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九年五月庚子日(公元635年6月25日),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长安太安宫垂拱殿驾崩。这位大唐帝国的开创者,在当了9年皇帝,9年太上皇之后,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同年十月庚寅日(公元635年12月12日),李渊被安葬于献陵,庙号高祖,谥号太武皇帝。
按照我们策划的写作计划,《踏访唐宋》是从李渊开篇的。甲辰盛夏,我专程来到了献陵,试图从踏访李渊陵寝开始,钩沉隋唐交替时代的历史风云,解读李渊开创大唐帝国的历史伟业。
从郑州上连霍高速一路西行,越邙岭、出陕原,跨潼关,过华山,至阎良下高速绕行不久,即达献陵。这是一段承载着厚重中国史的大通道。自古以来,在连接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的这条通道上,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军旅商贾、凡夫俗子往来奔走,留下了匆匆而过的足迹。如今,这条雄关扼要、群峰高耸、沟壑纵横的古道,早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悠悠驼铃,代之以川流不息的钢铁洪流。一路上,我来不及欣赏大美的自然风光,沿途所经过的每一座青山、每一条河流、每一个城市和村庄,都隐藏着厚重的历史,厚重得让我来不及品味,就如车窗外的风景,一闪而过。我和开车的周君一边唠着不断转换的话题,一边驾车疾驰,顺利抵达了献陵。
献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永合村,地处渭北高原徐木原,唐代称之为万寿原,是一处风水极佳的黄土台原。李世民选择此处葬父,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在徐木原上还有两座皇陵,一座是汉高祖刘邦父亲的万年陵, 位于献陵东约7.5公里处。刘太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尊为太上皇的人。李渊死时也是太上皇,选择这里安葬父皇,是希望唐朝像汉朝一样国祚绵长。另一座叫永康陵,墓主人是李渊的爷爷李虎。李虎是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八大柱国之一,因军功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是世袭的第三代唐国公,这也是唐朝国号的来历。李渊登基后,追谥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永康陵也就算是唐朝的祖陵了。
通向献陵的这条乡道,就是原献陵神道的位置。
李渊是唐朝建国后去世的第一个皇帝,采用什么规制安葬先皇,也是摆在李世民面前的难题。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大唐天下是父皇打下的,自己杀兄弑弟,逼父让位坐了天下,天下人皆心知肚明。虽九年来殚精竭虑,励精图治,坐稳了江山,但父皇在臣民心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李渊临终前留下遗言:“既殡之后,皇帝宜于别所视军国大事。其服轻重,悉从汉制,以日易月。其陵园制度,务从俭约。斟酌汉魏,以为规矩”。这段话明白地告诉后人,他的陵墓要按照汉代皇帝陵墓修建,尽量廉俭并形成规矩。李世民有意仿照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和汉武帝刘彻的茂陵给父亲修建陵墓,来安慰父亲的亡灵,向天下人彰显自己的孝心,而实际上却很难办到。汉朝帝陵一般都是自皇帝登基后即开始修建,耗费巨大。此时唐王朝天下初定,百废待兴,要按长陵、茂陵的规模为父皇建陵,实在勉为其难。但如果父皇的陵寝过于简陋,则会背上不孝的骂名。自己百年之后,又当如何处置?宰相虞世南似乎看透了李世民的心思,适时上奏:“汉天子即位即营陵山,远者五十余年,今以数月之间为数十年之功,于人力有所不逮”。他和房玄龄建议李世民,按照光武帝刘秀原陵的标准给先皇修建陵墓,这样既遵循了先皇 “悉从汉制”的遗诏,不过于奢侈,又可彰显皇上孝心。这确实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于是,在高士廉、阎立德等人的主持下,经过5个月的紧张营造,陵墓建成,李渊与早年去世的太穆皇后窦氏一起合葬于献陵。
献陵初建时的规模史籍无载。据《唐会要.陵议》《旧唐书.崔损传》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以右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损为献、昭、乾、定、桥、泰、建、元8陵修奉使,对因年久失修或动乱毁坏的8座帝陵进行修葺或新建,其中在献陵等5座陵区内分别修造房屋378间。重修后的献陵分为内外二城,规模宏伟壮观。陵邑由陵园、下宫和陪葬墓区组成,地跨三原、富平两县。陵园周边用土夯筑城垣,是为神墙,平面呈方形,边长460余米;四面各辟一门,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瑞兽命名,门外各置石虎1对。朱雀门外设神道,长385米,自南而北依次列置华表、犀牛、翁仲等石刻造像。夯筑封土居陵园中央,呈覆斗形,底径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20米;顶部东西长30米,南北宽10米,高约20米。陵园内曾有寝宫、献殿等建筑。陵园的陪葬区位于陵园东北,现存封土76座,除襄邑李神符在三原县境内外,其余均在渭南市富平县境内。
位于献陵神道最南端的石望柱,又称华表。
历经千余年岁月侵蚀,献陵地上建筑已荡然无存,但遗址仍在,封土依然,远远望去,突兀于台原之上的巨大陵墓,犹如一座山头,被浓郁的林木覆盖着,山是一座陵,陵隐青山中。我和周君驱车从永合村中穿过,在一个丁字路口下车,向北眺望,一条宽敞的乡道直通献陵,向南数百米处田间,一根石柱孤零零地矗立在田间。显然,这条乡道就是当年献陵神道的位置,石柱是神道最南端的石望柱,亦称华表。时值午后,烈日炙烤着大地,田间不见劳作的农夫,只有我与周君两个虔诚的朝拜者,奔波数百里专程来到献陵踏访。我首先来到石柱前,石柱原有一对,东西分列,间距近40米,西边的石柱只剩基座,东边的石柱保存相对完好。石柱基座上,雕刻着两条首尾相接的螭龙浮雕,龙身环座中央凿卯,与中间柱身下的榫相接。柱身呈八棱面,向上收刹,各棱面均线刻蔓草花纹。柱顶为八棱形盖,盖上蹲踞一圆雕石狮,披鬣阔口,昂首挺胸,显示出大无畏之气概。看完石柱,我们顺着陵前道路向献陵走去,在道东侧田间的柿树下,见到了一尊石虎。石虎是献陵石刻中的杰出作品,陵园四神门外各置一对,大小、形制相同。此尊石虎为献陵南门外东侧造像,身长约2.5米、高1.7米,身躯浑圆,虎头硕大,颈粗短,背平阔,四肢伫立,与石座相连,造型凶悍,令人望而生畏。据有关资料介绍,献陵石刻造像现存12件,其中石虎5件,均被文物部门妥为保存。至献陵前,见清康熙年间所立墓碑一通,碑身斑驳,风化严重。我沿着陵墓周围荒芜的人行道绕行一圈,然后登上陵顶。从陵下到陵顶没有台阶,只有一条人们在林间踩出的土道,沿坡上登,身体自然前倾,躬身垂首,也算是对大唐天子的一种尊敬吧。我一口气登上陵顶,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微风吹拂,透出一股清凉,遍植桧柏的陵区在烈日照射下氤氲出一股柏叶特有的味道,令人神清气爽。我调匀气息,踟躇于陵顶极目四望,辽阔的关中大地奔来眼底,周边的城市、村庄和广袤原野一览无余,不由人发出由衷的喟叹:这是一块多么美丽的形胜之地啊!
现存位于献陵南门外东侧的石虎造像,身长约2.5米、高1.7米,造型凶悍,令人望而生畏。
陕西关中,因居潼关、大散关、武关、萧关四关之中而得名,亦称“八百里秦川”。它东有黄河,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有黄土高原,犹如一座天然城堡。张良曾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并劝说刘邦定都于此。秦至汉唐,多少帝王在这里你方唱罢我登场,多少英雄豪杰在这里或建功立业,或灰飞烟灭,多少故事沉淀在这块土地的折皱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青山依旧在,千古留文明。此刻,我站在安息着大唐开国皇帝灵魂的陵墓上,眺望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和不远处的长安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在眼前交相辉映,思绪早已穿越时空,进入大唐建国的历史和李渊的辉煌人生……
从陵下到陵顶没有台阶,只有一条人们在林间踩出的土道,沿坡上登,身体自然前倾,躬身垂首,也算是对大唐天子的一种尊敬吧。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五日,隋太原留守李渊自晋阳誓师起兵,直奔关中。从这一天开始,大唐创业征战的兵锋很快席卷大半个中国。
李渊是关陇贵族八柱国的后裔。其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建立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亲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氏的姐姐,因此李渊与后来的隋朝上层统治集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李渊七岁时,父亲李昞去世,李渊袭唐国公。成年后,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穷交富维,很有人缘。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任李渊为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此后历任谯(今安徽亳州)、岐(今陕西凤翔)、陇(今陕西陇县)三州刺史。
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任卫尉少卿,掌管宫廷禁卫事,由文官转任武职。炀帝征伐高句丽时,李渊在怀远镇(今辽宁辽中附近)督运粮草。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杨玄感举兵反隋,李渊奉命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兼知关右诸军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李渊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因平叛和北击突厥有功,两年后出任大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这一地区最高军政长官。李渊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早有经纶天下之志,到任太原后,他踌躇满志地对次子李世民说,唐本就是我的封国,太原就是唐所在之地。如今我来到此处,是为天赐良机,“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在镇压农民起义中,他招降纳叛,网罗各种人才,不断发展军队,扩充自己的实力,并命长子李建成于“河东潜结英俊”,李世民“于晋阳密招豪友”,两人都“倾财赈施,卑身下士”,“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
当时,起兵反隋的队伍蜂拥而起,猛烈地冲击着隋朝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则日益加剧,隋炀帝猜忌大臣,擅杀文武,搞得众叛亲离,其所在的江都(今江苏扬州)处于孤立境地。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二月,李渊治下驻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的鹰扬校尉刘武周发动兵变,杀死太守,攻破楼烦郡,进占汾阳宫,并与突厥勾结,图谋南下争夺天下。炀帝闻讯后大怒,要提李渊到江都治罪。在此危急情势下,李渊终于下定了反隋的决心。他以讨伐刘武周、防备突厥南下为名,派李世民等人到各地募兵,令李建成、李元吉自河东秘返晋阳,派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诸事完备后,遂正式扯旗造反。在发布的檄文里,李渊斥责隋炀帝听信谗言,杀害忠良,穷兵黩武,致使民怨沸腾。自己起兵“志在尊隋”,要“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以示突厥”。李渊自称大将军,署置府僚,以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各置官属。又“开仓库以赈穷乏,远近响应,“二旬之间,得众数万。”
李渊起兵,隋王朝反应很迅速。代王派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两万屯霍邑(今山西霍县),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领骁勇数万屯河东,阻击李渊。李渊听取部将建议,先破宋老生,对屈突通围而不攻,大军过临汾,克绛郡(今新绛),自龙门壶口渡黄河。然后分军两路:李建成、刘文静率军屯永丰仓(今陕西华阴东北),扼守潼关,以备东方援敌;李世民率刘弘基等数万人,掠取渭水北岸之地,对长安采取钳形攻势。
李渊兵进关中,天下震动。不满隋王朝统治的各方势力纷纷响应,其中有豪强、群盗、草根、亡命之徒、可谓五花八门。始毕可汗派人送马千匹,驻在楼烦的原西突厥特勤史大奈也率兵相助。关中豪强冯翔、关陇官僚丘师利、丘行恭兄弟等草野群盗纷纷来投。李渊在关中的亲属也迅速起兵,加入反隋阵营。李渊的从弟李神通、女婿段纶分别在鄠县、蓝田起兵,女儿平阳公主(嫁柴绍)在鄠县散家财,招降邻近各路义军近七万人,号称“娘子军”,与李世民部会合后声势大振。李渊从晋阳南下时仅有甲士3万人,等到10月兵围长安时,麾下已经有二十余万众。当时,隋炀帝远在江都,关内隋军力量薄弱,唐军因此进军神速。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十一月九日,唐军攻入长安。李渊入城,立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隋恭帝授李渊假黄钺、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一切事务“咸归相府”。李渊执政后,“与民约法12条,悉除隋苛禁”。除杀了右翊卫将军阴世师等几个隋朝的死忠余党外,其余一律不问,于是隋朝众多文武将佐归服,京城与关中很快安定下来。次年3月,隋炀帝在江都被禁军将领杀死。同年5月,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登基,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一个崭新的、伟大的王朝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
唐朝建立之初,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统治全国。李渊经常派遣儿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率部出征,先后发动了浅水原之战、虎牢关之战、洺水之战和灭辅公祏之战,逐步消灭了陇西豪强薛举、薛仁杲父子,平定了西北地区;剪除了割据一方的李轨,平定了河西走廊;打败了刘武周、宋金刚势力,占领了山西地区;消灭了夏政权窦建德、郑帝王世充、刘黑闼叛乱和江南的辅公祏等各方势力,基本上削平了隋末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在武力征伐各路势力,开疆拓土的同时,在李渊的主导下,唐朝开启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和政治变革。李渊比较秦代、汉代、隋代的制度优劣,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修订律令格式,恢复均田制度,完善租庸调法,重建府兵制,恢复和发展科举制,为唐代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也为此后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就在李渊激情满满地为他创建的大唐帝国操劳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宫闱惊变,把他从皇帝宝座上拉了下来。
李渊的皇后窦氏为他生了四个儿子,除第三子李玄霸早夭外,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都聪明勇武,在长年征战中成长为他争夺天下的得力助手。尤其是李世民,不仅在晋阳起兵中砥柱中流,而且经常领兵出征,战功卓著,为唐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做出重大贡献。唐王朝立国后,李渊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尚书令,李元吉为齐王。随着李世民威望的提高,他身边逐渐聚集起以房玄龄、杜如晦为首的一批天策府官员和战将,无论功业及威望都超过太子李建成;身为太子的李建成视李世民为自己储位的重大威胁,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在这场争斗中,齐王是太子的坚定支持者,李渊则时常陷入优柔寡断的两难境地,致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两股力量势同水火,最终酿成兵戎相见的人伦惨剧。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在长安宫城玄武门附近伏兵,乘李建成、李元吉入朝时将二人杀死。当时,李渊正与近臣裴寂、陈叔达、萧瑀泛舟海池,当秦王府大将尉迟敬德浑身是血,穿着铠甲,手持长矛冲进太极宫禀报:“秦王因太子、齐王作乱,举兵将其诛杀,唯恐惊动陛下,特派臣来宿卫”时,李渊惊恐万状,被迫写下“诸军并受秦王处分”的手令。几乎一日之间,唐王朝天下易位,李建成、李元吉的十几个儿子被杀掉,屠刀之下,李渊还没来得及擦干老泪,就被迫选择退位,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下诏:“自今后军机兵杖仓粮,凡厥庶政,事无大小,悉委皇太子断决,然后闻奏。”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渊正式禅位,唐朝正式进入李世民时代。
献陵前,清康熙年间所立墓碑,碑身斑驳,风化严重。
退位后的李渊是孤独和凄凉的。失去权力的无奈,子孙被杀的悲剧,使他内心一直处于怨恨和恐惧之中,甚至一度担心李世民会加害自己。做了太上皇以后,除偶尔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宴会外,几乎不曾离开过内宫。李世民经常到九成宫避暑,李渊也不愿意出行。而李世民对他的父亲,心里也怀有怨恨,正是父亲的偏袒和坚持嫡长制,才最终酿成兄弟相残的悲剧。因此,他有意疏远父亲,并采取裁减宫女,遣还老臣等办法限制、报复自己的父亲。直至玄武门之变7年后,李世民攻破突厥,颉利可汗降服,李渊看到天下一统,唐帝国在他这个儿子手中治理得越来越好时,抑郁多年的心情才有所放松,李世民心中的愤恨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沉淀下来,毕竟,年迈的父亲已风烛残年啦。
三原县献陵文管所大门闭锁
在唐史及其后的一些史书中,李渊的形象被弱化甚至被扭曲了,终结隋末乱世,开创大唐王朝的主角换成了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掩盖登基的血腥和继位的正统性,几乎从李渊成为太上皇那个时候起,针对这位在世“高祖”的历史篡改和曲意奉承新皇帝的“造神”就开始了。新旧《唐书》中,有意掩盖真相,抑父扬子的春秋笔法俯拾皆是,几乎一边倒地把李渊描绘成昏庸、好色、怯懦的傀儡形象。《资治通鉴》在评价李渊时甚至这样说道:“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一句话,把大唐开国的功劳全部给了李世民,李渊则成了一个为儿子当配角的庸碌无为的角色。但是,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原历史真相时,不难发现,被李世民的耀眼光芒遮盖下的李渊,绝非史书上说的那样平庸和暗淡无光,而是一位堪与历史上任何朝代开国帝王比肩的一帝。从晋阳起兵到定都长安,李渊仅用5个月便称帝建国;大唐立国后,仅用了7年,就基本上荡平天下。这种得天下、治天下的雄才大略,与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宋高祖、明太祖等开国君王比起来,毫不逊色!在奠定大唐根基的“晋阳举义”中,李渊韬光养晦,深谋远虑,远交近攻,甚至不惜以向突厥称臣为代价而获支持,因势借力、先取关中、后图天下的战略决策,以及在与群雄角逐的战争中审时度势、集智用长、先胜后战、军政兼施、分化瓦解各方势力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建国初期因势定制,改弊兴利的治国方略,绝对是政治家、军事家所具备的大手笔,大气象。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虽然居功至伟,也只能处于从属地位,真正的主角是李渊!正如清代王夫之所说:“人谓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养之深,……非秦王之所可及也。”
站在献陵上拍照时,我的镜头中赫然出现两个圆柱形标志物,仔细辨认,是位于泾阳县北流村的中国测绘“大地原点”标志。李渊的陵墓距中国的“心脏”如此之近,是历史的巧合吗?1300多年来,这位大唐开国君王,就躺在距中国“心脏”不远处的这座封土陵墓下的地宫里,默默地注视着大唐的兴衰和社会的变迁。自李渊起,大唐共历21帝、享国289年,其皇陵大部分建造在隔渭河与都城长安相望的关中盆地和黄土高原上,依山背原,两翼展开。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气势更是雄壮异常,展现了唐王朝的博大气势。与那些孤耸回绝、威严浩大的子孙陵墓相比,献陵显得寒酸了许多。但当我们面对昭陵的宏伟、乾陵的喧嚣时,对眼前这座献陵,决不能冷漠视之。无论它如何荒凉寂寞,其大唐帝王第一陵和开国第一人的地位,都是客观的存在。
没有李渊,何以大唐!
我站在献陵上,眺望着关中大地和长安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在眼前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