法成大事的关键,的确,曹操原本有好几次杀死刘备等人的机会,但却因优柔寡断而错失良机。再加上
曹操此人无法严以律己,所以他很难成大事。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宛城之战中,张绣原本已经投降了。然而,曹操却与张绣的婶子做了苟且之事。此举激怒了张绣,他便带军突袭曹营,杀死了曹昂、典韦等人。
曹昂是曹操的嫡长子,由于他的过世,曹植和曹丕才会因世子之位而反目成仇。由此可见,在大事面前,曹操有时表现得有多不靠谱。倘若曹操能够克服这两个缺点,那他统一天下的大业也指日可待。
结语:
在某种程度来看,刘备和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是非常合理的。然而,他们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评价曹操的。刘备知道曹操的缺点,并将这些缺点作为反面教材,要求自己不能有同样的缺点。
而李世民则是站在帝王的立场上,再结合着自己的经历,对曹操进行了一番评价。因此,对这两人的评价并不客观。
至于毛主席,他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看待曹操,并通过处事方式和细节总结了他的缺点。毛主席的见解非常中肯,毕竟在很多方面,曹操都是因为这两个缺点而误了大事。
参考资料:
《三国志》
《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