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入关之后,从顺治二年(1645)开始,每年的朝鲜使团的使清人数在二百至三百名,其主要成员是正使、副使、书状官。他们被称之为“正官”,又称“三使”。其他成员则有写字官、医员、军官等,另有仆从、马夫、马头、军牢、轿夫、引路、厨子等等。书状官一职相当于今天的秘书长。
1、燕行录
这些使者都会留下出使文字记录,包括日记、诗歌、杂录、记事等。其中日记如《阳坡朝天日录》、《老峯燕行日记》、《燕行日记》、《燕行记》、《燕行日录》等。
有诗歌,如《梼椒录》、《滦阳录》等。也有杂录,如《甲子燕行杂录》、《丙寅燕行杂录》、《闻见杂录》等。
纯为记事者,如《湛轩燕记》、《燕台再游录》等。其中有当时朝鲜国内以诗、文名著于世的,如洪大容、朴趾源、李德懋、柳得恭等人,洪、朴之得意门生即李、柳等,后者曾任奎章阁之检书官。他们通过赴清考察,主张学习中国文化,主张用清朝先进技术改革朝鲜的社会体制和经济、文化政策。
人们称这些向中国清朝学习的朝鲜学者为“北学派”。洪大容则是“北学派”的先驱。
2、出使路线
清代朝鲜使团的使清路线在清入关前后是有变化的。
入关前,他们经辽阳到达盛京。
清入关后至康熙十八年(1679)以前,他们的使清路线则经海州、牛庄、广宁、山海关,到达北京。
康熙十八年后,改为辽阳、盛京、广宁至山海关,再到北京。
朝鲜使团一般是在十月末或十一月初自汉阳出发,十二月末以前抵达北京,来年二月中旬从北京返程,三月末或四月初回到汉阳。他们在北京的时间是一至二个月,总体需用五至六个月。可见,历届的朝鲜使团就是在这大体相同的时间、在不同时期的同一路线范围内了解中国、考察中国的,由此而使诸多的《燕行录》 成了当年的实况报道,记述了自清代宫廷到广大民间,从当时政治到各种文化,涉及范围之广、内容之丰、人物之众、时期之全,为其它外国史书所不及。
3、三藩之乱
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乱爆发。
这场历时八年之久叛乱终于被彻底平定,时人曾说:“自康熙二十年以后,海内始有起色。 ”
康熙五十年(1711),朝鲜副使闵镇远随团到达中国,并著有《燕行录》,书中的《译官金庆门所记吴三桂事》不仅记录和补充了这一方面的史实,也反映了当时朝鲜臣工对吴三桂等人的真实评价。
书中有大段对吴三桂降清和三藩之乱始末的论述,有两处记载很有意思:
(1)吴军“军势甚盛,清兵战死者不可胜计,京师大震, 民皆荷担而立,时燕中童谣曰:‘若要平,问老明;若要安,问索山。’帝乃以明珠、索额图为相。”
这童谣是朝鲜使者听闻的,为其它史著所未载,明珠、索额图似乎在民间和朝廷都有些名气。康熙帝任明珠为相,与其主张撤藩、赞襄平藩有直接关系。
(2)贝勒尚善,“有才智,世谓之‘赛孔明’, 为三桂素所敬服,至是贻书三桂,责其五不义,书不能记,而其意略曰:‘自成之入,公手握重兵,不能一战退贼,而忍视父死,乞兵清朝,及其君父之仇既报,宜即退伏田野,以避利达之□,而乃受王封,身享富贵,此其不义一也;
永历寄身南裔,朱氏血食,只一片土,公以明朝世臣,甘心擒献而自王其地,此其不义二也;
大清封公为王,待以不臣之礼,嫁女娶妇,恩若骨肉,德之渥也,尚何忍反?此其不义三也;
公既反,则宜推戴故君子孙示天下,以不忘本之意,而公乃汲汲自取,此其不义四也;
公只有一子二孙,而时在京师,公之祖坟在宁远,九族之在关东者甚多,其必将锄灭尽矣,而公犹悍然不顾,此其不义五也。
夫蜂酿蜜成而身则毙,公年今七十余,日无几,竭力经营,子孙无托,公其为谁而作此举耶?(此信学界称为《五不义书》)三桂见之,流涕不能答,病遂死。”
朝鲜使者于康熙五十年记录的这封信,说明此信在事隔三十多年后仍在民间传播,进而说明尚善此信在当时就已流传,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五不义书》出自当时人之口,从而为《寄吴三桂书》提供了一个极其有力的证据,《燕行录》是有力的证据。
4、对吴三桂的认识与评价
译官金庆门最后说:
“三桂之初起兵也,我东闻中原人皆以为三桂必将复立皇明子孙,以图兴复。今闻黄仪之言,大异于所闻,呜呼,甲申之变,尚忍言哉!三桂力不能却自成,引敌入关,遂以天下与之,而又擒献永历,仍王其地,及后举事,则改元建国,肆然称帝,夫岂有为朱氏之心哉,以此观之,其罪有浮于自成,天下万世之逆贼也。”
吴三桂造反之时,连朝鲜人也认为他会“必将复立皇明子孙,以图兴复”,结果吴三桂虽然假惺惺以明朝复兴为号召,最后自己改元建国称帝。
朝鲜人认为吴三桂在山海关主动投降是无力抵御李自成的无奈之举,情有可原,但是绞杀永历帝,自己造反还改元称帝,实在是野心暴露,其罪孽超过李自成,实在是“天下万世之逆贼也。”
吴三桂在明朝晚期曾经是朝鲜人心中抵御蛮族入侵的“英雄”。
吴三桂投靠清朝之后自然是逆贼,即使他打着复兴大明旗号反清,在使用大明年号的朝鲜看来是无耻的,另外,归顺清廷之后再一次翻脸,这接二连三的叛变无疑是加深了朝鲜方面对吴三桂的厌恶,连续两次的背叛让朝鲜给予了他“天下万世之逆贼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