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一个山东老太太在儿女的陪伴下来到了刚刚落成的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老人对纪念馆里的展品非常感兴趣,正巧纪念馆里的讲解员在介绍一个展览的针线包,讲解员说:“别看着针线包不起眼,当年它的主人曾用里面的三根绣花针智斗敌人……”
讲解员说完这句,老太太皱着眉说:“那不是绣花针,那是纳鞋针……”老太太一说这话,大家都回过头来看她。
无名英雄
在场有人笑道:“人家讲解员说是绣花针,你比人家还懂啊?”
老太太摇头说:“我当然知道。”她指了指玻璃展柜里的针线包对大家说:“这东西就是俺的!”
这话一出,讲解员愣了,半晌之后讲解员反应过来,询问老太太:“你老人家莫不是朱文起老英雄?”
老太太点头说:“对,我就是朱文起。”
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激动万分,没想到老英雄就在自己眼前!朱文起老人有什么故事,这针线包又是怎样一段传奇呢?
说来话长,朱文起老人是山东定陶人士,出生在清朝末年。朱文起一家人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朱文起原本的人生轨迹也就是成亲生子,平淡一生,但是朱文起32岁这一年,抗战全面爆发,山东也陷入了战火之中,朱文起眼睁睁看着日本鬼子横行霸道心中愤慨不已。
于是1941年,有志救国的朱文起入了党,成了边区的一名情报员,平时她还是和往常一样务农,但是暗中她是为党组织传递情报的特工。当时,像朱文起这样的“平民英雄”数以万计,她们表面普通,做的却是救国救民的大事业。
朱文起平时是毫不起眼的,她是贫农,外表朴素,不惹人注意,看起来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农村妇女,这正好给她传递情报提供了便利条件,毕竟日伪军也不相信一个看起来如此怯懦的农妇会是一个深入虎穴的情报工作者。
斗智斗勇
1941年的冬天,这天凌晨时分,联络员游文斋悄悄来到了朱文起家门口,游文斋是朱文起的亲外甥,也是朱文起加入组织的介绍人。游文斋此来,交给了朱文起一份重要的军事情报,让她赶紧想办法把情报交给鲁西南地委。从朱文起家里到鲁西南地委的接头处,中间路途遥远,要是让男性交通员去,敌人搜查的严格,容易暴露。女交通员有些还是小脚,走不得远路,这个时候还是朱文起最合适,她因为家庭贫困没有缠足,加上从小干活,身强体健,腿脚灵便,接到任务之后,朱文起立刻就上路了。
朱文起家境贫寒,平时她是半种地半乞讨,打扮的也是个叫花子模样,她就这样穿着破衣烂衫,挎上要饭的篮子,一路奔着城门口就去了。
朱文起的讨饭篮子里头有个破针线包,看起来挺破,其实里头有个藏情报的夹层,朱文起就把情报放在这里。当时穷苦女人随身都会带个针线包,衣服破了随时能补,有时候也会帮着别人缝补衣裳换顿口粮。正因为针线包常见,所以敌人才不会怀疑。
走到城门口,敌人果然在盘查,朱文起有经验,对于城门口的伪军,越是畏畏缩缩,他们越是为难你,反倒是表现得泼辣豪横一些,他们会给好脸色。所以朱文起走到城门口,就白了那些伪军一眼,做出十分嫌弃的模样。
伪军看到她浑身脏兮兮的样子,也懒得细查,呵斥她:“你什么态度,把篮子打开给我瞧瞧!”朱文起也不甘示弱,斜着眼睛对那伪军说:“整天查查查!一天在你这里过八趟,有一个铜子儿也叫你搜刮了!”说着把盖篮子的布一掀,对那伪军说:“查吧查吧,我瞧你查出来什么!”
被这农妇一顿抢白,周围人都看起了笑话,伪军面子上十分挂不住,扫了两眼篮子,见确实没什么东西,又指着破针线包说:“这里头是啥,给我瞅瞅!”
功勋不朽
朱文起瞪着眼睛从针线包里掏出来三根亮晃晃的纳鞋针往伪军眼前作势比划了两下:“咋了,啥地方破了,让我给你补补?”周围一阵哄笑,伪军一脸烦躁地推了朱文起一把,对她骂道:“快滚,你个疯婆子!”
就这样,在伪军的骂骂咧咧中,朱文起顺利把情报带了出去,交到了组织手中。后来她多次冒险为组织传递情报,敌人从未起疑。虽然朱文起出身贫寒,连字都不识一个,但是论智慧、论勇气,她让许多人自叹不如。
朱文起脱险的法宝就是“闹”,她每次进城都不给伪军好脸色,要是伪军为难她,她也不怕,直接倒地撒泼,久而久之十里八乡都知道这老太太是出了名的“泼妇”,伪军后来一见她,也不讨难堪了,恨不得躲着这个不好惹的老太太。也正是因为朱文起行为大胆得很,伪军死也没想到这个撒泼打滚的老太太是个特工。凭借自己的一手“演技”,朱文起为党组织传递了上百份情报。
抗战胜利之后,朱文起功成身退,被组织安排在解放区组织妇女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朱文起被授予特等功臣的称号,但她觉得自己已经得偿所愿,虽然她立有大功,但是她不愿让国家对自己特殊照顾,于是,五十年代的某一天,朱文起低调地离开了工作的县城,和两个儿子归隐田园务农去了。
一晃就是几十年,朱文起过着平静的日子,家里添了重孙,四代同堂,其乐融融。2000年,朱文起听说边区纪念馆建好了,老太太也想回忆一下自己的当年,于是便带着儿孙高高兴兴来到了纪念馆参观。正好遇见解说员的讲解出了错,老太太便出言纠正了一番。
看着眼前白发苍苍的老英雄,大伙十分敬佩,纪念馆的馆长要留老太太多逛逛,还想把老人的照片放在纪念馆二楼,可是朱文起笑着拒绝,又低调地回到了乡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英雄不朽,功绩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