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著名建造师钱伯斯《论东方林园艺术》一书中写道:"中国圆明园结构、特点、外观的壮丽是其他国家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没有侵华战争,圆明园一定是一座城市"。在二十一世纪的年代,同样有法国作家雨果给予圆明园至高无上的评价:"圆明园是中国的宝地,是令人向往的"。
可以看出雨果和钱伯斯对圆明园很是喜爱和赞美,那么圆明园真的是实力担当吗?它的独特之处能被后人称赞,想必一定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但遗憾的是,这颗举世闻名的明珠,却在英法联军侵华战争期间遭遇破坏,大量的文物被洗劫一空。
翻阅历史,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圆明园可以堪称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在当时,国外也有很多园林类的建筑,但和中国圆明园比起来,逊色的不止一点。能和圆明园媲美的园林寥寥无几。
一、精妙绝伦的圆明园却惨遭破坏
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城区的西郊,隶属海淀以北。圆明园的命名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为了脱颖而出,仅叫圆明园。圆明园三园之中,圆明园位于西侧,长春园位于东侧,而绮春园则位于南侧。
圆明园横跨两千六百二十米,占地面积高达三百五十余公顷。也就是说,圆明园的占地面积相当于故宫占地面积的总和,可见是多么宏伟壮观。但是这么宏伟壮丽的圆明园却被侵略者洗劫一空,最终造成的惨状无法复原。
圆明园于1709年开始修建,乾隆时期竣工。因时间久远,所以后代皇帝都会有扩建和维修,所以圆明园修建时间一共是一百五十多年。
众所周知,陶渊明的诗描绘山水景色一流,圆明园的建造还参考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景色作为标准。以山,水,画,三结合的方式吸取大量的华夏美景和园林融合建造而成。据《康熙实录》记载:"这是康熙皇帝首次来圆明园参观徒步数小时,也是对圆明园最早的记载"。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侵华战争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焚烧和掠夺,不过当时因为中国清政府的抵抗,但是还有大量的建筑遗存。第二次侵华战争是在时隔40年的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对圆明园进行了疯狂的烧毁。
历经两次磨难的圆明园已经残骸漫天,大量重要文物被抢走,宋代瓷器因为笨重带不走,便打碎。前后花费一百年建造的圆明园,在短短的两次侵华战争中,只剩下破烂不堪的砖块。大火整整燃烧了三天,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毁于一旦。
二、挖掘、修复
据我国2000年的统计分析:"圆明园被破坏和掠夺的总价值超过六百万英镑"。实际上,被英法联军带走的文物很多都是无价之宝,比如,从宋朝流传至今的龙泉窑瓷器,从明朝保存至今的金钗。这些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英法联军实属滔天大罪,真相令人发指。
自1996年开始,我国便对圆明园的遗址进行考古研究,希望还有能被修复的文物。但是因为距离圆明园被毁坏的时间久远,已历程一百五十多年,且破坏严重程度难以想象。所以即便地用科技手段都无法重现圆明园的壮丽。
尽管圆明园的修复工作十分困难,但是我国的考古专家们仍然是信心满满。终于在专家们一筹莫展时有了意外的发现,他们在圆明园西侧残骸下挖出了大量的文物且数量高达五万件。"圆明园发现大量文物"当天就成了全国新闻热点,引起了各地人民关注。人们对于经过多次掠夺和破坏中依然保存那么多文物表示万幸,但同时也表示质疑。
专家回答:"圆明园确实是被大火烧了三天,但是由于圆明园建造的框架较好才幸免于难"。据资料分析,圆明园的结构中有二分之一的水域面积,所以大火并没有将所有地区覆盖。当时因为情况慌乱,很多文物在侵略者的手中掉入水中,这才让这些文物重见天日。
后来经过专家们的挖掘和研究,在圆明园的地下找到了埋藏数年的文物。其中,最耀眼的就是可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的铜像。经专家的肯定,这是十二生肖之中的铜像,且是大象的铜像。最后专家们按照工艺和制作材质命名为:"铜鎏金象首"。
这尊铜鎏金象牙格外清晰,眉目十分耀眼,在灯光下闪闪发光。据专家说:"象首的制作工艺远超过其他几个,大象在古代象征着高贵,权势。十二生肖里面它的制作工艺最为漫长且是清代皇家所用物件"。
目前,这个埋藏于地下,见证无数侵略者的象首被保存在北京博物馆内。除了尊铜鎏金像外,在圆明园的长春园也发现了大量的瓷器和和田玉。当然,还有一些被挖掘出来的文物基本都是残骸,有的只是一个部件,有的只是一个耳环。
三、璀璨文物、牢记使命
铜鎏金是一种清朝资深制作工艺,工艺流程繁琐,而且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所以这也是只为皇家效力的原因。象首的出土可以说是代表了清朝铸造技术的水平和鎏金技艺的高潮。
除了象首以外,如"天地母"佛尊,琉璃兽等重要的文物依次被挖掘出来。这些文物被破坏得破烂不堪,是世界历史文化的遗憾,是人类文化的缺失。经过多次破坏的圆明园依然能挖掘出大量文物,可以推想,当时的圆明园是多么璀璨耀眼,多么壮丽辉煌。
我们要牢记使命,勿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让我们国家变得强大才不会被欺负,同时一件件宝贝让世人见证了圆明园的辉煌,但一朝被毁掉中国宝藏,实在是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