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社会,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作威作福,清政府签署了众多不平等条约,随之而来的是巨额赔款,这些钱只能从老百姓身上剥削,阶级矛盾日益加深,广大饥寒交迫的百姓被迫揭竿而起,鸦片战争后大大小小起义总计100多次。
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属太平天国运动了,太平军自兴起以后迅速席卷大半个中国,鼎盛时期与清政府分庭抗礼,这场运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清政府的自我觉醒,终于意识到自己是何等腐败,朝廷开始注重军事发展,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发展军事。
朝廷的八旗军早已不堪一击,因此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地方军上,要求各地官员依据实际情况操练军队,涌现出了众多军事人才,其中以曾国藩的湘军最为出色,湘军最初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后来以这支部队基础,分化出了湖南抗战部队,继续在抗日战争中大放异彩,曾国藩究竟用了什么办法训练出了这支部队呢?
清朝最初的军事依仗是八旗军,总计二十多万人马遍布在全国各地,一旦爆发战争,就会集结起来投入战场,起初八旗军威力十足,如同虎狼之师所向披靡,是清朝入主中原的重要力量,不过随着满清坐稳了江山,战争相对减少,安逸的生活让八旗军得不到锻炼,加上军队内部腐化,战斗力急剧下降,训练更不积极,据说乾隆年间每月仅仅举行三次训练,这群只知道安逸享乐的士兵到最后连战马都跨不上去。
可见无论曾经有多么辉煌,一旦懈怠停滞不前也会变得平庸,正是因为八旗军的不堪重用,几次大战之后彻底让统治阶层见识到了军队的腐化程度,根本不能把重任交到他们手上,反而是绿营军表现出色,从原本的辅助角色转变成了主力部队,不过绿营成立之初并不是为了作战,只是起到支援作用,因此绿营内部鱼龙混杂,也没有经过像样的军事训练,一次两次还行,也不是长久之计。
何况绿营的特性导致士兵们不光要打仗,还要跟许多杂活,军饷还只有八旗部队的一半不到,久而久之绿营士兵心生不满,为了养家糊口,许多绿营士兵经常私下外出经营生意,尤其是清朝中后期,挂名“吃空饷”的人不在少数。
名义上有五十多万的绿营实际上一半都不到,更何况这些人不受重视,平时训练也十分懒散,战斗力可想而知,也就比普通百姓强一点罢了,种种原因导致满清军事实力下降,备受列强欺压。
等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起义军出兵迅猛,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打下南京,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还建立起与北京对立的政权,太平军也是一帮平头百姓组成,并不是神兵天将,战斗力也极为有限,之所有取得这样辉煌的战果,更多的是满清军队的不作为,无论是主力八旗军还是绿营士兵,面对气势如虹的起义军,还没开打气势上就输了,一次次的失败终于让统治者失去了信心,决定放权组织地方团练。
曾国藩在湖南创建的湘军,成了晚清最知名的一支军队,也是抵抗太平军的中流砥柱,不过很多人都在想,曾国藩究竟做了什么,在腐朽的王朝训练出了这样一支部队。
曾国藩还没进化成“曾剃头”之前,只是一个文官,正是因为文官属性,让曾国藩注重军队纪律,为此制定了许多严格的规定,例如在军营中必须明确上下级关系,做到令行禁止,只要是上级提出的命令,无论对错必须执行,在兵员挑选上,曾国藩也费了一番功夫,选的人都是性格淳朴的平民,那些生性奸滑的地痞无赖通通都被打发走了,保证了军队的纪律性。
选好了人之后,曾国藩开始加紧操练士兵,湘军的装备并不好,也就比绿营所用的武器强一点罢了,对此曾国藩注重士兵素质,进行十分严苛的训练,每日都要亲自监督,加大军队的训练强度,经常在军中举行格斗比试、联合训练等项目,提升彼此之间的配合程度。
在这样严格的训练下,曾国藩终于打造出了一支强悍部队,渐渐地拉开了与其余部队之间的差距,当然湘军毕竟刚刚是组建而成,作战经验方面肯定会有欠缺,第一次正面对抗太平军的时候就吃了大亏,不过失败并没有摧毁这支部队的信心,反而是从失败中吸取经验,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经过一番精心准备之后,再次向太平军发起挑战。
湘军与其它部队不同,他们在作战的时候懂得以退为进,面对敌人不急着发动冲击,而是提前组好部署,完善防御工事,有了胜算之后才会发动冲击,懂得彼此之间相互配合,有完善的攻防体系,这样的部队在晚清少之又少,而这也是湘军最终击败太平军,重新占领南京的诀窍。
其实论武器装备,湘军实在拿不出手,就拿绿营军来说,如果训练刻苦一点的话,也能达到湘军的作战水平,相比之下湘军从上而下团结一心,严格执行了上级传达的命令,曾国藩用实际行动确保了湘军做到听命令、打硬仗的基本要求,当然这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可以说曾国藩的湘军成了晚清的救命稻草,让腐朽的王朝至少延长了5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