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历史厚重华丽,承载了几代人的人生轨迹,构成了这片土地上人类人生的一页。
然而历史总是过去式的,时间总是向着未来发展的,不能退回过去,此时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记载历史是否真有用?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毕竟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因此,我国数千年前已有记载历史之习,并为此特置官职。
然而,2000多年来封建王朝的历史文献却清楚地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变迁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
然而作为一个统一了中国的元朝来说,关于其记载却是凤毛麟角,提起元朝首先会让人想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其统一蒙古直至统一中原所取得的成就,着实让后世扼腕叹息。
接着是戏剧《窦娥冤吧》。若描写某人十分冤吧,通常是以窦娥作喻的。
此除此二者外,元朝的历史似乎并无任何踪迹。
翻拍古代历史热衷影视行业也心照不宣的几乎没有元朝参与其中,到底有没有拍不下去?
游牧民族属性
我国自古以来是多民族国家。
即便到了现在,仍然有56个民族的共存,如今各民族都向着同一个政党看齐,服从同样的法律,社会达到相对安定的状态。
但是在古代社会中,思想解放还不充分,还将存在着封建阶级思想作怪。
不同民族之间又未充分融合,虽都处在这片土地上,但是分裂为许多国家,并有自己的习俗和生活习惯,而且还经历了漫长的明争暗斗。
以蒙古族为例,蒙古族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北方位置偏冷,不适合种农作物,因此这里的人都要饮酒驱寒来御寒,靠打猎来增强体质和获得粮食。
长此下去,蒙古族就会有规律地进行狩猎,摔跤,骑马和其他激烈运动。
在这种环境中,使他们形成骁勇善战、个性日益强悍的特点。
也许是因为经常和猎物打架,所以他们也很容易养成粗暴的个性。
蒙古族在北方盘旋了很久,总想攻打中原,中原毕竟物资丰富,能给他们一个安定的人生。
几经波折,统一北方蒙古族成吉思汗、其孙忽必烈顺利传承其优良基因、亦不落人后、创建元朝、成为统一中原少数民族第一人、但同时又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只知弯下腰一大雕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知道俯身射大雕”是后人对成吉思汗所作的评价,的确如此。
蒙古族最初被分化为若干大部落,后经成吉思汗之力建立蒙古帝国。
蒙古帝国是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一个帝国,四个方位分别涉及朝鲜半岛、俄罗斯、中国、匈牙利等。
显然成吉思汗毕生致力于扩充疆域。
蒙古族是个带着血汗、重武轻文、武力能使一国登上力量顶峰、而无文化、多言使一国成为暴力帮凶的族群。
忽必烈立国元朝之后,起初的确引入汉人文化治国,以改变蒙古族内部的乱象。
但是无法改变骨子里血性的他,对被蚕食家园的汉人产生的不满情绪,还是以武力镇压。
并且,当时的律法规定本族人无故殴打汉人,可以通过赔偿解决,但汉人却不能还手,否则就是触犯律法,得关押入牢房。
再说自从忽必烈去世之后,元朝内也分裂成了四大集团,他们往往会出现分歧,而他们也更加希望扩大自己的领土,常常率领骁勇善战的族人们四处奔波,对民生问题缺乏足够的忍耐。
以至于那时老百姓虽处于和平年代但受到不公正待遇。
严格等级制度
元朝统治者虽对民生漠不关心,但善采取汉人治国之策,对州,县的治理将安排地方官负责。
历代普遍采用科举制选官。
这样一来,好像有些汉人就可以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可是凶狠的蒙古人又怎能使辛辛苦苦抢来江山的人,出现了汉人。
因此很长时期里,并不采用科举制而只是拥有自己的一种体制,这也就造成汉人不能与蒙古人抗衡,难以做官开仕途。
而蒙古族为官经验不足,他们有的征战草原,可以为官者应谋划天下大计,造福人民。
因此从上至下,元朝全国皆为强悍的蒙古族所占据,以武治国,备受煎熬的不过是平局民人。
再说那时候蒙古族等级森严,普通王朝都要把人们分到士农工商中去,这都要经过老百姓对职业进行分割,还可以有所取舍。
可以说,元朝时,仅仅是靠出生便把老百姓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四类人之中蒙古人天然居首,色目人则为别国人士,汉人与南人皆为汉族,然而前者为北方汉人、后者为南方汉人。
这一阶级制度不能经过努力而改变,那时蒙古人完全没有视汉人为翅膀,而只是抱着仇敌的态度,否则外国人凭什么在元朝国土上,反而比汉族人更有地位。
由此可见,那时汉人过着不尽人意的日子,从律法到政务均比蒙古人与色目人低。
因此若把它影视化的话,可能拉高仇恨造成对抗。
而那时蒙古人不具备记载历史的风俗,一心想要征战四方,这就造成了后人对元朝历史文献记载甚少。
就日常生活而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历史经验积累,后人才能更容易地处理人生困境。
对王朝更迭还是很有必要记录下来的,它虽无法穿梭于生活之中,却能以史鉴今,有助于几代领导人做出正确决定。
但对元朝这段可以引起争论,拉进恨意的历史来说,实在也没必要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