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宋朝一条官场规矩,执行到清朝灭亡,连和珅都自觉遵守
创始人
2025-07-21 07:02:24
0

秦朝建立之后,古代就进入了封建王朝,从此之后,封建王朝一直持续到了清朝。不可否认的是,秦始皇的功绩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更为重要的是,秦始皇也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千古一帝!能够媲美秦始皇的功绩,在历史上肯定是很罕见的。

大乱世之后的大一统皇帝,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能够媲美秦始皇的,但是秦始皇作为大一统的奠基人,功绩是无人能够超越的。封建王朝出现在历史上之后,朝代就开始不断的更替了,秦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仅仅存在了15年。

可是秦朝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它足足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在华夏文明中,朝代不断更替,同时也留下了很多名胜古迹,时至今日,长城仍然是人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长城出现在西周时期,其后历朝历代都对长城进行过修缮。

现如今人们看到的长城都是明清时期的。值得一提的是,千百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大部分人都没有见到过古代的县衙。时至今日,县衙已经成为了历史上,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县衙是很常见的。古代的时候,县衙就是主管一个地方行政事务的。

由此“县太爷”也成为了父母官。现如今,各个地方留存下来的县衙已经不多了,仅存的县衙仅仅剩下几处了。比如说内乡县衙,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城东大街。这是明清时期的县衙,时至今日得以保存下来,这一点是非常不易的。

县衙无疑都是指县一级的行政单位,那么县衙在古代的时候就是官员的办公场所和封建王朝维持地方统治的核心区域。一般情况下,县衙都是有官兵驻守的。可是现如今,能够见到的都是庙宇、文昌阁之类的古建筑,真正意义上的古代县衙,现如今人们已经见不到了。

即使是有,也是后人仿建的。古代的时候,出现了一句话:“官不修衙,客不修店”,这句话现如今的人们肯定是很难理解的。前半句很好理解,就是住店的客人,肯定不会自己掏钱修店的。那么为什么古代的县衙是不能够修缮的呢?

宋朝之前,地方官员修缮自己的县衙是很常见的,身为地方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官员修建自己的住所是很平常的,可是后来宋朝之后,问题就出现了,地方官员不能够修建县衙。举个例子来说,唐朝的凤翔节度使李听,上任第一天就发现县衙破败不堪。

于是就下令“葺之,卒无变异”,可是在宋朝以及宋朝之后,想要修缮自己的县衙,肯定是不行的。修缮地方县衙,必须经过朝廷批准,宋神宗时期,这个要求就更为严格了,宋神宗明确规定“诏京城内外除修造仓场、库务、店务、课利舍屋外,自宫殿、园苑以至百司廨舍、寺观等,并权停。”

这样做就是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套取朝廷的拨款。在当时来说,即使是想要修缮自己的县衙,朝廷只给拨款七成,剩下的要自掏腰包。宋真宗时期,杭州知州薛映修官衙被人告发,结果官职就被降级了,一下子成为了连州文学。此时的薛映修后悔不已。

宋朝灭亡之后,这样的规矩在明清时期也得到了认可。明朝时期,朱棣登基后,把明朝都城迁到了北京,可是在修建都城的过程中,明朝没有修建过五府六部及其他寺监。即使是到了清朝的康乾盛世时,和珅这种巨贪,但连和珅也很排斥修官衙。

清朝的《钦定工部则例》规定了地方衙门确需修理的,允许借钱修理,然后从俸禄中逐渐扣除。同时,修建完成之后,对县衙的使用时间也是有规定的,就是必须保质15年,15年内塌了,由原承办官员赔修。这样一来,即使是地方官员,也没人主张修建县衙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网...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拼夕夕横空出世的那年,除了病...
原创 中... 文|观景说史: 中国历史悠久,分别有两种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分别是男人和女人。我们现在常说的“女人半...
原创 她... 清朝后宫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传奇女子,比如说扶育三位帝王的孝庄太后、晚清帝国无冕女皇慈禧太后等等,今天笔...
原创 易... 历史上对人物的评价往往只能根据记载,但这其实也会有失偏颇。况且人性是极其复杂的,有勇有谋又单纯纯粹的...
原创 怪... 不知道大家看《天龙八部》时,有没有这么一个疑惑?那就是关于萧峰父亲萧远山实力的问题,要知道萧远山30...
中行成立110周年暨货币统一错... 中国银行 **1. 历史 银行之一,自1912年经孙中山先生批准成立以来,已走过11这110年间,中...
原创 戈... 作为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于1989 - 1990年期间,在关于德国统一这一问题上,经历了一个从反对、...
原创 学...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岁月悠悠,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文化诞生、发展、灭亡,但不管结局如何,殊途同归...
原创 朱... 朱元璋从建立大明的那一刻起,无时无刻不在为他的“万世基业”而努力,为此,他不惜恢复了封藩制度,把自己...
原创 她... 前言 没有准备向命运抗争,命运便会显示其威力。——马基雅弗利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在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