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为何一再奔蜀?原来蜀地始终是关中战略后方
创始人
2024-11-22 16:12:24
0

原标题: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为何一再奔蜀?原来蜀地始终是关中战略后方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唐朝是我国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但在安史之乱后却出现过皇帝四次避乱出奔的现象,更奇怪的是玄宗、德宗、僖宗全都奔蜀(德宗停留在中途汉中),惟有代宗奔陕(河南陕县).唐朝皇帝为什么要屡次奔蜀呢?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

唐朝皇帝奔蜀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从军事形势来看,威胁长安的力量从东方袭来,皇帝西向逃跑避难,可选择的去处很多,之所以三次奔蜀并不是偶然的巧合。

一、奔蜀原因

首先,蜀地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经济地位。

蜀地周围大山环抱,“山重复,四塞险固”,有“剑门栈道之险,瞿塘三峡之隘",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蜀地的封闭性使其在很多时候相对减缓政治、经济中心发生战乱时的破坏,每当全国范围内出现大的动乱时,蜀地的经济地位便相对上升。

因此,陈子昂说:“蜀所恃,有险也,蜀所安,无役也",以致在唐代仍有“蜀兵脆弱”和“蜀人脆弱,不耐劳剧”的慨叹,巴蜀之饶又是定都关中的重要条件。“秦据咸阳,汉都长安,山河以为固,而天下服者,以北假胡宛之利,南资巴蜀之饶,转关东之粟,而收山西之宝,长料利策,横制宇宙”。

由于蜀地远离战火,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成为动乱之际中原人士避难的地方和国都长安的后方基地,可以提供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安全保障。所以,当安史叛军的铁骑奔向长安;当泾原兵变的战火在长安郊外燃烧;当黄巢义军的铁掌砸开潼关大门的时候,“表里山河,内外险固"的蜀地,也就成为唐朝皇帝最好不过的“避风港。

其次,蜀地是一个经济发达,四塞险固的独守之国。

杜佑在《通典》中写道,西蜀“山重复,四塞险固,王政微缺,跋扈先起(自注:公孙述、刘备、李雄、谯纵迭据之,皆因中原多事),故一方之寄、非亲贤勿居",特殊的地理形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巴蜀容易以独立的方式存在,“每天下乱,则常独立”。

考诸唐代史事,也不难发现,玄宗、德宗、僖宗奔蜀或欲奔,虽与杨国忠、李晟、田令孜等亲幸大臣的劝请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皇帝早有奔蜀的意图。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宰相杨国忠早有入蜀准备。“自禄山兵起,国忠以身领剑南节制,乃布腹心于梁、益间,以图自全之计",表面上杨国忠“首唱幸蜀之策",但老谋深算的玄宗早有幸蜀的意图。

杨国忠遥领剑南节度使在天宝十载十一月,而到天宝十四载十二月,玄宗以永王李璘为山南节度使,江陵长史源洧为副使,又以颖王李璬为剑南节度使,蜀郡长史崔圆为副使。控制了蜀地及江陵等外围重镇,显然是为入蜀作准备。

同样,建中四年泾原兵变后,德宗逃到奉天(陕西乾县),被叛军围困,赶来解围的大将李怀光暗中与朱泚勾结,李晟对德宗说:“怀光反状已明,缓急宜有备,蜀、汉之路不可壅,请以裨将赵光铣等为洋、利、剑三州刺史”。

李晟为德宗着想,实亦为自己找退路,德宗才“疑而未决”,后来德宗准备去梁州(陕西汉中市),山南节度使严震,“遣使诣奉天奉迎",说明德宗向蜀地方向逃跑,事先也是有计划、有准备的。

唐末,农民起义军逼近潼关时,手握大权的宦官田令孜“见关东群盗日炽,阴为幸蜀之计”,以其兄陈敬瑄为西川节度使,又以其心腹左神策大将军杨师立为东川节度使,牛勖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控制了剑南三川,做好了入蜀准备。僖宗逃到骆谷口时,凤翔节度使郑畋谒见僖宗于道旁,请求僖宗留在凤翔。僖宗说:“朕不欲密迩巨寇,且幸兴元,行征兵以图恢复”,说明僖宗幸蜀并不完全是被动的。

由此可见,唐朝皇帝奔蜀,表面上虽与权臣的影响有关,实则皇帝早有幸蜀之意.其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都有利于防止蜀地的割据独立,确保关陇地区的安全,免遭腹背受敌,尽快平定变乱。所以,唐朝皇帝奔蜀,凡三次“面卒返,虽乱而不亡"。

再次,蜀地开发较早,向来就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区,历史上定都关中者,都必先据有这块“天府之国",把它作为统一全国的后方基地。

李渊占领长安后,随即占领了巴蜀,然后才挥戈东向,平定关东、蜀地的财富又使李唐王朝夺取了全国政权。唐代蜀地更加繁富,号称“外府”,陈子昂更确切地说:“蜀为西南一都会,国之宝库",“人富粟多,浮江而下,可济中国"。说明在唐朝前期,蜀地就是唐朝财政的重要支柱。

安史之乱后,唐朝在财政上更加依赖蜀地。杜甫在分析此时朝廷经济形势时说:

“河南、河北,贡赋未入,江淮转输,异于曩时,唯独剑南自用兵以来,税敛则殷,部领不绝,琼林诸库,仰给最多,是蜀之土地膏腴,物产繁富,足以供王命也”。

中原战乱,大量人口迁入蜀地,使这里的经济更加繁荣。大中九年,卢求在《成都记序》中写道:“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甘扬、益。以扬为首,盖声势也。人物繁富,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熟;较其妙要,扬不足侔其半",卢求的看法不一定全面,但他多方面说明了蜀地经济区的特色。

扬州主要靠商业繁荣,而成都主要靠农业和手工业兴盛,相较而言,蜀地经济更具稳定性。特别是中、晚唐,扬州常受到藩镇战火的破坏,面蜀地"恃险而富”,很少受到外部干扰。每当中原动乱之际,蜀地的经济地位愈益重要。

玄宗以“蜀土腴谷羡,储供易办"而奔蜀;德宗虽留梁州,但“倚剑蜀为根本”;僖宗以“蜀中府库充实,与京师无异”而奔蜀。蜀地的财富使李唐国祚几起几落而不坠。故明朝人于慎行说:

“唐都长安,每有寇盗,辄为出奔之举,恃有蜀也。所以再奔再北而未至亡国,亦幸有蜀也。长安之地,天府四塞,辟如室之有奥,风雨晦明,有所依而蔽焉。盖自秦汉以来,巴蜀为外府,而唐卒赖以不亡,斯其效矣”。

二、奔蜀的影响

唐朝皇帝奔蜀,减轻了变乱对中央政府的冲击力,保存了实力和平定变乱的号召力。唐代帝王奔蜀事件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每当唐王朝放弃国都长安,皇帝逃奔巴蜀时,几乎没有遭遇强有力的追击,变乱者都沉醉在占领长安的喜悦之中而忘乎所以,给了唐中央政府一个喘息的机会,使其能有足够的时间调兵遣将,积力量,平定变乱。

安史叛军占领长安后,尽管“贼势大炽,西胁汧陇,南侵江、汉,北割河东之半。然贼将皆粗猛无远略,既克长安,以为德志,日夜纵酒,专以声色宝贿为事,无复西出之意,故上得安行入蜀,太子北行亦无追兵之患",肃宗坐镇西北,“收西北守边之兵,召郭(子仪)、李(光弼)于河北",并力讨伐叛军。玄宗入蜀后,即命永王李璘为山南东道节度使,镇守襄汉,防止叛军南下。在关中西部,薛景仙攻克了战略要地扶风郡(陕西凤翔县),并击败了叛军的进攻,保证了蜀口的安全和西北、西南联系的畅通。叛军在关中直接控制的地盘日益缩小,“贼兵力所及者,南不出武关,北不过云阳,西不过武功”,这是叛军战略上的失误,也是唐朝能很快收复长安的重要原因。

德宗由奉天南奔梁州时,关中的朱泚和李怀光勾心斗角没有联合起来追击德宗。只有李怀光遣其将孟保等三将追击。但三将曰:“彼使我为不臣,我以追不及报之,不过不使我将耳",都不愿用力追击,“由是百官从行者皆得入骆谷”。德宗逃到梁州后,命“浑瑊帅诸将出斜谷",在武功击败朱泚叛军进驻奉天,与大将李晟东、西呼应,很快收复了长安。

黄巢义军占领长安后,也没有乘胜追击李唐残余势力,解除直接威胁长安的西北藩镇。以黄巢为首的大多数起义军将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起义已大功告成,开始骄傲起来,昏昏然的过着日子,在将近三个月时间内,对唐军未采取任何军事行动,使凤翔节度使郑畋有充足的时间“完城墅,缮器械,训士卒,密约邻道合兵讨贼,邻道皆许诺发兵,会于凤翔",最终导致了起义的失败。

唐朝皇帝奔蜀,不仅可利用蜀地财富,又能利用江淮赋税,将这两大财源之地牢牢地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如前所述,蜀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唐朝皇帝非常重视对蜀地的控制。

唐初,李世民遥领益州道行台尚书令,此后,“非上将贤相殊勋"的人才,不能为剑南节度使,成都被视为"宰相回翔之地"。所以,每当皇帝奔蜀,就能够使蜀地在财政上支持平定变乱。

同时,皇帝在蜀或梁州期间,能在政治和军事诸方面,控制荆、襄、汉中等重镇,形成一个以巴蜀为中心的江汉上游势力重心,虎视东南,安史之乱后,“财赋所产、江、淮居多"。

每当长安失守,皇帝在成都成汉中时,长江、汉水运道就代替了长江、淮河运道,成为全国唯一的经济大动脉,江淮财赋由汉水而上,源源不断地运到汉中、成都,并转运到西北,玄宗到成都后,“江、淮奏请贡献之蜀、之灵武者,皆自襄阳取上津路抵扶风"。

肃宗驻凤翔时,“陇右、河西、西域之兵皆会,江淮庸调亦至洋川、汉中”,德宗在汉中时,“盐铁判官万年王绍以江、淮增帛来至"。充足的财赋,使唐王朝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江、淮和蜀地财税,还有利于唐朝政府操纵西北边军,并勾结西北少数民族贵族解救危难,唐朝精锐的西北边兵,对山南、剑南的安全和恢复事业关系重大。安史叛军占领长安后,安禄山亲遣大将高嵩“以教书、缙,诱河陇将士",未能成功。德宗逃奔汉中,欲以浑瑊代替李楚琳镇守凤翔,陆贽劝阻说:“勤王之师悉在畿内,急宣速告,唇刻是争,商岭则道迂且遥,骆谷复为盗所扼,仅通王命,唯在褒斜,此路若又阻艰,南北遂将变绝。

唐末,郑畋以凤翔为大本营进攻黄巢义军,当时统治者盛称,“非败扼贼之冲,褒蜀危矣"。说明西北边兵是“褒蜀"安全的锁钥,平定变乱的主力。但西北大军主要依靠蜀地和江淮粮饷生存。因而在骄兵将横行之时,西北边军仍能服从中央调遣,为唐王朝所用,关键在朝廷据有蜀地。

同时,唐朝皇帝奔蜀后,利用蜀地和江、淮财赋,请西北少数民族贵族帮助平定变乱。安史之乱时,玄宗在奔蜀的路上,对太子李亨说:“西北诸胡,吾抚之素厚,汝必得其用"。肃宗借回的兵力平定安史之乱、德宗逃到梁州,“欲倚吐蕃以复京城"。

僖宗逃到骆谷口时,命令郑畋“西抚诸藩,纠合邻道",结果,沙陀贵族李克用率领精锐的骑兵,成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主力,唐朝皇帝三次奔蜀,都诸西北少数民族贵族帮助平定变乱,不仅使唐朝在周边少数民族中的威望一落千丈,而且这些少数民族势力不断威胁唐朝西北边疆和国都的安全,唐朝的民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成都是“天府之国"的“锦城",长安之"外府”,繁华的经济驰名全国。所以每当皇帝奔蜀时,长安地区大量人口移民入蜀,给成都带来了长安文化的精华。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长安文化博大清新,辉煌灿烂,然而安史之乱使关中变为战场,“比屋流散",“户口耗减大半",此时唯独蜀地“物产繁富"。

因此,长安文化精英在玄宗入蜀后,纷纷流入蜀中。肃宗时高适上书说:“比日关中米贵,而衣冠士庶,颇亦出城,山南剑南,道路相望,村坊市肆,与蜀人杂居,其升合斗储皆求于蜀人矣"。诗圣杜甫就在此时携家入蜀,他沿途看到有“二十一家同入蜀”,以画马著称的开元时代名画家曹霸也流落成都,玄宗时长安的名画家卢楞伽,“明皇帝驻跸(成都)之日,自汴自蜀,嘉名高誉,播诸蜀川,当代名流,咸伏其妙"。

德宗逃奔梁州之日,入蜀的文人也不少,如居于普州的李洞,本为“雍州人,时洞避朱泚之难入蜀,师事贾岛为师",唐末僖宗和大批文武官员再次避难成都,随之而来的藩镇混战,长安文化遭到灭顶之灾,黄巢退出长安后,“官军暴掠,长安室屋及民,所存无几。长安文化精英再次大规模流入成都。

入蜀的和尚、道士更使峨眉和青城山等地的佛道两教久盛不衰。这些入蜀的文化精英,不仅将高度发达的长安文化向成都转移,促进了成都文化的繁荣,而且极大地改变了整个蜀地的文化面貌,蜀地文化逐步兴盛,到宋代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两宋时文人之盛,莫盛于蜀"。所以,唐朝皇帝奔蜀,使长安文化向成都转移,打破了蜀地的闭塞落后状态,促进了蜀地文化的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唐朝#

相关内容

多地景区推出“一张门票游3...
大家旅游的时候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买了景区的门票之后只能玩一天...
2025-04-22 12:36:29
“观鸟经济”点绿成“金” ...
央视网消息:据统计,我国现有鸟类1500多种,是世界上鸟类多样性最...
2025-04-22 12:06:39
荆州领跑桂林紧随:2025...
新京报讯(记者郑伟彬)4月22日,在新京报主办的“直面关税战,锻造...
2025-04-22 11:36:23
"特朗普会输,但...
► 文 观察者网 刘程辉 特朗普借关税政策大搞政治投机,却将自身拖...
2025-04-21 20:09:32
原创 ...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最近做出了一项震惊四座的决策——他不仅首次公开指...
2025-04-21 17:07:39
原创 ...
据参考消息报道,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日前在北京与中国领导人的会晤时强调...
2025-04-20 14:07:29

热门资讯

窦荣定曾孙窦孝谌有两女,嫡次女... 原标题:窦荣定曾孙窦孝谌有两女,嫡次女嫁给唐睿宗,一女李隆基养母 窦孝谌有墓志...
丰臣秀吉与明朝大战前,为何不先... 原标题:丰臣秀吉与明朝大战前,为何不先解决德川家康?结果被他反扑 提及万历年间...
1949年后,国军有哪些部队撤... 原标题:1949年后,国军有哪些部队撤到台湾,在台命运如何 大家都知道,自三大...
汉朝营救苏武时,顺带救回一个无... 原标题:汉朝营救苏武时,顺带救回一个无名小卒,多年后成为匈奴克星 题记 中原和...
戴琳剑评《两班》︱解读朝鲜王朝... 原标题:戴琳剑评《两班》︱解读朝鲜王朝的密码 《两班:朝鲜王朝的特权阶层》,...
秦始皇陵该不该发掘?专家为何主... 原标题:秦始皇陵该不该发掘?专家为何主张“不要动”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
从《太祖皇帝钦录》入手看朱元璋... 原标题:从《太祖皇帝钦录》入手看朱元璋屠戮功臣时,晋王朱棡所起的作用 前言:《...
1958年毛主席问:搞遗传学难... 原标题:1958年毛主席问:搞遗传学难在哪?谈家桢:有人认为这是统战需要 19...
西北野战军5名纵队司令员,哪个... 原标题:西北野战军5名纵队司令员,哪个人战绩最强 大家都知道,解放战争时期,我...
赵国和秦国打了数百年,两国王室... 原标题:赵国和秦国打了数百年,两国王室居然是兄弟,秦始皇应该叫赵政! 秦国和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