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尼布楚谈判现场(1):缺乏经验的清朝代表过早透露底线
创始人
2025-07-25 23:03:18
0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五月,清军进行了收复中国领土的第二次雅克萨之战,面对坚城,决定筑长围困 之。康熙致函沙皇(由来京的荷兰使臣转致,并分路致送俄国),希望沙皇令俄军撤离中国领土,划定两国疆界,“永相和好”。雅克萨被围数月,守军绝大部分伤亡病殁 ,危城旦夕之下,这时俄国政府接受清政府举行谈判的倡议,派以戈洛文为全权大使的代表团,与中国政府代表团举行谈判。

1、

中俄双方第一次谈判的地点约在色楞斯克。康熙任命索额图、佟国纲为钦差大臣,索额图居首,为尼布楚谈判首席钦差大臣,佟国纲次之。

使团成员有左副都御史马齐,护军统领马喇,都统部坦,兵部督捕侍郎张鹏翮,兵科给事中陈世安等。耶稣会士法国人张诚,意大利人徐日升担任翻译 。中国使团起程的前一天,康熙在“接见两位钦差大臣和他们的随员时,他和国舅(佟国纲)、索三老爷(索额图)和马老爷(马齐)进行了秘密的谈话。”(《张诚日记》《清史资料》第5集)商议有关谈判事宜,确定方针。

“上谕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等曰:黑龙江之地,最为扼要。……朕以为 尼布潮(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稍 弃之于鄂罗斯。”同时应索还逃人,“否则,尔等即还,不便与被议和矣。”(《清圣祖实录》卷135)赐索额图望远镜一架(西洋产的以后要归还),御马、宝剑及衣物。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五月二日,中国使团起程,出德胜门,经内蒙、喀尔喀蒙古,前往色楞斯克。在德胜门外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十四岁的皇太子允礽前往送行。以索额图为首的使团成员和官兵列队迎接太子,“索三老爷背后一面金线织锦画帝国幡龙的大旗”迎风招展,众人遥对皇宫行三跪九叩大礼,向皇帝辞行,然后北上。由于人马众多 ,又需穿行沙碛,为就水草之地,使团分为相距不远的三路行进。

正当使团北进之时,塞北大漠风云突变。六月初,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汗噶尔丹率三 万骑越杭爱山,分路突击喀尔喀蒙古左翼土谢图汗和车臣汗及宗教领袖哲卜尊丹巴。

土谢图汗之子噶尔旦台吉于特木尔地方迎战噶尔丹,大败,土谢图汗部众被击溃,仓惶南奔,请求清政府保护与支援。六月初八日,使团进入车臣汗境内七百余里的克勒阿祭拉漠,遇到了南奔的喀尔喀部众、牧民,狼狈至极。

使团成员张鹏翮记载:“溃卒满山谷,行五昼夜不绝。”“询之喀尔喀与喀诺德(厄鲁特)战败,而部落各奔”(张鹏翮:《奉使俄罗斯日记》)。

使团随员钱良择说:“徙者蚁聚蜂屯,其色惊惶。”“初九日,噶尔噶 (喀尔喀)国人追随驼马,络绎而南,不下数万,奔忙倥偬,若有蹑其后者。”

使团翻译张诚说:“路上遇到很多喀尔喀鞑靼人携带家眷和牲畜逃难。厄鲁特入侵使他们非常惊慌。”情况紧急,索额图决定分路行进的各路迅速向自己集中,驰奏皇帝,以 候谕旨。时使团成员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先行已至土拉,他是去告知喀尔喀清政府使团将通过该地区前往色楞斯克与俄国人谈判。阿喇尼飞驰向皇帝告变,疏云:“噶尔丹率兵 掠厄尔德尼沼居民,……喀尔喀通国,各弃其庐帐器物马驼牛羊,纷纷南窜,昼夜不绝 。”侍卫阿南达奉命前往吊唁车臣汗伊尔登阿拉卜坦之丧,也急驰返京告变。土谢 图汗与其弟喀尔喀蒙古宗教领袖哲卜尊丹巴的求援告急奏章也随后飞至。

康熙下令沿苏尼特一带紧急布防,严加戒备,同时命令使团迅速撤回内蒙境内,由索 额图等写信通知俄方,说明使团不能如期前往色楞斯克的缘故,并商定另选谈判时间和地点。

由索额图署名的信的内容由法国人张诚翻译如下:

“我们已深入喀尔喀人的领地。我们发现喀尔喀人正与厄鲁特人交战。由于我们这次旅行完全是为了会见您(戈洛文),所以按照您们的使节斯捷潘的要求,我们来此仅带很少的卫兵。但是,如果我们带着这样少的军队前往交战地点,战争双方中的一方可能要求我们的保护避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难以决定怎么办。而且关于处理两国作战的分歧,我们没有得到我们皇上的旨意,因而如果我们主动去干涉,那将是不恰当的。因此,我们已经转回到我们的汛界,在那儿停留,同时我们给您发出这封快信,使您了解这一情况。在这一方面如果您有什么建议或解决办法,您可以以书信告 诉我们。但是,如果我们之间的路途现在不可能通行,请约定时间和地点,对此,我们等着您的答复。”

中国使团返回内蒙,康熙正出巡古北口外,传谕索额图乘快马前来驻地骅骝峪,佟国 纲、马齐等随后前往,使团其他成员撤回北京。八月十四日,致送快信给戈洛文的信使返回,带回来戈洛文的复信,当晚翻译上奏。

复信说,戈洛文本人:“整个冬天将继续 留在边境地带”,希望“立即就打算召开这次会议的时间和地点向他发出通知。”(《张诚日记》) 他将派代表前来北京。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月,戈洛文派吉洛吉夫等到达北京,由索额图接待来使,双方商定谈判地点改在尼布楚。索额图通知俄使,中国使团奉皇帝之 命,将在二十天后起程前往尼布楚。

康熙二十八年四月二十六日,中国使团如期起程。由于改在尼布楚谈判,使团成员增 加了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他率一千五百军队由黑龙江城(瑗珲)前往,为使团护卫。临行 ,索额图奏言:“尼布潮(尼布楚)、雅克萨既系我属所居之地,臣请如前议,以尼布潮为界,此内诸地皆归我朝。”

使团第二次起程时,索额图请依前次议定的划界方案,康熙却决定将划界的最后方案定为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在领土上作了明显的让步。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北部形势与一年前中国使团第一次出使时,发生了重大变化。噶尔丹在沙皇俄国支持下残破喀尔喀蒙古,康熙深知噶尔丹:“此人力强志大,必将窥伺中 原,不至殒命不止,岂容泛视,置之度外。”由于沙俄的插手,噶尔丹分裂势力气焰嚣张,局势十分复杂。

在北方和西北地区,康熙又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大战迫在眉睫,康熙因之决定在领土上作一定的让步,以实现与俄国签订条约,划定疆界,这样既可集中力量对付噶尔丹,同时,也可以用签约后两国和好来约束俄国人不敢明目张胆地支持噶尔丹。

2、

索额图、佟国纲率领中国使团,经过四十九天长途跋涉,于六月十五日抵达尼布楚。 先期到达的萨布素迎接使团于石勒喀河(黑龙江上游)南岸扎营,与北岸的尼布楚城隔河相望。中国使团的各级官员拥有众多的家人、侍从、夫役、驼马,人员庞杂,尤其是奢纵成习的索额图更是如此。

“索三老爷独自一人就有三百头骆驼,一千五百匹马,还有 侍侯他的一百个家人。国舅(佟国纲)不少于三百匹马,一百五十头骆驼和八十个仆人。 ”成千的驼马为其运送物资,上百的家人随侍左右,索额图之排面与豪奢确实惊人 。“索额图巨富,通国莫及”,绝非虚语。-使团随行翻译传教士某某如此说......

使团到达尼布楚后,戈洛文才从乌的柏兴(色楞斯克)赶来。双方商定谈判在郊外 的帐幕中举行,帐幕设在尼布楚城至河岸的中央,中国使团渡河后前往帐幕,双方的距 离相等。谈判时各方可带三百人卫队,卫士只准佩带刀剑,但俄国人口是心非,他们暗中藏有手榴弹(《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二卷,俄国人在事后记录中坦承了此事)。

索额图和使团成员因缺乏外交经验,又由于“不敢相信俄国人太深 ”,对自身的安全全十分担心,于是命令留在渡船上的另外五百名士兵登岸列阵。俄国人提出严重抗议,坚持五百士兵不得持械列阵靠近谈判帐幕。戈洛文派人于林中监视中国士兵,采取了严密的备战措施。谈判在紧张的气氛中开始。

七月初八、九日,中俄开始举行头两次谈判。富于外交经验的戈洛文先发制人,他指责中国政府“无端派兵侵犯沙皇陛下的国界”,“制造流血事件”,要求赔偿损失 。索额图列举俄国人侵入黑龙江、松花江烧杀掳掠的事实,予以驳斥,强调指出尼布楚 、雅克萨是中国领土。双方唇枪舌战,争辩激烈。戈洛文甚至质问中方是否要战争,以开战相威胁。索额图等严正声明,中国使团是奉皇帝之命,前来与俄使谈判划定疆界, 签订永久和好条约;希望不再纠缠过去的纠纷,只谈边界,才使谈判回到主题上来。

戈洛文首先提出以黑龙江为界,江以北全归俄国。

中方提出了自己的第一个方案,以勒拿河和贝加尔湖为中俄国界。双方又一次展开了激烈的唇枪舌战。

然而,在第二天的会议 上,索额图便将康熙的谕旨和盘托出,从贝加尔湖一下退到额尔古纳河,把复杂的外交谈判当作是宣布“上谕”。

他们如此简单从事,表明索额图等不懂外交与幼稚。戈洛文则不然,当中国使团提出这一划界方案后,他欣喜已极,尽管他奉有将雅克萨归还中国的沙皇训令,但却坚决不同意中方的方案。索额图等商量了很久,因“上谕”不敢违, 已无路可退,因而十分沮丧,只得声明除恪遵“上谕”外,已无话可说。如果俄方坚持 自己的主张,那就只有散会,并清俄方将自己的主张写入散会声明,钦差大臣将转奏皇帝。同时,中方也将写出相应的声明。

戈洛文见讹诈不成,提出以结雅河(精奇里江)为界,索额图等“相视而笑”,声称“他们已无话可说。”戈洛文则声明决不接受以额尔古纳河为界。

七月初十日,休会。双方转入会下磋商。中国使团开了一整天会,然后派翻译通知俄 方:“他们只能遵照皇帝的明白谕旨,打算坚持不让边界。”再次要求写出散会声明。戈洛文派代表来到中国使团驻地,提议再举行一次会议。索额图出示了一张地图, 将中方的边界划分指给俄方代表看,即以额尔古纳河为界。而俄方代表也出示了一张地图,仍坚持将雅克萨划归俄国。

索额图等深感绝望,又召开会议,认为会下磋商不过是俄国人在进行欺诈,决定撤除中方帐幕,结束谈判。

中国使团过早地透露了自己的底线,而索额图他们甚至到最后都不清楚对方的底线(有说法认为俄方最低限度会以尼布楚为界),使得尼布楚谈判已经无话可谈。

“谈完之后,钦差大臣怒气冲冲地令他们(俄方代表)回去。”(翻译张诚此时的记录似乎也认为中国人过早出示了自己的底牌)这时天色已晚,翌日清晨,戈洛文再次派代表前来,向 索额图等说明:“钦差大臣认为沙皇陛下方面的全权大使似乎在进行种种欺诈。……现派贵族和书吏,授命他们向钦差大臣宣布:大君主沙皇陛下为了与汗殿下(康熙)建立牢不可破的友谊与亲善,同意按照汗殿下的意旨,在阿尔巴金(雅克萨)之地划分边界。”

在谈判即将破裂的前夕,戈洛文才亮出底牌。索额图等认为自己完成了皇上交付的使命,十分欣慰。以后的几天,是商量条约的细节,达成最后协议。

3、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1689年9月7日),在距离尼布楚城五十俄丈的大帐幕里, 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以索额图为首的中国使团,依次在条约文本上签名。条约 规定中俄两国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及外兴安岭为界,乌底河为待议地区。

二十六日,中国使团起程回国。使团回到北京后,“索额图等奏言:臣等抵尼布潮城,与鄂罗斯国使费要多罗额礼克谢(戈洛文)会议,彼初犹以尼布潮、雅克萨为所拓之地,固执争辩。臣等以鄂嫩(河)、尼布潮为我国所属毛明安部落旧址,雅克萨为我国虞人阿尔巴西等故居,后为所窃踞,细述原委,开示之,于是费要多罗及鄂罗斯国人众,皆欢呼诚服,遂出其地图,议分界事宜,共相盟誓,永归和好”

翌年,郎坦奉命于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口立界碑,镌满、汉、蒙、俄、拉丁文五种文字,又于国境线设立标志,每年派官兵巡边,并将巡边有关事宜通知俄方。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约文载于《清圣祖实录》卷143第16—17页,《黑 龙江外纪》卷1,以及《中外条约汇编》等等,多种书籍。其中《黑龙江外纪》所载有关边界的约文是:

一、将自北流入黑龙江之淖尔纳即乌鲁木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界,沿此河口之大兴安 岭(满文为“岭脊”)至海,凡岭阳流入黑龙江之河道,悉属中国;其岭阴之河道,悉属 俄罗斯。惟乌底河以南,兴安岭以北,中间所有地方河道,暂行存放,俟各还国查明后 ,或遣使,或行文再行议定。

二、将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岸属中国,北岸属俄罗斯。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正式条约。索额图等人因缺乏经验出了瑕疵,到底还是达成了使命,但他所说戈洛文“欢呼诚服”则是自嗨而已,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溢美之词。戈洛文回到莫斯科后还被人攻击为丧权辱国......

条约在中国而言有遗憾之处,但基本是平等的,中国政府在领土上作了一定的让步。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东段边界,从而使这一地区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特... 特朗普的一句话“很快要去中国”,迅速引发了中美俄三国是否能够在同一张桌子上“喝茶”的话题。尽管这句话...
原创 他...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封建社会时期,太监团体和朝堂之中,都常常出现权势显赫足以操纵整个国家的人...
原创 古... 在人们印象中,明清时期采取闭关自守政策,商业发展应该会受到很多限制。但相比于经济发达、重视海外贸易的...
原创 康... 一六八四年九月,康熙皇帝从紫禁城启程,开始了他六次南巡之旅。经过两个月的跋涉,十一月,皇帝终于抵达了...
原创 明... 引言 明朝的特征之一,是太监宦官们获得的巨大势力。他们的权力在某些时期,甚至是至高无上的。这是一种专...
原创 李...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
原创 秦... 引言: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途径秦始皇陵》 五千年...
原创 四... 提到谍战片,便能联想到一个十分具有神秘性的组织,相信大家也猜到了,那便是特务。他们经过专业的特殊训练...
原创 历... 庞统,字士元,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 说到历史人物,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在我们脑海中出现。说到足...
原创 德... 关于二战时期,有些人认为要不是希特勒头脑发热进攻苏联,德国的历史绝对不会是现在这样,这还真不是德国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