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作为晚清第一名臣,凭一己之力,拯救大清于危亡之中,功劳之高,不亚于明之于谦,宋之岳飞。但是曾国藩结局要远远好于二人,死后被朝廷封为文正,配享太庙,可以说是古代功臣最好的结局,那么曾国藩是如何做到功高而朝廷不猜疑,为臣而群僚不攻讦,小编我就给大家分析一下曾国藩处世之道,看他是如何纵横朝堂几十年,在是非之地而不失身。
曾国藩
曾国藩二十多岁就考中进士,可以说是年轻有为,但是他在朝堂上开始并无建树,直到席卷大江南北的战乱爆发,曾国藩就开始了自己辉煌时刻。在经历前期率兵平叛和后期朝堂理政,曾国藩总结出来了很多处事经验,首先第一条就是居功不自傲,知道做臣子本分。曾国藩作为湘军开创者,虽然帮助大清平定了战乱,但是拥兵几十万,纵横东南数省,可以说只要振臂一呼立马就能黄袍加身,成为第二个洪秀全。
当时咸丰皇帝哀叹道“走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可以说当时曾国藩对清廷威胁要远远比洪秀全大。但是曾国藩在功成之后自己卸去兵权,主动裁撤湘军,一下子就把清廷对于自己的猜疑打消了,这也成就了曾国藩一代忠臣得美誉。可以说曾国藩懂得进退之道,能遏制自己野心,这一点值得很多人学习。
曾国藩
曾国藩曾经说过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曾国藩在平时也是这样做的,当时李鸿章刚刚步入仕途,在曾国藩手下锻炼。当时曾国藩已经成为一方封疆大吏,李鸿章还是初出茅庐得毛头小子。当时李鸿章初次见曾国藩时候表现得相当无礼。李鸿章年轻有为,当时相当狂傲,曾国藩手下将领纷纷表示不满,要求惩处这个年轻人,曾国藩表现得相当大度,他认为李鸿章有才能,年轻人狂傲一些没啥,始终曾国藩都很赏识李鸿章。
曾国藩自己相当勤快,常常要求自己子弟不要偷懒,不许睡懒觉,但是李鸿章年轻时候从来早上不起床,曾国藩当时批评过李鸿章,教育他做人要勤勉,但是李鸿章从来都是我行我素。虽然曾国藩看不惯李鸿章的行为,但是却没有因此罢黜李鸿章,反而尽心栽培,让李鸿章成为一代名臣。
曾国藩字
曾国藩久处朝堂,但是从来没有从权力中心离开,这一方面是他能力出众,另一方面是则是很少有同僚弹劾,即使有人弹劾,也有众多友人保他,这就体现了他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当时晚清朝政崩坏,官员腐败不堪,人员来往都免不了要打点关系,收受贿赂。曾国藩本人在朝堂上从来不接受他人礼品,但是免不了别人为了巴结他送钱财,曾国藩知道这是潜规则,自己自己不收钱则显得不给人家面子,通常都是收一两银子其余退回。虽然这算是纵容腐败,但是曾国藩根本无力改变这种风气,如果自己做的太清廉又容易被他人攻击。曾国藩这样做,给了别人面子,又不会被孤立,还减少了政敌,所以曾国藩在朝堂很少受人弹劾。
当时称为中兴四臣的胡林翼早死,家中子孙尚幼,曾国藩就把胡林翼的后代接到自己家里细心看管,这让当时朝野上下交口称赞,很多朝廷重臣都愿意跟曾国藩结交,认为他为人忠厚。所以曾国藩结交了一大批朋友,像彭玉麟、郭嵩涛、骆秉章等。
曾国藩画像
曾国藩作为一代名臣,大儒从晚清到现在都有很大的影响,主席早年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就肯定了曾国藩过人之处。我们现在处于社会,要和各种人打交道,要处理各种事情,免不了一些事情做的不好,往往就会处于不利环境,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曾国藩为人处事之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完全可以从曾国藩那学到很多经验,帮助我们做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