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英国率先对中国发动了战争。史称——鸦片战争。自此之后,其他列强纷纷效仿,开始了分割中国的历史。但其实,在发动战争之前,英国内部也为此而产生了分歧,通过议会进行表决投票的时候,辉格党也仅以九票险胜。
英国人对于发动战争的顾虑,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鸦片贸易的正当性。在英国国内,鸦片贸易是被命令禁止的,而与中国的鸦片贸易,传统的说法是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而开始贩卖鸦片。
但其实早在十八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了印度,就开始在当地种植大量的鸦片,主要就是运送到中国进行贩卖,并牟取了大量的利益。
对于鸦片的危害,清政府非常清楚,早在雍正年间(1729年),就颁布了禁烟令,之后乾隆、嘉庆,都有禁烟条令,但鸦片贩子却总能找到漏洞,将鸦片运到国内贩卖。
道光年间,走私鸦片的情况越来越猖獗,中国人民深受其害,已经到非治理不可的地步,这才派出林则徐专门负责禁烟,其实主要目的就是阻止英国的鸦片进口。
自始至终,英国往中国走私鸦片就属于非法行为,是不具备正当性的。林则徐禁止鸦片,只是依法而行,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从法理上,都说得通。
这件事上,英国人完全理亏。因为这件事而发动战争,不仅没有正当理由,反而有损大英帝国的脸面。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英国对中国也是心有余悸。早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就曾经试图入侵过中国,结果都落得大败而归。
十八世纪末期,英国控制了印度之后,想要进一步扩展它的领地,于是就怂恿边疆上的尼泊尔,侵入了西藏。
当时在位的是乾隆皇帝,在收到消息之后,派出福康安率兵来到边境,并大败尼泊尔军队,尼泊尔最终以纳贡为条件,向清朝求和。这件事不仅挫败了英国想要侵占西藏的阴谋,也使它看到了清政府的强大。
英国没有就此死心。十九世纪初,葡萄牙被拿破仑率领的法军所占领。当时,英国和葡萄牙曾有同盟之约,于是,英国人便以保护葡萄牙人的利益为借口,派战舰来到被葡萄牙所据守的澳门,意图占领澳门。
葡萄牙虽然据守澳门,但主要是贸易方面的权力,行政、军事等方面的权力,仍由清政府掌控。因此,葡萄牙就向两广总督吴熊光求助,吴熊光以武力相威胁,最终迫使英国人退兵。
即使是在鸦片战争前夕,英国的商贸代表劳律卑也曾想要以武力想要逼迫清朝官员就范,结果还是落得惨败。虽然清政府方面付出了更大的损失,但也展示了清朝军队是有一定的作战能力的。
英国虽然武器装备先进,但数量处于劣势,而且又是客场作战,能否获胜还是个未知数。
基于这两方面的顾虑,不少英国人对于发动战争疑虑不决。为此,1840年,英国议会进行了表决投票,结果主战的辉格党271票,反对的托利党262票,以九票之差,通过了对中国开战的决议。
从结果来看,虽然主战的辉格党以微弱的差距取得了胜利,但实际上,英国议会当中,主战的人数,要远远高于这个比例。当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就曾经提出了要维护贸易自由,其实就是暗示支持对中国作战。
这种表决投票,其实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常常会上演的一种民主戏码,一方面是沽名钓誉地彰显民主权力,另一方面,也是在野党为了博得关注,取得支持,而有意为之。实际上,无论是哪个党派,他们所代表的,都是资本家们的利益。最好的证明就是,第二年托利党获得了组选内阁的权力,可是,它依然继续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且入侵意愿比之辉格党更加强烈,早已经忘记了自己之前的立场。
资本主义党派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无论是辉格党还是托利党,都是如此。当时,对中国鸦片贸易急转直下的情况下,扭转局势的唯一方式,也就只有发动战争,这也是英国这一传统的殖民国家会做出的必然选择。
这场战争,改变了英国对华贸易的不利局面,同时,也迫使着中国的有志之士,不得不开始考虑未来国家的命运。
参考资料:《鸦片战争》、《剑桥中国晚清史》、《亚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