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逆北
01汉文帝陵墓被发现,传递出哪些信息?
汉文帝的陵墓霸陵被发现了。
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线上发布会,向外界公布了西安东郊考古的最新成果,其中,位于陕西西安东郊白鹿原的江村大墓,被最终确认为汉文帝的霸陵。这一发现,不但修正了原先学界将霸陵定位于西安东郊凤凰嘴的提法,还让汉文帝刘恒,这个较少引起他人注意的西汉王朝君主,拉回到公众的视野中心。
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被发现后,外界的看法不一,其中有一种声音是这样的——司马迁的《史记》中,不是说汉文帝自己提倡“薄葬”吗?为什么他的墓会这么容易被发现呢?
在笔者看来,这种观点实际上有些书生意气了。答案很简单,皇室的“薄葬”和民间普通老百姓的“薄葬”,其规模能够划等号吗?退一步讲,即便是当时的民间百姓,虽然在陪葬品的数量和价值上不一定能超过皇家,但也很讲究。毕竟这一时期已经不再是汉初时候百废待兴的那种残破局面,而是已经进入到了盛世。
另外,从这次白鹿原考古现场的抢救发掘成果来看,出土的仅仅是一些彩绘陶俑,并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文帝生前曾提出自己的墓葬中不能出现金、银、铜和锡,与事实是较符合的。
(汉文帝霸陵发掘现场)
当然,这一说法还得稍做些保留,那就是墓葬曾被盗墓贼破坏过,可能会有一些有价值的文物流失。不过若真是这样,总会留下一些珍贵文物的线索或者蛛丝马迹,而不至于仅有陶俑出土吧?
02汉文帝为什么主张节俭?
说来说去,所有问题还是指向一个点上,那就是汉文帝刘恒到底有没有食言?他在世之时所极力强调的“薄葬”简朴之风气,到底是帝王作秀,还是发自内心呢?西汉朝廷到底有没有遵循文帝生前的意志呢?
对于汉文帝的简朴人设,其实早在西汉王朝中后期,就有人提出了质疑。当时,汉成帝询问宫廷内的大儒刘向关于汉文帝在位时期的政事,刘向对文帝奉行黄老之学颇多微词,认为文帝的礼教做得不够,除此之外,刘向虽然肯定了文帝本人是“节俭”的,但是未央宫前殿内部却都装饰以黄金。
当然,未央宫的奢华装点是否为文帝本人所为,还得画个问号,因为《汉书》中记载文帝刘恒“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简单地讲,就是汉文帝即位后用得都是前任给自己留下的东西,和他本人关系不大。毕竟《史记》中也曾记载,汉文帝想建造一个花费百金成本的露台都要犹豫半天,最后不了了之。刘向所言的未央宫宫殿内部黄金装饰,怎么可能是汉文帝所为呢?
对于一个盛世君主来说,个人生活过得奢侈一些,可能算不了什么。可是如果我们细究将会发现,汉文帝在位时期的西汉帝国,还与真正的盛世存在一定的差距。固然,《史记》中记载这一时期社会犯罪率下降、太仓里堆积的粮食都多得装不下,以致于腐烂。社会经济整体积极向上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可是,问题恰恰出在了政治上。西汉王朝所面对的一系列治理难题,让汉文帝始终踏实不下来,这可能才是文帝会主张“节俭”的又一层原因。
汉文帝刘恒在即位之前,被封于代国,靠近抵御匈奴的北部边境,可能对帝国这一外部威胁有不同于他人的深切体会,文帝母子早年不被刘邦所待见,父爱几乎为零,这种不完整的爱,也影响到了文帝的身心成长。
换句话说,他对于生父汉高祖刘邦,只有一种模糊的尊敬。因此,他大可去丢开“祖宗之法”,重新贯彻自己统治帝国的新思维。但是,当他到了长安后才慢慢发现,在中央,军政大权为汉初的功勋阶层所把持,如太尉周勃直接掌握了都城的大部分禁卫武装。而在地方上,诸侯王势力蠢蠢欲动,随时可能抛弃对中央政权形式上的忠诚,起兵造反。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受限于复杂凶险的政治环境,汉文帝刘恒决定谨慎地延续汉高祖刘邦晚年所制定的休养生息政策,他自己也身体力行,让宫廷生活标准接近于“简朴”。因此,汉文帝的“节俭”人设,实际上也是逼出来的。
(影视剧中的汉文帝刘恒)
03选取陵墓问题中的政治考量
但是,生活标准的维稳甚至是降低,不代表皇帝本人对权力斗争也会佛系。当他逐渐适应了长安的新生活后,便开始限制军功贵族的权力,让以周勃为首的这批开国功臣们离开都城,分散到自己的封地去。另外,在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难制的问题上,文帝也采取了外松内紧的策略,即表面上“听之任之”,实则将势力最大的诸侯,如齐王的封地一分为六,对于图谋造反的淮南王,也采取了“广建王国分其势”的行动。
但是,诸侯王的势力还是太大了,远非朝夕便可清理的,当年齐王挥动大军逼近函谷关口,给关内造成极大震慑的往事,虽然是把枪口对准“弄权的外戚诸吕”,但丝毫不影响权力欲日增的文帝本人进行“角色代入”。
“万一诸侯的军队是冲自己来呢?”
因此,作为帝国的当家人,他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即有一天西汉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王开战。那么,保卫关中龙脉,成为了首要战略。
据秦汉史学者研究考证,汉文帝将自己的这一忧虑,和陵墓布局结合到了一起。汉文帝的霸陵所在地白鹿原,便位于连接关东和长安的函古道和武关道之间,这是拱卫长安的要隘之一。
汉文帝将自己的陵墓安置于此,很难说没有制衡关东诸侯的意思。试想,帝王陵墓一般都需要专门的守陵人,除此之外还需要皇室调派军队巡逻拱卫。当白鹿原附近的军事力量逐步增强,长安城本身也就变得更安全了。
由此可见,汉文帝刘恒的陵墓选择,本来也没有把“厚葬”太当回事,而是仍关注于解决困扰帝国的政治难题。文帝刘恒不愧为一个有眼光的政治家,这时候再去纠结他的“节俭”人设有没有坍塌,反而显得格局小了。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
吕思勉《秦汉史》,商务印书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秦汉史》,中华书局
马永嬴《汉文帝霸陵选址研究》,《考古与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