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咸丰皇帝应该是满清最后一个有可能挽救满清及中华命运的皇帝了;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的对朝政改革。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同时,罢斥了道光朝军机大臣穆彰阿、耆英等。
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最后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咸丰朝以后也因企图重新扭转对内交外困的局面而开启洋务运动。颇有几分日本明治天皇的作风,但可惜死的太早了,“洋务运动”还只是初显成效而已,最后无奈夭折。
咸丰皇帝31岁就死了,咸丰皇帝临终前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三、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代表母仪天下的权力,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代表统一天下的权力,并下发“派载垣等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的上谕。
当时咸丰皇帝的正宫皇后是孝贞显皇后,后被封为慈安太后,为东宫太后;但是由于慈安太后没有儿子,所以咸丰皇帝的继任者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的儿子,而慈禧太后母凭子贵,后被封为西宫太后;但是西宫太后总体来说,其实比东宫太后略逊一筹。
但是后来没想到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但是在1881年的时候,才43岁的慈安太后,却突然暴崩于钟粹宫,死因成谜。至于为何暴崩,历史说法有很多,比如慈禧太后在外偷人,怀孕后被慈安太后发现了,慈安太后要找慈禧太后麻烦,结果被慈禧太后提前下手做掉了等等。
在一部分影视作品中和个别清史研究员的眼中,慈安虽忠厚老实,却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傀儡太后,是一个缺乏政治才干、事事依赖慈禧的一个人,这样的看法未免太偏颇了。事实上真实的慈安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慈安在一个锦衣玉食、天生就能享受荣华富贵的大家族中长大,又怎么可能没有一点学识呢?
既然所有人都公认慈安是一个忠厚、老实、善良的人,慈安又拥有母仪天下的高修养高素质条件,那慈安又怎么会是一个在完全没有知识熏陶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呢?说慈安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是完全没有依据的。
其实慈安太后的政治能力和完全完全不比慈禧太后低,可以说“同治中兴”的幕后最大功臣就是慈安太后,慈安太后才是真正的一心为国,将钱都拿出来做“洋务运动”;而慈禧太后只会败家而已,把钱全拿来满足个人私欲;至于慈安为何死在慈禧之手,只能说是有心算无心吧。
1881年的时候,慈禧太后去掉了对她压制最大的慈安太后,然后又在1884年通过“甲申易枢”罢免了对她帮助最大的“枕边人”恭亲王,从此慈禧太后大权在握,后虽还政于光绪皇帝,但是却一直在暗中牢牢操控着大清的所有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