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见利忘义”,出自《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古今中外,见利忘义者并不少见,随手一翻书就可以找出一堆史实。尤其在封建社会和殖民时期,毫无地位的劳动人民或者奴隶,便常常成为了那个“利”,被人坑害,失去了财富,家园,甚至是生命。
黄金,钻石,好望角,曼德拉——这些都是“彩虹之国”南非身上如影随形的标签。如今的南非,已经不再像殖民时代那般悲惨困顿。但是回望过去,在历史的长河中,殖民者的入侵也为南非留下了一段噩梦般的刻骨记忆。
▲南非首都开普敦
01
原本生活在南非的霍屯督人,在短短不到两百年的时间内,便由于欧洲人的殖民扩张、外来的传染性疾病等原因濒临灭绝。甚至,就连霍屯督人这个称谓也来源于殖民者的羞辱——殖民者们将他们比作类人猿。奴隶的生命在殖民者眼中根本不值一提,更不用提尊严和温饱,大量的奴隶悲惨的死去,有许多奴隶还是未成年,还未长大便已夭折。
霍屯督女孩萨尔蒂耶·巴尔特曼,幸运地活下来了,并长大成人。但是她的一生依然很短暂。萨尔蒂耶出生于1789年,家乡就在如今举世闻名的好望角。随着本部族科伊桑部的沦陷,萨尔蒂耶在20岁之前,就成为了荷兰人彼得·塞扎尔的奴隶。
▲好望角航拍
身为没有一丝自由的奴隶,萨尔蒂耶却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她渴望自己不再是一个奴隶,能够自由。于是萨尔蒂耶努力学习了一些可能换取自由的技能——她自己学会了3种欧洲语言,并且还学会了表演吉他。
02
然而在奴隶制度的制约下,她所有的努力和挣扎都是徒劳。1810年,赛扎尔——也就是萨尔蒂耶的奴隶主,他的哥哥亨德里克带着一名英国医生威廉·邓洛普,来到了萨尔蒂耶的所在地。他们的到来似乎给萨尔蒂耶带来了自由。两人告诉萨尔蒂耶,只需要和他们一起去欧洲生活,就能够得到她所向往的自由,还能积攒属于自己的财富。这对于当时毫无生活意义的萨尔蒂耶而言,无异于一根救命稻草。试问谁又不想摆脱身为奴隶的悲惨命运呢?
▲萨尔蒂耶·巴尔特曼旧照
于是,萨尔蒂耶满怀希望地与二人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旅程。但这二人可并不是什么好心肠的大善人。他们之所以选中萨尔蒂耶,并非为了什么给予自由,仅仅因为萨尔蒂耶的身体外形十分特别——她有着肥大的臀部。这种特征其实是科伊桑部女性常见的共有特征,但非常不幸的是萨尔蒂耶的更为明显。这就是亨德里克和邓洛普在见到萨尔蒂耶的第一眼便发现的“利”。
当时的欧洲,殖民掠夺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而这些利益的背后却是尽显人性丑恶的贪婪。意大利红衣主教波利托·德·美第奇,突发奇想地在梵蒂冈创建了一个所谓的“人类动物园”,把那些在他们眼中看来“稀奇古怪”的土著人关进笼子进行展览。《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写道:“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萨尔蒂耶这样明显的身体特征,也让亨德里克以及邓洛普把她当成了商品,奇货可居。
▲意大利的红衣主教
到达伦敦后,萨尔蒂耶被强迫囚禁在牢笼中,她几乎全身一丝不挂地来回走动、表演,以供人参观。很快,这样令人恶心的表演秀,让萨尔蒂耶变成了明星。多么讽刺的,她在牢笼里获得了出入上流社会宴席的机会。而亨德里克、邓洛普则依靠她的表演赚了很多昧心钱。
03
有人会去考虑一下萨尔蒂耶的感受么?在当时是不可能有人去感受的,更别提留下什么记录。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抱着投奔自由的希望离开家乡的萨尔蒂耶,学习语言和表演的萨尔蒂耶,她会有多么痛苦。尊严、自由只不过是他们差别对待下的由头罢了,真正的尊严和自由,萨尔蒂耶永远不可能得到。
▲巴黎人类博物馆
萨尔蒂耶像动物一样在英国巡回展览四年,生活在囚笼之中。此后亨德里克又将她带到巴黎,等待萨尔蒂耶仍旧是无休止的折磨。1816年,在巴黎动物园的宿舍中,26岁的萨尔蒂耶带着屈辱和痛苦死去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死亡却还不是她悲剧的终点,她的尸体被解剖并放置在巴黎人类博物馆继续展览了200余年。
时间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南非人要求当时的法国政府归还自己同胞的遗体,但被人类博物馆拒绝,只将萨尔蒂耶的遗体撤出展台。南非总统曼德拉在1992年,再次向法国政府正式要求归还萨尔蒂耶的遗体。在那之后十年,也就是2002年8月9日,萨尔蒂耶的遗体才回归故土得以安葬,此时她去世已经将近两个世纪。
▲曼德拉照片
结语
利益,本无所谓对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们需要利益作为工作的驱动力,为自己创造更理想的生活,但是如果在获取利益的时候完全抛却了身为人类的道义,与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可能有时候,人性被利益所激发出来的丑恶,还不如动物呢。
参考资料:
《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史记·吕不韦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