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学者走进百年会馆:北京文化有一种和谐之美
创始人
2025-07-20 21:32:20
0

新京报讯(记者赵利新展圣洁)9月19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正式开幕。当天下午,来自中国、马来西亚、肯尼亚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观摩天坛、前门等古建筑。一些外国学者第一次听说“会馆”,感叹北京拥抱多元文化的城市底蕴。

9月19日下午,外国学者在天坛前合影。新京报记者王贵彬摄

9月19日下午,位于青云胡同与北芦草园胡同交界处的颜料会馆里,响起了婉转悠扬的音乐,舞着水袖的京剧演员款款步入舞台中央,观众席上的学者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太美了。”来自肯尼亚的公共卫生专家皮特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连声赞叹。

当翻译人员向皮特讲述了颜料会馆的历史后,他露出惊喜之色。皮特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来北京很多次了,但第一次知道“会馆”这个词,“每次来北京,都觉得这个城市的人很懂礼仪。比如今天的论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个嘉宾在演讲前都会向听众鞠一躬。”

明清时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每年都会迎来全国各地的学子参加科考,还有一些想在北京闯出一片天的商人。久而久之,由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北京所设立的会馆便应运而生。这些人,或为联络感情,或为应付同行竞争,常在一起议事。颜料会馆就是当年山西平遥颜料行业商人的聚集之处。

外国学者在颜料会馆里欣赏京剧表演。新京报记者王贵彬摄

“北京文化的韵味,有一种和谐之美。”来自马来西亚的建筑师张建文对北京中轴线很感兴趣,并实地考察多次。他总结,中庸、平衡与和谐是北京中轴线的标志,同样也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在天坛下,张建文向记者介绍,北京中轴线在建筑艺术上,将原本分散的,形式、线条、颜色各异的个体整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但又保持了个体的独立风格;当这种建筑艺术反映在文化和社会观念上,就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多样性的尊重。

外国学者体验北京民间非遗。新京报记者王贵彬摄

天坛公园里,行人如织。有穿着时尚的年轻人在天坛前摆出各种姿势拍照,也有身穿中山装的老年人慢慢散步,每个人都享受着自己的午后时光。“北京真好。”皮特说,在他眼里,最美的城市未必是风光旖旎,而是人们在其中快乐地生活。

新京报记者赵利新 展圣洁

编辑 樊一婧 校对李立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一... 如果将北宋和南朝宋作比较,不知道大家对这两个朝代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不是绝对南朝宋只是一个偏安南方的...
原创 中... 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着频繁的文化交流。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与...
原创 放... 抗日年间,出现了不少抗日的勇士,他们积极投奔到作战中,用自己的行动去支持抗战。比如说池步洲,在抗日爆...
原创 为... 说起清朝,最多的就是清朝近代史以来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东北和西北失去的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原创 项... 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其实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楚汉战争时开始,而是在反秦时就开始了。 项羽与刘邦原先都是...
原创 田... 日本的明治天皇是假的吗?关于这个话题,大家可能比较感兴趣,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首先先谈一谈...
原创 开... 党项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本西羌之一支,原居青藏高原。汉文典籍有关党项的记载首见于唐魏征等所撰...
中金:料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项目... 格隆汇7月21日|中金发表报告表示,上周六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该行认为,雅下项目是继三峡...
原创 张... 张良作为西汉开国功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他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之争,建...
原创 苏... 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曾经很多史学家和研究者们都喜欢用这句话来形容解体后的苏联。从这个细节上也...