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抗美援朝接近尾声,按计划,志愿军进入了夏季反击战的第二阶段。
而就在那时,郑维山将军申请交班,把队伍交给杨勇将军继续作战。
杨得志将军时任志愿军副司令,他得知后,立刻找到郑将军谈话,要他留下来。
而郑将军却说:“我再不走,杨勇就没法打这一仗了。”
他对杨勇将军很有信心,认为对方会比自己打得更好。
但杨副司令还是把他留了下来,要一起把“压台戏”给唱完,打完这一仗再一起喝饯行酒。
那么,郑将军为何要早早交班,他在朝鲜的最后一仗,又打得如何呢?
运筹帷幄
1953年夏季反击战二阶段,郑维山将军提出交班,而杨得志副司令再三挽留,都是出于对战局的考量,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郑将军的交班,是按照干部轮换计划走的,这样的安排能缓解将领、部队压力,还可以得到锻炼,总结战斗经验。
他们两人都是从这一条出发的,只是思考的角度不大相同。
那时,郑将军说,如果他再继续待下去,那杨勇将军可就没仗打了。
毕竟,朝鲜战争已经进入尾声,双方重新开始谈判,他有预感,战争不久后就会结束了。
另外,他还对杨副司令说,一阶段的作战杨将军都看到了,后面的计划也很清楚,他相信杨将军会打得比自己还好。
1951年,他作为19兵团副司令,兼任参谋长入朝作战。
此前,他就跟着杨司令等领导同志一起,指挥19兵团作战,参加了第5次战役。
进入防御阶段后,他经历过一次轮换,到20兵团担任代司令员,1952年秋季和1953年夏季的反击战他都有参与。
对他自己而言,抗美援朝的这一段经历已经十分丰富了,所以他替交班回国也没什么问题。
从杨副司令这边来说,他认为杨勇将军才来20兵团,而这支部队又是正面作战的重点。
他更希望杨将军能够再看看,这也是为什么他让郑将军多待一会儿。
在杨副司令的再三挽留之下,郑将军答应留下了下来,而夏季反击战二阶段,也成了他的收官之作。
第一次反击战结束后,志司进行了队伍调整,反击队伍的力量得到大大加强。
夏季反击二阶段,从1953年5月27日打响的,仅用3天时间,20团60军便占领了高地和两座山山脚。
57军则占领了栗洞南山,还有两座山山脚,并歼敌1750人,收获丰富,打了个不错的仗。
正是在夏季反击的猛烈攻势下,谈判桌上终于有了进展。
美方接受了朝鲜、中国提出的方案,并进一步配合停战,谈判的进度加快了不少。
而就在这个时候,李承晚集团却不甘心,称他们不接受“‘联合国军’给出的方案。”
他们决定自己发动战役,搞事情,不得不说,一个“猪队友”真的可以害死人。
由于李承晚集团拒不合作的态度,再加上板门店谈判的情况,志司改变了作战计划。
我方决定着重打击李承晚集团的部队,当然还是会以打促谈,灭一灭李部的威风。
这年6月1日,总部发来电报,指明战士们要打的是李承晚集团,暂时不打英国军队,打美军也只打一个连以下的。
而且,具体的作战计划继续执行,不管是什么样的敌人,只要敢来犯,战士们都要将其粉碎。
其实志司还是手下留情了,在实际的战场上,部队身经百战,已经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打对方营以下的士兵绰绰有余。
因此,郑将军感到这个作战范围还不够,直接将其扩大到了团。
电报发出的第二天,20兵团就开了会议,除此之外还有总部的21军、54军都回到了20团,接受将军的指挥。
讨论开始后,大家都很积极,一致认为要扩大作战规模。
在会上,将军明确指出这次反击战的重点,就是要全力配合谈判,要打得敌人不敢反扑。
另外,还要争取改善防御阵地,要实现这个计划,就要把被占的金城给拿回来,平分战线。
为了实现这个打法,郑将军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那么,他要用什么办法,把这朝鲜“最后一仗”给打漂亮呢?
出奇制胜
郑将军在杨得志副司令的挽留下,决定打好在朝鲜战场的“最后一仗”,在这一仗中,他又出了什么奇招呢?
会上,他争取了部队内其他几位领导同志的意见,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按照志司的计划,一个军只能打1到2个排或连太慢,时间一长不利于全局防御,也没办法改善东线防御的情况。
那么如何改善东线防御,又能让敌人陷入不利状态呢?
郑将军认为,可以选883.7和949.2高地,还有十字架山,这三个地点作为攻击目标。
将军选这三个地方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都在金城以东一线,并且还处在敌人的防线顶端。
这里是敌人防御的关键,同时,也是战士们进攻的难点。
其中883.7高地的陡坡下,有茂密的树丛,便于埋伏。
敌人一定想不到,志愿军真的会直接往“硬骨头”上撞,这就是攻心,给他们来了一计出其不意。
如果打下这三个地方,那么便极大削弱敌人的防御,便于后续向金城进攻。
一旦打下这三处,敌人必定会拼了命地反扑,那时我军便可收网,毙伤大量有生力量。
说完这里,郑将军便接着讲了他设想的兵力部署。
60军方面认为没问题,保证拿下目标,但在谈论具体设想时,有不少同志认为这个计划太险,稍有不慎,可能就会造成损失。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之时,60军的军长张祖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他认为,这个计划虽然很险,但从长远来看,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如能收回来,是非常值得的。
而张军长如此积极,也60军之前的状况有很大关系。
他是60军的老军长,1952年跟随西南军区到朝鲜学习时,陈赓将军把他留了下来。
陈将军要他再次领60军作战,此前,第5次战役中,这支部队回撤时,因为指挥不到位,180师遭到了美军包抄,损失惨重。
他到60军的时候,领导班子大换血,还有人想要撤销180师的番号。
是他找到上级,才保住了这个师的番号,夏季一阶段反击战时,60军速歼敌连,成功不错。
但他并不满足,要扩大战果,这下郑将军讲了这个险招,正合心意,所以第一个站出来支持。
在后面的会议中,他进一步讲解了此次作战当中细节和值得注意的地方。
60军承担起了主攻军的责任,按郑将军的预期,他们需潜伏进入战场,打掉敌人的加强团。
会议结束后,将军还特地把张军长单独留下,对他特地嘱咐说:“大潜伏,也是大冒险。”
他说,要摧毁敌人吹嘘的“密苏里防线”,拔掉三个制高点,难度很大,一定要下去仔细研究,做到对战时万无一失。
除了将领们作战意愿积极,志司方面也全力支持郑将军的作战计划。
时任志愿军副司令的邓华将军,得知60军要担任此次主攻军后,他考虑到了这支部队的难处。
他立刻就把炮兵7师20团配给了60军,以期望增强火力和压制敌人。
第二天郑将军去60军阵地上视察时,也接到了邓副司令的电话,问他准备情况。
郑将军说,还不行,还得推两天再行动,邓副司令问他有什么困难。
原来,67军主攻的方向上,曾在2年前的秋天被敌人投过汽油弹。
茂密的草木被烧秃,后面长出来的太矮,不利于潜伏,需要挖屯兵洞再继续行动。
邓副司令给到的建议是,挖洞的那两天部队也要活动一下,吸引敌方的注意力。
而郑将军正有此意,准备提前攻击北汉江西岸的敌人,万事俱备,这一战即将拉开序幕。
在这一战中,郑将军与战士们将展现出怎样的风采?
完美收官
经过激烈的讨论和精心准备,郑维山将军决定冒险拿下敌人三个制高点,以推进后期占领金城的计划。
那么,在朝鲜的“最后一战”,这名勇担责任的铁血战将,将如何为这次朝鲜之行完美收官?
1953年6月9日夜晚,郑将军命60军军长张祖谅,带着3500多号人朝距离敌前沿300米埋伏。
这3000多人由15个步兵连、4个机炮连,还有4个营部,1个团指挥所组成。
到了第二天的凌晨4点,所有人员都已就位。
与此同时,事先准备好的百门大炮也测试完毕,还炸掉了敌人22个工事,歼灭上百名敌人。
然而,敌方却对这件事一无所知,很快天亮了,大家全神贯注地看着前方,丝毫没有松懈。
他们就这样在敌人眼皮子底下,潜伏了19个小时,丝毫没被察觉,这是战争史上较为罕见的。
1953年6月10日,晚上8点20分,在郑将军的一声令下,佯攻开始了。
60军的180师排除一个连队,与181师侦察连和543团侦察排配合,向949.2高地佯攻,吸引敌方注意力。
这场潜伏攻坚战只用了50分钟,就拿下了好几个重要支撑点,同时歼灭了李承晚集团27团,歼灭8000多人。
这一战果成了志愿军阵地战中,一次进攻歼灭一个团的经典示例。
对此,志司还在6月12日特地向60军发来嘉奖令。
60军的初步任务完成后,极大调动了其他战士的积极性。
郑将军趁热打铁,让67军出发,与60军配合,交替进攻,朝着十字架山进发。
就在志司嘉奖令刚发下来那天,晚上9点,百门大炮进行了两次5分钟的火力袭击,而后进行了10分钟的火力压制。
原本嚣张的敌人瞬间哑火,与此同时,在前一夜已经有9个步兵连进入潜伏区和屯兵洞,严阵以待。
在火力掩护下,67军的战士们如潮水般涌向各个目标,顺利通行800米后,他们接近主峰,向敌人发起冲锋。
敌人反扑很厉害,火力下,该军600团5连,其连长、报话员、信号员相继牺牲。
指导员身负重伤,暂时无法指挥,在这危急关头,突击排长挺身而出,代理指挥作战。
战士们势必要将这硬骨头啃下,交火10分钟后,5连顺利占领了主峰表面,大家乘胜追击,进入了敌人坑道,将两条路上的敌人全部歼灭。
不久,600团顺利攻上主峰,67军其他部队大受鼓舞,与敌人激战1个多小时,向敌人阵地推进4公里,立下了功劳。
前线的战局与谈判桌上的博弈息息相关,敌人节节败退,而他们的代表在谈判桌上也渐渐失去底气。
那时的停战谈判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双方参谋员在进行最后的文字修改。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志司上报了60、67军的战果,但在谈判时,美方却执意不愿承认东线阵地已被志愿军占领。
但在我方的据理力争下,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而他们的丑态也原形毕露,十分狼狈。
经过这次谈判,美方为抢回谈判桌上的主动权,立刻派遣飞机朝60军的阵地进行连番轰炸。
紧接着,李承晚集团趁着火力掩护发动了全面反扑。
然而,敌人不知道的是,志愿军拥有铁一般的意志,更用血肉筑成了无法突破的铜墙铁壁。
经过一番缠斗,敌人未能拿回失去的阵地,志愿军战士们则越战越勇。
战场、谈判桌上瞬息万变,就在郑将军准备命60军向949.2高地进发时,志司来电说双方已达成14日停战协议。
这天攻占高地的仗打不打,全看郑将军等人的想法,没有把握就不打了。
他把这一电话内容转给了张军长,没有一点犹豫,张军长回复说:“有信心打好这一仗。”
张军长要打这一仗,是要为60军、180师出一口气,打一场翻身仗。
据180师师长回忆,其实这一仗准备不够充分,但大家士气很高,抱着打好最后一仗的决心,最后的打下来的效果很好。
开战后,仅用20分钟,敌人的主阵地就被拔旗攻占。
郑将军得知战果后非常高兴,战前预设的三个重要制高点,全部按计划拿下,这一仗完美收官。
当然,在战果上报的第一时间,他就命大家守住阵地,他火速将战果报给志司。
在谈判会场内,美方看完中方给出的战报,一开始根本不信,志愿军能在短短几天拿下东线,要求去现场核验。
美方是不到黄河不死心,直到用电话与自己的军队核对后,他们才承认了这一事实。
1953年6月15日,夏季反击作战第二阶段顺利结束,各部队、将领得到了宝贵的战斗经验。
而郑维山将军也顺利交班返回国内,朝鲜的最后一战打得漂亮,为他的战斗生涯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