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狂人日记》
中,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里是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之中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处刑台上,当死刑犯被处死之时,鲁迅先生只看到国人对生命的漠视和淡然。从此,怒国民之不争,哀国家之不幸,先生对旧中国的
失望
已然到达顶点。
并且在一位晚清名医大胆预测百年后的新中国场景时,鲁迅先生怒斥其胡说八道,却没曾想如今竟然
一一应验。
陆士谔
此人名为陆士谔,1878年出生于
江苏青浦。
早年间曾在沪行医,并一边行医一边写小说,一生之中的小说作品多达百余部。
其
笔调隽永、韵味通脱,论述十分犀利,
不仅在当时文坛之中多受推崇,也向后人展现了那个年代专属于
儒医
的风采。
可
《中国小说史略》
之中,鲁迅先生直接表明陆士谔的作品
“皆不称”,
意思也就是他的小说完全不符合现实,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陆士谔先生的小说
《新中国》(又名《立宪四十年后》)
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向世人展现出未来的中国景象具体样貌。
在陆士谔先生的想象之中,
“万国博览会”,
也就是现如今的世博会将在上海浦东举行。为此,上海还专门建成了
浦东大铁桥
和
越江隧道,
甚至还修建了地铁。
可就当时的眼光来看,这样的想象根本就不现实。“万国博览会”举办多年,那时的中国连
提名资格
都没有,纯粹就是幻想。
上海浦东大铁桥、越江隧道以及地铁这三个想象,除去前两者稍微有一丝成功的可能之外
(在外国人的投资帮助下)
,时人甚至无法想象什么是地铁?而陆士谔的小说之中,为何修建地铁?
只因修建在地面上会影响市容且通行不便,可新中国真的还能
在建筑方面有所选择?
鲁迅先生很难相信。
事实上,两位前人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
认知区别
,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的社会实在太严峻了,国人的冷漠与愚昧又深深刺痛了鲁迅先生,所以他无法想象。
反观陆士谔先生,很早就接触到了
无产阶级
,对未来的中国自然充满信心。这件事情上面,绝没有谁对谁错。
新的中国
现如今陆士谔先生的大胆预测逐一成为现实,“万国博览会”2010年在上海成功举办,同时也是世博会
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
南浦大桥则在1991年通车运营,
线路全长8364米
,
主桥全长836米
,桥面为双向六车道。
而越江隧道历时十年,2003年建成通车,地铁更是出现在全国各大城市之中,中国的发展速度
日新月异
,让全世界都为之惊叹。除此以外,先生在书中预言的摩天大楼,也同样令人
目不暇接。
就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来看,陆士谔先生的《新中国》更名为
《天方夜谭》
或许更加恰当。但好在充满
幻想主义风格
的想象便是今日的现实,而这也是数代中国人努力奋斗以后的结果。因为
铭记曾经的屈辱和不堪,
所以绝不会重蹈覆辙。
值得一提的是,除去建筑和发展上面有所改变之外,中国人的
精神面貌
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
奋发追赶先进国家
,改革开放
海外留学
,至现如今已经对国外生活免疫,海归也不再是
金字招牌
。
这一切的一切都足以证明,越来越多的国人为我们国家感到骄傲。
就如同网上许多网友留言,十年以前我们
是
发展中国家,十年以后,我们
就是
发展中国家。虽仅有一字之差,但中国的底气便代表着中国的硬气,挺起胸膛面对全世界,不再有丝毫卑微与怯懦。
百年以前,
《马关条约》
以及
《辛丑条约》
的签订,让中国蒙受巨大屈辱。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更是让
3500万
国人丧生于战争之中。
好在百年之后,中国以全新的面貌立于世界,即便全世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美国也不能
“站在实力的角度上和中国对话”。
此情此景,若鲁迅先生能够看到,相信他也一定会感到十分高兴。未来的我们,则更应该朝着
大国、强国
的方向继续努力,并加快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进程。直到那个时候,盛世重现,堂堂中华也要再次让四方来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