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国人才,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了。一九五五年,我国首次推行了军衔制度,同时也推行了行政级别的工资制度。然而我国在拟定军衔名单的时候,
出现了一个问题。
有一个人在当时并没有担任什么特定的职位和军衔,所以现在给他安排职务的时候无法确定。但是那个人在新中国成立时
做出了不少贡献。
于是,事情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大家左右为难。
最终经过商量过后,决定把这个情况跟上级汇报一下,毛主席得知了这件事情,说道:
“党是不会忘记每一个为革命和中国付出努力的人”,
最终经由主席特批让他享受了元帅的待遇。这个人究竟是谁呢?为何他的授衔让人拿不定主意?他为中国都做出过什么贡献能让毛主席为他特批?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个事。
?老革命家,郑位三
那个让毛主席特批授予军衔的人就是郑位三,他在一九二五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是一位老革命家
,也是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一九四七年,由刘伯承和邓小平同志率领的军队进入了大别山,他们完成了千里奔袭的任务,在这里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发展了许多的新四军,革命人士,
而郑位三就是这里的创始人之一。
(左)邓小平(右)刘伯承
郑位三原名叫做郑植槐,是湖北省黄安县人,于一九零二年出生,病逝于一九七五年。一九一八年的时候,郑位三考入了湖北省甲种工业学校。在学校参加考试时,曾经考了个第三名而闻名。
之后大家问起他是谁,有人说就是那个考了第三的人。由此,大家便调侃他,
称他为“郑位三”,
后来他干脆改名叫做郑位三。之后只要一提及郑位三这个名字,大家就都知道他是谁了。
郑位三
一九二五年,郑位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也是在那个时候,他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中去。之后由于其优秀的表现,在一九二七年的时候,担任了中共黄安县县委委员和县委书记。
那时候,正逢大革命失败,他不愿革命就此失败,步行了很远的路程才走到武汉找到了党组织。之后在“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引下,他组织并参加了黄安秋收起义,拉开了麻黄起义的序幕,
就此成为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一九三零年,受上级组织安排,他先后担任了鄂豫皖特苏维埃政府的内务部长,财经经济委员会主席,代理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长,还有中共鄂豫皖省委委员等职位。一九三二年,蒋介石当选为了“剿匪总司令”,在他的带领下,三十万士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发起了第四次反革命围剿行动。蒋介石带领部队进入鄂豫皖地区后,当地的百姓人心惶惶,开始计划作战安排和撤离计划。
当时红四方面军的主力已经撤离了鄂豫皖地区,在这个危急的时刻,当时郑位三作为根据地的最高领导人,肩负起了鄂东北道革命斗争和稳定人心的责任。为了稳定住当时老百姓的情绪,让本来混乱的形势稳定下来,郑位三做了许多工作。首先他作为最高领导,
亲自参与了这次的游击战斗,
和大家共同面对。
红四方面军
他请示上级要先对下级的县,区乡发出积极抗敌的通知,鼓励大家尽最大的努力巩固党和组织,不要让让党和政权受到损害。
又提出“边战斗,边生产”的口号,他在战斗中不断鼓励大家一边对抗国民党,一边继续生产粮食,发展经济,坚决和他们进行对抗。
他以身作则的精神影响了当地的百姓,鼓舞了他们的士气。他还带头组织大家拿起锄头,和敌人斗争。
然而当时的情况一度危险至极,蒋介石趁着红军撤离了鄂豫皖根据地,带领着张学良和大批部队来到这里进行重点围剿。
可见当时情况多么凶险,再加上红军主力军离开后,这剩余的兵力,大都是老弱病残。以当时的兵力根本无法和张学良带领的军队对抗,于是郑位三开始
号召当地的群众个人参与对抗。
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郑位三仍旧坚持建立地方武装,并且积极支持红军的工作。鄂豫皖根据地在他的带领下,原本混乱的情况变得井然有序。下面的县,区,乡村几乎都建立了游击队小组,还有独立团和战斗营。
他差不多召集了5000多人参加武装斗争。为了帮助重建红二十五军,郑位三同志经常奔波在部队和百姓之中,大力宣传积极抗击国民党,支援红军。他为当地红军的重建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当时,在他的奔走游说下,许多地方武装和敌人武装力量都加入了进来。当时光在鄂东北就有成千的百姓加入了红二十五军,
为军队的扩充注入了不少力量。
郑位三
?游击作战,痛失家人
面对国民党蒋介石和张学良的联手围剿,郑位三作为游击战的总司令,他的家人也不幸遇难。一九三三年,郑位三带领的鄂豫皖根据地的游击队,为了躲避敌人的围剿,在山上和敌人进行周旋,由于长时间在深山老林里躲避,所以很多人在山上感染上了毒疮,郑位三和他的父亲也没有幸免于难。
鄂豫皖根据地的游击队
因为郑位三的父亲年龄比较大,身体又比较弱,母亲和妻子也因环境恶劣,最终都不幸离世,只留下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儿。
短短的时间里,家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开。接二连三的打击,让郑位三心痛不已,可是他没有时间沉溺于悲伤之中。战争还没有结束,革命也尚未成功,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于是他将自己的女儿交给弟弟郑植惠,郑植惠一边背着侄女一边和敌人斗争。
这里还有其他的百姓,如果放松警惕的话,还会有更多的人牺牲在这里。为了剩下的人,为了他们的家人,郑位三重新振作起来指挥战斗,鼓励剩下的人坚持下去。
每次游击战打到一个地方,郑位三就在当地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思想,给他们做政治工作,指导他们如何参加武装斗争。和每个地方的群众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使游击队伍越来越壮大。之后在和红二十八军一起参加战争的时候,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正规的部队。
游击队
然而这并不是他发展壮大起来的唯一一支队伍,在之后的抗战过程中他也做出了许多贡献。之后他便加入了红二十五军,跟随部队转移去了别的地方,建立新的根据地。
当时他担任的是政治部主任一职,随军过程中,
他和战友们同吃同住,亲切热情的和人交谈,丝毫没有架子。
只要一闲下来,他就给部队里的士兵们做思想工作,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还经常给他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所有底层的很对士兵都喜欢和他呆在一起。
郑位三
?艰苦简朴,认真负责
郑位三生活上并不太注意自己的形象,总是穿着一身简朴的衣裳,打扮就像一名农民一样。他为人憨厚,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年纪虽然不大,做事却很沉稳,平易近人的性格让他在军中人缘很好。
他为人十分健谈,也确实适合担任政治部主任一职。不管是和士兵也好,还有商人群众也好,他都能很好地融入他们,和他们交流谈话,让人没有距离感,十分适合宣传红军和革命,给人做思想工作。
郑位三
一九三五年,红二十五军向北部转移,郑位三留在陕南一带,组织地方武装行动。在这里他又一次组建出了一支队伍,红七十四师。
当主力部队离开后,敌人再一次攻击鄂豫皖地区,郑位三采取了游击战的方式,带领着红七十四师
将敌人弄得团团转,给了敌人沉痛一击。
之后由于现实条件比较落后,红七十四师一度和中央失去联系,这段时间基本是由郑位三带领指挥的。
这支队伍也是他亲自组建的,慢慢地由少数的人,变成了一个师的单位。指挥部队行军,后勤工作,给部队补充战力,基本上这些事情都是由他负责的。因为部队的电台坏了,接受情报困难,郑位三只能一边行军一边向当地的百姓打听消息。
或者截获敌方的信件,看报纸等等来判断当时消息的准确性。七十四师在行动中几次陷于危险境地,在生活之间徘徊。每到达一个地方,郑位三就发挥自己的好口才,给当地的群众宣传新思想,鼓励他们加入红军,参加革命。在他的努力下,七十四师发展地越来越壮大,拉拢了不少人。
由于长时间的东奔西走,身体就出现了问题。但是他并没有减少和敌人周旋的意志,
每天仍旧坚持和战友们同吃同住,
在鄂豫皖地区和敌人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抗战时期。之后打退了敌人,将七十四师的作战精神发扬光大了。
抗日战争时期,因为日军大肆抢夺百姓的物资,导致国内经济紧张。郑位三再次发挥了自己能言善辩的口才,在宣传红军的同时,号召大家创办合作社,给军队提供经济支持。
除此之外,他还建立了一套提供秘密情报的体系,为中央传递了不少有价值的消息。
他可谓是一名全才了,既能宣传,又能带兵打仗,还能挣钱,是共产党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为党为国家人民作出的贡献,数不胜数。
?特批军衔
在早期的革命斗争中,也有人政治立场不坚定,经常有人浑水摸鱼,弄得党内部一片混乱。郑位三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坚持革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九五零年,中央决定对当初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军功的将士们授予军衔。但是,新中国刚刚成立,内部还有许多事情急需解决,也不太稳定。此前也提起过授予军衔的事,但是由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实行。
这件事,事关所有为革命奉献过的将士们,十分重要。
革命烈士
授予军衔不但可以鼓励将士们不断进取,还有利于军队的管理。当时国内参考了苏联和朝鲜的军衔制度,又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一套适合我国的军衔制度。在授予军衔的时候,
像叶剑英,贺龙,陈毅等等纷纷谦虚礼让,没有一个人有抢功劳的想法。
根据当时的资料记录,当时有超过五十万的人接受军衔授予。郑位三在一九四八年,因身体不适,就卸任回家了。于是有人在给他拟定军衔的时候,拿不定主意。如果授予军衔的话,他当时并没有担任职位。可是若是不给他授予军衔的话,他又确实为革命付出过巨大贡献。
毛主席得知他的事情后,
特批他按照行政三级待遇。
虽然此刻授予军衔的时候他卸任了,但是国家并没有忘了他在之前的战争中为革命和党作出的贡献。
此时的郑位三没有职位,但是却享受了堪比元帅的待遇,这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是不会忘记任何一位有功的人的。
郑位三为中华人民解放事业和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历史也会将他的精神永远地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