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关于韩国偷中国文化的新闻早已屡见不鲜。可是这种现象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比如四川自贡的彩灯会,被偷了十几年了,事情最早是2002年的时候。当时是中韩建交十周年,韩国邀请自贡去帮他们办彩灯节,当时也没多想,以为国家之间的正常文化交流,于是搞了一次合作地很不错也很成功:于是干脆年年都去了:于是韩国人直接申遗了。好家伙,狸猫换太子,办着办着先是把节目名称改成东方彩灯节,模糊中国的概念,后来直接把名字改成燃灯节,还拿去申遗了。
这种套路慢慢的玩熟了,可谓是从文化、服饰、建筑和饮食,无所不抄,比如硬说李子柒做的泡菜是韩国的、汉服是韩服、孔子是韩国人、中国传统铆卯技术被称为大木匠技术。文章字数有限,就不一一列举了,新闻都有,说太多了怕大家动气伤身体。今天本文也不摆证据,去证明什么,毕竟懂得都懂。主要想跟大家讲一讲为啥韩国人老想偷中国文化?
每当大家听到这些新闻,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毁三观,啥心态?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脉络去了解分析韩国,你就会明白韩国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了。其实在古代,韩国对中国是亦不亦趋的学习。毕竟在东亚各国受到儒家文化熏陶下,文化饮食起居方方面面都是照抄中国的。中国对朝鲜半岛的统治虽然断断续续,但中国的文化却一直是半岛的主流,很多当地人的贵族阶层跟中国人一样,从小读的就是儒家经典。甚至到了明朝,朝鲜一直以小中华自夸。什么意思呢?意思自己作为藩属国最荣耀的事情就是尽力模仿中国,成为小中华。
万历年间,刚刚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就马上开始发兵侵略朝鲜。一开始,明朝还没考虑好到底要不要出兵,朝鲜怕明朝不出兵,就专门在给明朝的国书里写道。设使以外国言之,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父母之于子,虽止于慈,岂有爱其贼子同于孝子之理乎?大白话就是,你是爸爸,虽然我俩都是你儿子,但日本是个乱臣贼子我是孝子,快救我。明朝灭亡那天,朝鲜上至大王,下至平民,举国皆为明朝守孝。清朝期间仍使用明朝年号,朝鲜官员因为工作不得以出使清朝,到了鸭绿江边都要念一句内心有日月,表明自己心怀大明。
朝鲜会如此第一是因为中国文化在东亚的影响力确实太强,其次是在长期模仿中国之后,朝鲜一直没有形成成体系的本土文化,哪怕时至今日,韩国人的身份证上还是使用汉字再标一遍。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陷入了百年沉沦,朝鲜命运也同样悲惨。有不少朝鲜人意识到,中国儒家文化已经救不了他们了,于是他们走上了建立本国文化,塑造民族认同感的民族主义道路。第一个走通这条路的人是韩国独立运动的领袖申采浩,申采浩出生于一个官员家庭,为了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他在参与策划了刺杀日本总督寺内正义后流亡中国东北。但不久后就被日本逮捕,在旅顺坐牢期间,有感于当时的韩国的光复运动主力知识分子仍使用汉字,接受中国文化。
但是朝鲜百姓可不懂,不容易团结大部分人民,所以申采浩就决心发明出一套属于朝鲜自己的思想,于是申采浩硬是从一个犄角旮旯里面,翻出了神话故事编了他们朝鲜族的起源,朝鲜族的先辈是由太阳王后人。把高丽和高句丽故意说成是同一家,把并且把高句丽的领土包含了整个中国北方,祖先檀君就更不得了了,连中国和日本都被统治过,这些编造的历史当然很扯,但是在当时对抗日本在朝鲜半岛殖民文化非常有用,久而久之,韩国人自己也就信了。
那一代人,构建出来的强烈的民族主义,直到今天,还对朝鲜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有好处也有坏处。到20世纪,随着韩国经济实力的不断上升,慢慢的开始发展文化产业了,韩国人这时候就面临了一个新的矛盾,因为读过书的人都知道,韩国在历史上是中国的附庸,自己真没啥拿得出手的东西,而当今的中国并不是以前的天朝上国,而是西方人眼中的蛮夷,这时候秩序已经颠倒过来了。所以韩国人一边坚决撇清跟中国关系,一边又看到有和中国有联系的东西,就用尽各种方法弄过来,想方设法说成是自己的。用偷来的东西,满足强烈的民族情绪。
虽然这种心态很可笑,这也从根源上解释了为什么韩国人总是偷东西,却死不承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